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这部老电影反戏剧化反好莱坞,却不反生活本身

2019-06-11     倒映电影

通常意义上的影片,尤其是好莱坞经典电影,都在想方设法窃取观众的时间。

酣畅淋漓的故事情节,性格各异的人物,流畅无缝的剪辑技巧,愈来愈逼真的特效......

所有的这一切,目的都只有一个:把你留在故事里。

然而在你意犹未尽的同时,也忽略了时间的飞快流逝。

与这种竭尽全力来“偷走”观众时间的影片相比,有一部作品,却试图将时间归还给生活——

《让娜.迪尔曼》

全名《让娜.迪尔曼,商业街23号,布鲁塞尔1080》。

又名《我快进了》。

所有完整观看过这部电影,并且没有试图快进的人,都是成大事的人,值得起立鼓掌(排除那些在观影过程中睡着的)。

这究竟是怎样一部片子,居然能让几乎所有看过的人产生快进的冲动?

首先,这绝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可看度几乎为0。时长200分钟,三个多小时,讲了一个中年女人的三天生活。

这个女人容貌颇好,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儿子,靠做妓女维持生计。

就上面这一句话,如果让好莱坞来拍,一定会出现一个英俊的男人,要么也一个人带孩子,要么就是黄金单身汉。这个男人的出现,把女人从之前规律但无趣的生活中拯救出来,然后一家N口奔向幸福光明的未来。

香特尔.阿克曼则不。

作为《让娜迪尔曼》的导演,阿克曼无疑是一个天才。

15岁时受到戈达尔《狂人皮埃罗》的影响迷上拍电影,被称为“比利时最好的女导演之一”。

24岁时拍出首部长片先锋派心理剧《我,你,他,她》,25岁便拍出《让娜迪尔曼》,这部作品被称为是女性电影及先锋派电影的里程碑。

可以说,阿克曼之于比利时电影的意义,不亚于“新浪潮老祖母”阿涅斯.瓦尔达之于法国电影。

而她的天才,在《让娜迪尔曼》中展露无遗。光是凭这一部电影,阿克曼就足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片中饰演女主人公的,是具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女星德菲因·塞里格

此前经常在阿伦.雷乃、布努埃尔等世界一流导演的作品中出现,如《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在70年代中期,她愿意出演一位25岁年轻女导演的作品,让人由衷佩服欧洲艺术电影的人文传统。

就如上文所言,《让娜迪尔曼》的情节一句话就可以总结:一个中年寡妇迪尔曼的三天日常生活。

起床,给儿子做饭、擦鞋、叫他起床上学,吃饭,织毛衣,买菜,整理床铺......日复一日的重复,99%都是极其普通乏味的。

拍摄手法也几近为无——固定长镜头,中景景别,全片几位总共也就十几个。

如果说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剩下那1%:迪尔曼每天下午都会在家接待一位嫖客。但是电影在这唯一能够勾起观众们“窥视欲”的地方却非常“吝啬”。

客人按门铃,迪尔曼起身开门,帮客人挂帽子、围巾,两人进卧室,出卧室,交还帽子、围巾,客人付钱,开门走人。

然后就没了,前后只有两分钟。

我什么都准备好了就给我看这个???

相反地,影片却愿意在许多日常琐事上花上大量的时间,比如花十分钟拍洗碟子,十五分钟拍冲咖啡。

简直,忍无可忍,只想伸出手,按下快进键,然后呐喊,洗碟子有什么好拍的!!!

但问题就在这里,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洗碟子花的时间更长,为什么我们却无法忍受这十分钟呢?

