作者丨陆羽
编辑丨六子
锅圈食汇(以下简称“锅圈”)距离最终上市,开始进入到了肉眼可见的倒计时阶段。
近期,锅圈背后的主体公司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了港交所的聆讯,已于10月20日开启招股,直至10月26日。锅圈预计将于11月2日在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华泰国际及中金公司为其联席保荐人。
从锅圈在通过聆讯后所披露的招股书中可知,本次IPO计划全球发售6880.28万股H股,其中90%为国际发售、10%为公开发售,每股发售价5.98港元。此外,锅圈本次香港IPO将引入包括恒顺醋业、欣鑫 、锦鼎资本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和COFCO Capital Fund在内的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2830万美元的发售股份。
临近上市的锅圈成为不少媒体、资本和业内人士所关注的焦点,其周围环绕着镁光灯,不过青橙财经(ID:qccj_001)在拆解招股书后发现,锅圈看起来并非那么安全无虞,市场环境风云变幻,在锅圈近些年里快速发展的背后,事实上也潜藏着不少亟待解决的忧与患。
01
““万店俱乐部”的口号”
临近上市的锅圈还即将或者已经达成了一项成就,即一只脚迈入了“万店俱乐部”。根据其招股书可知,截至2023年4月30日,锅圈在全国的门店数已增长到了9844家。
目前,国内的“万店俱乐部”成员并不多,根据不完全统计,突破万店的餐饮品牌有华莱士、正新鸡排、蜜雪冰城、绝味鸭脖、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和瑞幸咖啡这七家。
从最初成立到如今一只脚迈入“万店俱乐部”,锅圈仅用了8年左右的时间,其开店速度令人咋舌。
2015年,杨明超、孟先进及李欣华共同成立了河南锅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从最初成立的公司名字可以看出,锅圈创始人杨明超一开始想切入的是餐饮B2B生意,想学海底捞把餐饮供应链搭建起来。
To B生意做了一阵子后,因为迟迟起不来量,于是杨明超试图打包后端资源,在郑州本地最大的冻品和调味品批发市场信基批发市场开店,做冻品食材批发生意。
2017年,锅圈开始正式搭建自身的终端销售网络,这一年年初便在河南郑州开出了第一家打着“锅圈食汇,好吃不贵”口号的线下门店。
2019年,锅圈将总部从郑州搬至上海,这也成为锅圈发展的转折点。因为自这一年起,锅圈开启了资本化之路,由此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2019年至2022年,锅圈完成了7轮融资,共募集到了28.29亿元的资金,公司估值高达130亿元。尤其是锅圈在其A+轮融资中引入了产业投资方三全食品,后者是国内速冻领域内的巨头,无疑为锅圈的快速发展赋能颇多,三全食品也成为锅圈的重要供应商之一。
锅圈背后的投资队伍堪称豪华,除了三全食品,还有IDG资本、招银国际、茅台基金和嘉御资本等明星机构。
资本的嗅觉要说行业第二,没有人敢说行业第一。资本市场看到大家戴上口罩的时候,其实已经意识到消费质量无法保证的时候,那么基础的消费需求要保证,毕竟民以食为天,所以当消费者在戴着口罩出入不方便的时候,冷冻食品可能已经成为一个常态,而且在一定的环境下,温饱是第一位,质量是第二位,或者直白点说有总比没有强。
在资本的加持和助力下,锅圈的线下门店开启了“狂飙”之路。2020年至2022年,锅圈食汇每年新开加盟店分别为2883家、2762家、2631家,据此简单推算,锅圈在这几年里平均每天开店数量约为7-8家。
*来源于过锅圈招股书
线下门店数激增,锅圈的营业收入也取得了快速增长。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前四个月,锅圈食品的营收分别为29.65亿元、39.58亿元、71.73亿元和20.78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4329.2万元、-4.61亿元、2.41亿元和1.20亿元,也就是说,锅圈于2022年实现了扭亏为盈。
距离正式敲钟上市进入到了最后的倒计时阶段、一只脚也已迈入了成员并不多的“万店俱乐部”,锅圈似乎正处于高光时刻,但在这高光背后,实则也已是隐忧渐显。
02
“现实中的坎坷”
锅圈背后的发展隐忧大体可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锅圈目前在产品端并未建立起足够宽的护城河。在招股书中,锅圈宣称自己2022年就已在所有零售商中排名第一,是中国最大的在家火锅和烧烤食品提供商,但是这种表述一则是有着较为明显的宣传意味,二则是依托加盟商制度才快速建立起一定的竞争优势。
虽然不能直接将锅圈与其他火锅、烧烤品牌作比较,但因为它们的线下门店都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所以产品显然还是发挥相当重要作用的。锅圈在产品端并无多大优势,这一点已经较为明显地体现在了锅圈门店的地域分布上。
根据“窄门餐眼”的统计数据,两广地区的锅圈门店数合计还不到200家。一位在广东某地级市加盟开锅圈门店的人就表示,锅圈门店在华南地区的密度不高,除去锅圈自身公司管理和战略规划的因素,广东人对于食品的审美偏好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实原因。
整个华南市场对于火锅的需求与北方存在较大差异,前者偏爱新鲜食材,以冻品和预制菜为主的锅圈在口味上便难以征服华南地区的本地人。
另外当下经济理性发展,大家捂着自己的钱包,可能为了确保基础物质,会对质量要求降低,但是未来还能一直是这样的需求么,如果不是,那么冷冻仓促及资源的优势将如何安抚,着急上市的下一步是什么呢,套现离场还是夯实供应链,这个是一个很不确定的问题。
