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看“老友记”的时候,我还在每月雷打不动的买“最小说”。
我穿着土到家的校服,每天一边琢磨着怎么能把领子弄低一点儿再低一点儿,一边字字句句阅读着杂志里淡淡的懵懂的爱情故事。
我迷恋那些朦朦胧胧的小火花一样的感情,也因为“小时代”这样的故事动心——那里有所有能让我着迷的元素:
高速旋转的大城市,眼花缭乱的名牌和奢侈品,刻薄的所向披靡的软弱的孤独的主角们。
其实不应该把老友记和小时代放在一起比。
但所有长不大的人可能都会感慨。成人的世界真无趣啊,变成大人怎么这么难呢?
看老友记十年,翻来覆去,从VCD到iPad——我都长大到了一个打字打VCD会有系统纠错的红色波浪线出现的时代,六个人的故事好像离我很远。
那是九十年代的纽约,我想,我还是个小孩子呢。
直到这一次我看到他们的对话里出现了手机电脑电子邮件,也出现了二零零几年,我有点恐慌,说好的不会变老呢。
第十季太无趣了,结婚,孩子,搬家,去法国,我讨厌每一个改变。
讨厌被嘲笑过的丑裸男,讨人厌的楼下老头死了之后,竟然连每天夹着烟的Joey的经纪人也死了。
讨厌甘瑟和Rachel表白,讨厌Janice就这么消失,讨厌每一个人都沿着自己的生活轨迹,虽然留恋却也还是不回头的走下去。
我讨厌最后空空的公寓。
我讨厌,这个故事最后变得和生活一样狼藉。
记得看过一个很病娇的结尾,说是最后的镜头是Phoebe一个人走掉,每个人的名字都出现。
要么是一栋建筑,要么是一个广告牌。
没有一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他们都是那个从小混在街头的怪女孩Phoebe的幻想,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的火柴。她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结婚也没有地方住,她没有找到自己的弟弟也没有一个双胞胎姐妹。
我之前觉得编这个结尾的人简直心理阴暗,但我看到最后,竟然都不知道哪一个更让我感到不适了。
是这个故事根本没有存在过,还是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是我们就此别过。
明明在生活中想让自己潇洒不在乎的人啊,心里却越来越放不下这些琐碎的细小的暖意。
所有的一切都太仓促了,Monica抱回来了宝宝,Rachel从去巴黎的飞机上跑回来,Phoebe变成了Mrs. Hanigen,我控住不住的因为感动而流泪,却讨厌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收买。
年轻多好,年轻是坐在咖啡馆里无所事事,年轻有一千亿个可能性。
Monica当上了主厨,Rachel在Ralph Lauren工作,Ross拿到了终身教职,Chandler进了广告业,Joey演了一部又一部戏,Phoebe遇到了Mike——Mike能理解她的全部的怪想法也能好好爱她。
这个结局看起来毫无差错甚至令人欣喜,但是你们都往前走了,真的让人留恋和遗憾。
和人生一模一样啊。
可是我们再也无法看到披着婚纱的Rachel冒冒失失的跑进来了。
房子空了,故事也该散场了。
我说好的会在你一转身的地方,抱歉,失约了。
小时代
其实政治正确的情况下,我应该说我真讨厌郭敬明啊。
他虚荣傲慢自以为是,满脑子都是商人的小算盘,一部小说连载到最关键的时候停载发单行本赚二次钱。
但我也真佩服郭敬明啊,他一步步往上爬爬到了自己想到的地方,终于挺直了腰板站在了自己仰望过的山顶。
如果没记错的话,“小时代”第一部副标题叫“折纸时代”,四个主角还在校园里。
从一开始,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顾里,她有我向往的一切特质,刻薄,精明,处理事情干净利落,能在任何极端情况下迅速在大脑中计算出方案一二三,也能在方案一二三都不可行之时在悬崖边上计划好一个备用方案。
可惜那时的我,又完全没有可能成为顾里。那时的我更像唯唯诺诺的林萧,我试图让身边的人都喜欢我。
我认认真真按部就班,我有一天捡到坐我后面的男生掉地的笔记本,看他写西方文学,写无法面对和逃避的自己,就因为“文笔好”三个字开始默默喜欢他。
我也真是闲啊,闲的跟林萧似的,迷迷糊糊去上学,玩一整天,迷迷糊糊放学,偶尔想起来我还有个喜欢的人,于是翻开日记本写两笔,转眼又为别的随便什么事情吸引了注意力。
折纸时代。我看着借来的单行本灰色封面上的副标题,翻开杂志连载结束的那一章节,接着看下去。
我忘记第二部叫什么名字了。
是管朋友借来的。因为每天叽叽喳喳找人讲话影响别人学习,所以被特批不用上夜自习。
