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座跨海大桥是如何建成的?名字人尽皆知,故事慈禧都爱看

2019-08-27     心语视画

正所谓“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大概是我国最自然而又低调的古城了。它与台湾只有一峡之隔,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一个人文底蕴深厚之地,有数不清的人文古迹,给人带来惊喜。今天接着介绍古城泉州的另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洛阳桥”。它建成至今已有960多年了,经历过大地震,也经历过特大台风,仍固若金汤,保存完好;是我国“四大古桥”之一,有着“南洛阳,北赵州”之称,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许知道的人很多,但去过的却不多。

泉州可说是因水而繁华的古城;自晚唐开始,泉州已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也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大批中外商贾云集于此;洛阳桥地处泉州境内的洛阳江口,不仅是福建省内的交通要道,也是官绅商旅南来北上的必经之处;洛阳江潮狂水急,仅靠渡船往来给两岸水陆转运有着绪多不便,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著名的书法家时任泉州知府的蔡襄开始主持建造,历时六年多时间,耗资1400万钱,开创了三大发明,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巨大石桥。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洛阳桥一共有731米长,5米宽,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全部采用巨石堆砌而成;看起来很普通,却是我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要知道古时候造桥技术没有现在的钢材和混凝土,由于石材的受力特性和实用长度的限制,加上处在接海之处,海潮汹涌,江宽流急,洛阳桥整个建造过程可说是困难重重,非常不易;这个时候,聪明的古人先采用中轴线抛石块筑矮堤的办法,先建起如船形的石筑桥墩,接着采用船运的方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

然后又创造性的采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利用其分泌物来强化桥墩与桥基的粘连力;这三大技艺的发明诞生,不仅是中国建桥史上的奇迹;也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同时也确立了宋代桥梁施工技术在全世界的领先地位;充分展现了古人惊人的智慧与超凡的创造力,也正如大名鼎鼎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所说:洛阳桥是“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

不仅如此,借鉴洛阳桥的成功经验,我国宋代桥梁建设达到空前盛况,此后古城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等相继建成,赢得了“泉州桥梁甲闽中”的美誉。也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写了大量诗文与戏剧,传颂千秋;由《蔡襄造桥》典故改编的京剧,据说连慈禧太后也十分爱看;康熙五彩瓷瓶上也描绘了洛阳桥的传奇故事,这些都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佳话。

千百年来,洛阳桥历经风雨,先后修复17次,现桥上还存有645个石雕扶栏、104尊石狮,2座石亭、7座石塔、石将军2尊。这些精美的石雕技艺生动,造型美观;充分展现了古城当时精巧的石雕技艺。人们为了纪念蔡襄造福一方百姓的功绩,不仅在桥头立有蔡襄塑像,还建了蔡襄祠以供后人祭祀;祠内还立放的蔡襄《万安桥记》碑文,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还有一个本土名字叫万安桥,之所以叫洛阳桥还真与河南洛阳有着缘源,西晋时,为躲避战乱,灾荒,京都洛阳世家大族纷纷万里南迁至此,不知是因为思念故乡,还是因为纪念京都洛阳,于是就将这个地方取名为洛阳镇,把江定名为洛阳江,把江面上的桥也改为了洛阳桥。

如今的洛阳桥,仍保留着古朴的模样还在使用中,它位于泉州城东,距市区约10公里,桥中亭还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这里没有商业的开发,非常原生态,更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只有安静的侨乡风光。

我是心语视画,用心看世界,分享身边美好。喜欢的话,就多评论,多点赞,多收藏哦。

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_1h5WwBJleJMoPMuQd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