其二,锅圈所仰赖的加盟商制度使其不能安全无虞。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锅圈通过向加盟商销售产品分别录得29.18亿元、38.8亿元、70.59亿元的营收,占同期锅圈总营收的比重均在98%或98%以上。虽然在资本的助力下、业绩高度依赖加盟商的锅圈快速建立起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在这块门槛较低、相对分散的市场中,锅圈的优势并不稳固。
比如在招股书中,锅圈就坦诚“过去的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门店网络的快速扩张,若未来无法进一步吸引新加盟商及开设新加盟店,将对未来业务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锅圈新的门店增速大幅放缓,新的门店竞争加剧、乃至趋于内卷,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加盟商制度一方面使锅圈未来的业务增长面临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会给锅圈在门店管理和舆情口碑上带来更大挑战。
*来源黑猫投诉
管理上万家线下门店显然并非易事,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加盟商能否持续盈利都是锅圈需要面临和处理的实实在在的考验。通过查看黑猫投诉平台,可发现有超过200条投诉内容中包含锅圈,其中有销售变质食品、霸王条款和吃出异物等。
此外,根据媒体报道,有加盟商于去年11月加盟了一家锅圈门店,投资了近50万元,但从今年3月起就开始亏钱,最终因为“看不到希望”而被迫选择在7月底关店,前后赔了约40万元。
其三,聚焦“在家吃饭”消费场景的锅圈逐渐丧失了可供挖掘的红利。招股书显示,从营收占比来看,2022年锅圈火锅、烧烤、其他产品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76%、10%和14%。也就是说,火锅当属锅圈目前最为核心的业务。
前几年,通过踩中“在家吃饭”的风口,锅圈率先打出了“在家吃火锅”的概念,但因为宏观环境的变化,这样的风口已经不在,而火锅属于一种高频社交需求的重要载体,而非代表日常吃饭的高频需求。如今,在家吃火锅市场狭小、场景单一。
所以,前几年的数据不能算作是未来的常态化表现,对于锅圈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到来。
03
“亟待补足短板”
之所以面临“忧与患”,除去客观环境之外,也因为锅圈自身尚存在不少短板。通过对于锅圈融资需求的拆解,我们大概能窥见锅圈未来的着力点和发展规划。
同样根据招股书可知,锅圈在此次IPO的过程中将从全球发售收取所得款净额约为3.565亿港元。
首先,锅圈计划把约40%用作提高产能及效率以增强供应链能力。进一步细分为约25%用于提高产能,“以对受欢迎产品进一步实施我们的单品单厂策略”;另外15%则用于现有生产厂房及生产线的升级及扩建,借以扩大自制产品组合。
强大且灵活的供应链一直是锅圈引以为豪和反复宣传的点,锅圈也一直试图将这种竞争优势适配到更多的消费场景中。此前露营火爆于市场之际,锅圈就曾适时推出了很多能够适配于露营场景的多样产品和不同组合。
这一募资用途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了这样一点:锅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产品上的打法,更试图借由资本市场不断夯实自身在产品端的优势。
其次,锅圈同样计划把约40%的募资额用于开设及经营自营店。根据前文可知,锅圈在发展过程中十分仰赖加盟商制度,自营门店在锅圈的整体门店中占比相当低,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4月30日,锅圈共计9844家门店,涵盖中国29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其中自营店仅6家。
加盟商制度一方面为锅圈在前几年的迅速扩张赋能颇多,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大程度上的不可控的成分。正如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所言,锅圈背后有着诸多资本的支持,此前的快速扩张也是基于大资本要求的发展逻辑。这一模式虽然可以快速做大规模,但却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管理加盟门店的难度。从企业健康良性有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过分仰赖加盟、迅速做大规模的模式会埋下发展隐忧。
显然,锅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着力开设及经营自营店可以视作锅圈正往终端可控的方向努力。只是,在锅圈扩大自营门店所占比重的同时,是否会发生自营店与加盟店利益相冲突的场景,值得我们后续保持观察。
最后,锅圈将剩余20%的募资额分别用作建立产品研发中心以及升级和购买相关设备、用作营运资金及作一般公司用途,这并无太多需要分析的地方。
总之,市场环境风云变幻,加盟商、品控、物流这些都属于不甚可控的因素,压力之下,锅圈也在尝试打造足够宽的护城河。上市在即,这是一个补短板的好机会,就看锅圈能否充分抓住了。
- END -
文 | 陆羽
合作及进官方群请后台留言联系
图 | 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