我拿了书回家,垫在作业下面从晚上八点开始看——因为当中奇怪的比喻和随处可见的黄腔玩笑而笑得不可自抑,又因为怕被发现没有在做作业而拼命忍笑。
好多次把在客厅看电视的我爸招来,他以为我在房间里默默的哭(……)。
看到十点的时候,终于看完了,作业一点儿都没写。
第二天的早上破天荒准时到了学校补作业。
那时我在文科班,还在看“最小说”,谈了几段莫名其妙的纯到连手也没拉过的虎头蛇尾的恋爱,每天没心没肺。
我想,我永远成不了顾里啊,我想,我好喜欢好羡慕顾里啊。
后来身边的人昏天暗地的斗小三、互相骗、勾心斗角步步为营的时候,我歪着头在一旁看热闹,就差嘴里含着个棒棒糖了。
我拉着朋友说“你看他们好像小时代哦”,我想,当林萧就很好了吧,能看到能记录,可是千万不要被卷进去啊。
于是我看他们因为要背着原配上床而早上迟到;
于是我看他们为了留住情人而假装怀孕;
于是我看他们在我身边互扇耳光纠缠中扯断了脖子上的项链摔坏了手机;
于是我看她联合原配骗男人再翻过来被原配联合男人整;
于是我看她他他他她一群人因为乱七八糟的纠葛把感情摔得稀碎四分五裂。
我笑嘻嘻的看着看着,想着“呀,真好玩儿呀。”
不看“最小说”之后,我似乎忘记了这群活生生的人,顾里,林萧,南湘,唐宛如,有的时候我觉得她们应该是活生生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只是我没有去看而已。
可是,我似乎没有忘记想要成为顾里的梦想。
那个像林萧一样动不动就哭哭啼啼往别人身后躲的自己似乎越来越远。
我学顾里放狠话、在对方最脆弱的时候狠心掉头就走、刻薄、恶毒……哦,对了,还有别人说的任性。
我永远记得在第一部《小时代》里,顾里在和顾源分手后整理了所有他送她的东西。
一件一件开好清单,放在纸袋子里还给他,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一个留恋的表情也没有。随后顾里冷着脸走掉,戴上墨镜在汽车后排坐的笔直,剩顾源在汽车的尾气里红了眼眶。
我好喜欢这个情节。
随后车窗缓缓关上,顾里放声大哭。我好真的喜欢这个情节。
翻开那本灰灰的折纸时代的时候,想成为顾里的时候,努力的成为顾里的时候,我从来不知道演好刻薄的剧情那么耗费心力。我更不知道车窗缓缓关上后面的情节,要比演好把纸袋子扔在对方脚下的剧情更耗尽一切。
看到第三部的时候,身边已经没有傻乎乎会为小四的书花钱的人了,可是谁知道呀谁知道,我们人类此时拥有了ipad。
看结尾的时候我真的有被羞辱和被欺骗的感觉,为什么一个见证了她们的和我的几年的故事,就被这么潦草的结尾了呢。
为什么在读这部小说的几年中,我的所有的故事,都被这么潦草的结尾了呢。
我一直认定,写作的要件一定要包括情节、情怀、和文笔。
但不得不承认,“小时代”并不是符合我审美的一部小说。
讲情节,它故弄玄虚大惊小怪起承转合牵强怪异;
讲情怀,虽然名牌和虚荣和钱都是我中意的东西,可是我固执的认为在纯粹的写作中它们不应被外化至那么明目张胆;
讲文笔,对于小四,我真不想讲什么文笔。
可是不得不承认,它的投影里有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空洞的灵魂与故作坚强的人。
它矫情而时而顾影自怜,它感情饱满又有点儿浓的发腻,可是啊可是,它看着我从林萧长成了顾里,它看着每一个顾里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笨手笨脚的林萧。
我想这个结尾虽然潦草又漫不经心,可是,哪个结尾不是这样呢。
快要结尾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原句我忘了,大意是说:借来的衣服,总是要还的,借来的人生,也是一样。
她们站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往往觉得这一切都不是属于自己的。
总是要还的。
我没变成顾里,我放了狠话不知如何收场,我冷着脸转了身回家就哭。我在短信输入栏里打了恶毒的句子点了发送,我把看也没看的邮件直接删除,却发现其实没人在乎我说了什么接受什么。
顾里像是我借来的一件衣服。
我好喜欢的一件衣服。
今天举例的只是在我青春里曾给我带来感动和难忘的两部作品。
这些你原本以为会一直连载的小说和影集都结束了,每一个人都困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禹禹独行,无数个想要尖叫的时刻,无数次汹涌至眼眶的情绪,无数条没有出口的道路。
它们郁结在时光的尽头。
而我们究竟需要一个如何强大的内心,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安然的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