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一场长达40分钟的持续快感?

2019-11-25   HOT男人

人生最好的慰藉,在于吃。

而吃饭看剧,就是当代青年迅速自我治愈的一剂猛药。

从小时候不看“今日说法”连吃午餐都不香,到现在养成不找到一部称心如意的剧就宁可把饭放凉的恶习——

这棵能够神奇控制人类食欲及饭菜美味程度的“电子咸菜”,我们嗑得着实上头。

仿佛没有它,吃下去的就不再是“饭”,而是那阵阵的“虚无感”。

寒冬来临,心里直冒风,更加需要下饭视频的抚慰。

所以今天,秘姐来跟大家分享一波各具风味的“电子咸菜”,不短不长,刚刚好一顿饭的嬉笑怒骂。

武林外传

美食指数

温暖指数

搞笑指数

烧脑指数

发胖指数

这部开播于2006年的国产情景喜剧,是众多下饭剧推荐帖中的第一名。爱用它来下饭的网友纷纷表示——

这辈子都看不腻,无论看多少遍。

因为这部剧被宁财神圈粉,到现在都觉得他好有才,喜欢他那些无处不在的小聪明。

道行深的人,只要听到一句台词,剧情演到哪儿了马上了然于心,人物台词可以倒背如流。

所以就算只听着声儿闷头吃饭,也啥都不耽误,照样乐得嘎嘎的。

“武林外传”,就是80、90后的集体回忆。

每每得知这部剧在播,总是禁不住诱惑伸出打开电视的罪恶之手,攥紧遥控器的同时,耳朵始终仔细聆听着门外是否有掏钥匙的声音,随时做好一个箭步冲回写字台假装写作业的准备。

那些真实发生过的大笑和偷看电视的喜悦,是我们每个人再也回不去的宝石童年。

80集的长度,都围绕着一个破旧的客栈展开。

大家都在口口相传“江湖”的故事,却没人能说得清它到底在哪里。七侠镇的一切,都很神——

郭芙蓉在“排山倒海”前为什么一定要把这4个字喊出来?

除了“葵花点穴手”,白展堂到底还会什么?

饱读诗书的吕秀才为什么总是考不中功名?

明明厨艺那么差,李大嘴为什么没有被开除?

佟湘玉那么抠门儿为什么大家却赖在同福客栈不走?

那些人情烟火、失意踌躇,长大之后再看又有了不同的心境。

小时候总是笃信自己长大后会成为玉树临风的白展堂,再不济也是虽然穷但有才的吕秀才,不成想,真长大了才发现——

自己活成了那个能吃又没啥本事的李大嘴。

片头那句“嘿,兄弟,我们好久不见你在哪里?”,现在听了都想飙泪。

以前总觉得“前八十回”虽然完结了,但“后八十回”迟早会来。

谁知,这一等就是10年。

当生活总在忙着告别,我们,开始老了吗?

请回答1988

美食指数

温暖指数

搞笑指数

烧脑指数

发胖指数

阿一古~~这部豆瓣9.7的神剧,必须在这个榜单涌有姓名!

在我看来,看剧的情况无非分3种:

忍不了5分钟就弃了的、靠快进能刷完的、以及无法自拔的。

论精彩程度,“黑镜”、“绝命毒师”、“权力的游戏”、“神探夏洛克”在我心里的分量都不低。

但如果要论“想N刷”的剧,“请回答1988”绝对第一。

它是第一部我一秒都没快进看完的韩剧。

之前被安利过很多次都没提起兴趣看,却偶然在朋友家里看了几分钟就被剧情带入坑,笑点和哭点齐飞。

没有车祸、没有癌症、没有反目、没有讨厌的女二这些韩剧惯用洒狗血,整部剧就是围绕着1988年首尔市双门洞五家人的亲情、友情、爱情和邻里之谊。

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乌托邦。

就是那种最传统最普通的琐碎庸常,最让人觉得朴实温暖。

看1988,就像是回顾自己的成长史。

短短20集的内容,非常有层次和深度地触碰到一个人在他的青少年时代所能拥有的全部情感体系

看着爸爸们酒后说疯话,妈妈们聊家长里短,五人帮嬉笑打闹的每一集,都会让我特别缅怀和感慨。

好像剧中人又重新带我过了一回自己曾经的生活,明白了那些小时候就该明白却没有明白的事。

“请回答1988”是治愈的,带给我无数感动。

以至于现在每当遇到那种令人焦灼沮丧又无法靠自己来改变的境况,都会习惯性地刷2集回回血。

最后附上剧里我最喜欢的2句台词:

孤独的美食家

美食指数

温暖指数

搞笑指数

烧脑指数

发胖指数

关于美食的日剧,“深夜食堂”和“孤独的美食家”都看过,但更喜欢后者。

没有温情故事,也不跟你讲人生大道理。说起来,基本没有剧情,只有一个在街头闲晃随时开吃的五郎大叔,而且长得也不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型吃播连续剧,在豆瓣上的评分从第1季的8.9一路飙到第8季的9.4。

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跟着了魔似的,看着大叔跟那儿自言自语、细嚼慢咽的样子,就觉得挺有意思,就想一集一集往下看。

