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湖南省省会,古称潭州,别名星城,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但发生于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一场大火(文夕大火),将长沙全城90%以上的房屋烧毁,因此,现在长沙城里的老宅基本上是建于1938年以后的,老城中有潮宗街、化龙池、太平街、都正街、文庙坪、坡子街、百果园巷、大古道巷等历史文化街区。
潮宗街因临城门潮宗门而名,又名草场门正街,位于开福区,是迄今长沙市仅存的3条麻石大街之一,长511米,宽9米。目前,潮宗街片区的棚户区改造及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项目已经启动,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内现有市级文保单位12处、历史建筑12处,根据规划,这里将被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娱乐、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商业街区。
潮宗街麻石路面为长沙市第一批近现代保护建筑
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
瞿鸿禨故居原址,位置在潮宗街与寿里街的交汇处,人称“瞿相府”。瞿鸿禨(1850-1918)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子玖,号止庵,同治进士, 先后出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政务大臣、外务部尚书,授大学士,是执掌晚清中枢的重要人物。
抗日战争防空设施遗迹--防空洞,据考证,此地下防空掩体系抗日战争时期,当地军民为躲避日机轰炸而
真耶稣教堂,为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始建于1925年,保存完好,座南朝北,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三层砖木结构,半拱式门窗做工精美,室内细部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耶稣教会私墙私脚
该教堂建筑年代早,规模大,为长沙唯一一处真耶稣教会教堂,对中西文化交流史、宗教史及民国建筑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是历史文化名城长沙重要的实物遗存,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和长沙第二批近现代保护建筑。
长沙市北正街教堂,原名为“中华圣公会三一堂”,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保护建筑。始建于1905年,1910年被毁(抢米风潮),1911年于原址重建,1915年全部竣工。
北正街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由孟良佐博士(主教)设计。教堂坐东朝西,为长沙独特的欧式教堂建筑,是长沙仅存的唯一一座麻石教堂。
梓园巷--梓园之街名源于清乾嘉间礼部尚书刘权之宅第在这里修建的后花园“梓园”。
民国旅社及戏台,潮宗街梓园6号(“絷庐”)为长沙城保存最好的四合院之一,建筑面积达1311.37平方米。“絜庐”又称“絜园”,为清末布政使衔道员张自牧的宅园,民国时,张氏家族没落,宅园就被改成了旅社。
院内西边是三层主楼,顶层南北两侧各突起一座阁楼,北面为二层侧楼,与主楼相连。各向都有4米宽的走廊。院南侧耸立一座由4个木柱支撑起的戏楼,旧戏楼为城内惟一的一座,为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
“树德堂”“树德堂”
民国旅社及戏台
民国旅社及戏台,没能入内,只能从附近的居民楼上拍民国旅社及戏台
连升街九如里公馆群:中山西路三贵街进去之九如里、连升街分布有5幢老公馆,为九如里2号、4号、6号,连升街54号、56号(新62号)多建于1916-1918年。
九如里
九如里是民国老宅的集中地,原中央银行长沙分行经理辛衡若、原“国大代表”万衡、原黄维兵团副司令吴少洲等人曾居住于此。
九如里包括辛蘅若公馆在内的4栋公馆,因其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被公布为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2010年进而被公布为开福区不可移动文物。
九如里公馆群
九如里公馆群
九如里公馆群
连升街56号(新62号)公馆
连升街56号(新62号)公馆
连升街33号民居,市级文保单位。
连升街33号民居,市级文保单位。
连升街4号民居,市级文保单位。
连升街4号民居,市级文保单位。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长沙)活动旧址,位于楠木厅6号,是一幢晚清院落式楼房,石库大门内有小天井,被誉为“韩国国父”的韩国临时政府主席金九曾在此居住。
金九(1876.7.11——1949.6.26)是韩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原名金昌洙,号白凡,生于黄海道海州邑,为韩国的开国元勋,曾在中国从事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达27年之久。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长沙)活动旧址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长沙)活动旧址
同仁里公馆群:黄兴北路百联东方对面吉祥巷左侧有一巷为同仁里,约2米宽小巷两侧对称分布6栋两层楼石库门公馆,即同仁里8~13号。
同仁里公馆群:原为大吉祥旅社组成部分,后改为公馆。长沙名医易景樵、抗日将领李师林曾居此。
同仁里公馆群
同仁里公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