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创新成为了各界的共识,所以这个时代里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科学技术都讲究“新”,但是过度的追求新是否正确却不得而知。
在最近最火的当属ofo,原因就是用户接连排队去ofo总部退取押金,这给外界一种信号就是“共享单车是不是要完了?”。
2010年以后我国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以Uber和滴滴为主的共享经济模式逐渐成为了风口。
滴滴创始人程维当时就是想要利用闲置的汽车资源来获取碎片化的报酬,通过努力,如今的滴滴已经成为了国内估值达到3000亿的超级独角兽。
而在滴滴之后,北大的一群年轻人提出了更为大胆的共享模式,共享单车。当时这些大学生想的就是北京太堵了,只有自行车可以免于堵车洪流之中,但是又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天天带着自行车到处跑,因为太不方便了。
于是短租形式的ofo小黄车便出现了,早期ofo的出现引起了各界大佬的关注,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红杉资本还是中信产业都纷纷向共享单车靠拢,当时的共享单车可谓是盛极一时。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从极盛走向极衰业只是用了2年时间,那么,ofo的互联网模式到底错哪了呢?
其实,早在2017年ofo等共享单车企业就出了问题,媒体上会经常看到有关于共享单车的各种负面新闻,比如乱停乱放阻碍交通、损坏严重维修费高昂、用户将单车私有化等等。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从一开始ofo是否思考过自己所为的共享单车的互联网模式是否正确,是否可以正常运作呢?答案应该是没有,这是由于互联网模式造成的,互联网模式就是先烧钱把对手干掉,然后再想怎么赚钱,但是,这有一个弊端,要是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个“无底洞”怎么办?
ofo和滴滴不同,滴滴是专做平台,走的是轻资产模式,说的直白点滴滴就像是一个“媒人”,司机缺一个看对眼的用户,用户需要司机出行,于是滴滴“撮合”一下就成了,这中间滴滴没有任何的资产负担。而共享单车却是重资产模式,我把自行车投放出去,你要用可以,一个小时一块钱我平台租给你。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反正是租的在租期内用户想怎么样都可以,反正坏了不用赔,反正在这1个小时之内,这个自行车属于个人,那么就没有人爱惜了,车坏了怎么办,没事ofo或者是摩拜平台出钱来修,这对于平台来说是一个巨额的负担。
ofo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资本都在后面看着你,你还不能停,于是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导致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家共享单车企业可以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