因为通常的电影要么会刻意的省略时间,将多余的动作或情节通过剪辑略去,只给观众看吸引人的部分。

要么会拼命加大时间跨度,几十年的时光一个镜头就切过去的。

其中最强悍的当属库布里克那部《2001漫游太空》,一根骨头掷向空中瞬间就变成了太空中漂浮的飞船。

但在《让娜迪尔曼》中,阿克曼却刻意保持着一种戏剧风格,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放慢,直到接近真实的时间。

这种“实时电影”的形式,在阿涅斯.瓦尔达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也有展现,一个著名女歌手在等待癌症通知单。

银幕上故事发生的两个小时,就等于观看电影所花费的时间。

无聊吗?乏味吗?看着一个中年女性买菜做饭收拾屋子的一天?如果你看的非常烦躁,那阿克曼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令我们无法忍受的三个小时,许多女性要忍受几十年。

时间的拉长造成了一种特殊的“间离”效果,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承受着时间的冗长与乏味,从而对女性的命运进行深度的思索。

面无表情不停做家务的中年主妇,尽管家庭生活看似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大块悬浮在她周围的时间常常将她逼迫得无所适从,虚浮的时间让她的生存处于一种百无聊赖的状态之中。

例如在闲适的晚间时光,她的儿子可以坐在沙发上专注地看书,而她则相继尝试写信、看报、织毛衣,但每件事情都欲行又止,半途而废。

此外,她两次喝咖啡的情形显然是百无聊赖的心理感受在行为上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刻意打发时间,却毫无生气的行为。

男性大多是在利用时间,而女性却要来抵御和对抗时间。

女性总是在特定的时间重复相同的动作,家务劳动正是一种典型的具有这种特征的工作。

它很容易将女性的一天二十四小时变成固定时间与确定动作相对应的一个又一个重叠累加的圆环,这个时间圆环很难带给女性生活质的变换,而只是日复一日量的沉积。

影片《让娜·迪尔曼》则清晰地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女性时间的环状结构,让我们看到时间在侵袭咬噬着女性生命的同时也解除了她的行动能力。

时间就像黑洞一样,让她们产生压抑已久又无法逃逸的内心感受。

它对女性心理的巨大挤压在影片《让娜·迪尔曼》中最终导致了女主人公无法突围的总爆发。

时间这一哲学意义上玄奥难解的维度,在向女性生命的切近与搅扰中镌刻下它的种种形迹,给出另外一种存在的真实。

而迪尔曼的爆发,就是在影片将近结束时,毫无征兆地用刀杀死了一个嫖客。

为什么?

我们不知道,因为影片根本没有给我们理解迪尔曼,或与迪尔曼产生共情的机会。尽管我们事无巨细的观看了她整整三天的生活,但几乎对她一无所知。

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为什么要固执地只让家里亮一盏灯,是为了省电还是什么?她发呆时在想什么?

影片全部拒绝给出答案,迪尔曼是一个没有深度,没有历史,没有感情的平面人物。

既然她看不出是怎样的一个人,那她就可以代表任何一个女人。就像网友评论中所言“一个女人的史诗就是所有女人的史诗”。

《让娜·迪尔曼》无疑是阿克曼最具实验气质的反传统佳作,它反主角,反冲突,反戏剧化,反好莱坞,它唯一不反的便是生活本身。

无论看的过程有多痛苦,有多少次想要快进,但是相信我,坚持看下去。看完你就会明白,女性生活的乏味与痛苦,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时至今日,女性尴尬的生活处境并不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戴锦华老师在《雾中风景》一书中写到:现代中国女性文化困境之一,联系着个人与个人主义话语的尴尬与匮乏。

无论是“姐姐妹妹站起来”,还是“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国的女性主义总是在男性的号召下完成的,甚至是“男性化”的女性主义,缺少女性自觉的反抗。

最近,又出现了一个针对争取权利的女性的讽刺性名称:女拳猪义。污名化不说,这种趋势特别容易引起男权的反扑。

一旦你开始呼吁女性权利,一旦你被认为“敏感”,就会被冠以“田园女权”或者“女拳猪义”之名。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需要女性个体去站出来,去表达,即使这种表达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至少我们拥有发声的机会。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女权主义并不是鼓吹男女对立。

正如法国新浪潮老祖母瓦尔达所说:“我是坚定的女权主义者,但男性和女性应当是彼此相爱的,而不是彼此对立的。”

而这部《让娜.迪尔曼》就是我们了解女性的一处绝佳窗口。


文/倒映电影作者:映映原创

文章著作权:倒映电影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倒映电影,一个专注于深度解析的自媒体,如果喜欢我的话,记得关注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YFds2wBvvf6VcSZRn2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