毫不夸张地说,大叔用他精湛的颜艺和对吃的热忱成功勾起了我的食欲。

他可以把“一个人吃饭”这么个日常小事,搞得跟爱情动作片一样高潮迭起。

光是“我饿了”这个情绪,大叔就有几百种表达方式,把每一顿饭都能吃出不同的层次和意境。

每次看剧的时候,我就算能忍住不点外卖,最起码也要暂停一下去煮个泡面。

他对“找馆子”这件事极其认真。8季以来,我都没看过风格重样的。

每一集他都会走街串巷,努力寻找那些好吃又平价的特色小店。店家端上桌的也不是什么老饕特供,而是一道道看似普通却别有风味的市井美食。

吃的时候,大叔总带着一副在“探案”的表情。

时而眉头微蹙时而会心一笑,显得极为虔诚、有深度。

每一粒米,每一块肉都可以得到认真的注视。

一碗饭总是吃完最后一勺,一碗拉面总是被吸溜得干干净净。

对于什么搭什么好吃,他很有自己的一套,总能找到每种食物最妙的打开方式。

所以看剧的时候,我总是默默拿出小本本记录一二,憧憬着将来某天可以踏上大叔描绘的那张美食地图。

印象最深的一个桥段,就是他说咖喱吃到后半段一定要加一个溏心蛋进去,这样可以让味道变得更柔和醇厚。

大叔的吃相、吃速,都拿捏得非常好,既不过分讲究产生装B感,也丝毫不显粗鲁和邋遢。

如何获得一场长达40分钟的持续快感?

令人舒适的画面搭配他对食物的那些绝妙点评,愈发让你觉得过瘾,隔着屏幕都觉得那个东西很好吃。

比如吃生姜炒五花肉时,对于那种扎实的口感,他会说:

“肉香和生姜拿小拳拳,锤中了叔空空如也的胃。”

再比如描述竹荀的鲜美:“小身材,大破坏力,米饭要捉襟见肘了。”

这么深情的散文诗,再加上大叔那个眼神发光、投入又陶醉的样子,实在太迷人了。有网友表示——

他是一个连吃饭都可以让人少女心泛滥的男人。

“孤独的美食家”,重点就在“孤独”二字。

就像大叔一样,谁都免不了独自吃饭,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依然有拥抱孤独B面的可能:

偶遇一家看着还不错的小店,不用跟谁商量,直接潇洒地走进去;

随意找一个角落坐下,看到邻桌貌似点了很好吃的菜,随即招呼一声店家,毫无负担地说“给我也来一份儿那个吧”;

心无旁骛地面对眼前的食物,因为不用和别人搭话而倍感轻松,只需用味蕾和食物交流即可;

如此自在而天真,这不是吃东西时最该追求的吗?

生活大爆炸

美食指数

温暖指数

搞笑指数

烧脑指数

发胖指数

我看评分挺高就点开了,结果一集入坑(想当年VeryCD电驴上还能看),好看程度能排到我的欧美剧榜单top3。

这是一部开播于2007年的情景喜剧,故事围绕4个其貌不扬的高智商理工宅男展开。

他们讨论起各种科学理论时是信手拈来语速超快的绝对天才,但在生活中却是情商感人、遇到漂亮姑娘说不出一个完整句子的木讷书呆子。

这种反差极大的人物设定为这部剧贡献了无数笑点。

每集20分钟,前后关联性不强,随便点开一集就能看,平均每分钟大概有3到4个梗的输出。

在办公室吃顿外卖的功夫,能从头笑到尾。

谢耳朵是所有主角中绝对的灵魂人物。

说话欠揍、特别事儿妈、做事只考虑自己、动不动还老爱作妖,但这个讨厌鬼的B面,却又是那么的真诚可爱。

他的经典台词实在太多了,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他在Howard婚礼上致辞的那一段:

“人穷尽一生追寻另一个人类共度一生的事,我一直无法理解。或许我自己太有意思,无需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们在对方身上得到的快乐,与我给自己的一样多。”

和谢耳朵一样,我们就是高度崇尚自我,极尽所能追寻内心世界的一代——

好朋友就那么两三个,不愿迎合他人,努力维持骄傲并愿意为此承受孤独的代价。

这年头,谁还不是世界与我无关的社恐了?

然而,纵然内心世界丰富如谢耳朵,我们终究还是需要“人类的陪伴”,不管承不承认。

看剧的时候,除了那些创意十足的搞笑桥段之外,真正吸引我的是谢耳朵所拥有的那个“童话式”的社交圈——

仅有的几个朋友都懂他、爱护他、容忍他,无论遭到他怎样的冷漠和羞辱,始终对他不离不弃。

这种有温度的剧情设定,总能让我在内心当中滋生出某种特殊的信念感——

还好,怪咖也是有人爱的。

莫里秀

美食指数

温暖指数

搞笑指数

烧脑指数

发胖指数

这孩子不是你的!

你老婆和隔壁吴老二有一腿!

你男人和女网友在你家搞上了!

“Maury Show - 莫里秀”,我最近的快乐源泉。这节目没别的,全是绿帽和狗血,真的很刺激!

不管是男的劈腿还是女的出轨,只要去了这个节目,真相都会被无情揭开,谁也别想提上裤子就赖账。

最精彩的环节,非“抱子找爹”莫属。

我从中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没有谁想要喜当爹。

男的还没走到台上,就开始和女的隔空对骂,把那一夜的甜言蜜语和激情统统抛诸脑后。

而他们的甩锅理由,也是那么令人耳目一新,仿佛毫无破绽:

“老子有过3万次性经历,从来没中过奖,这孩子绝对不是我的!”

“我生不出女儿,这孩子怎么可能是我的!”

然而,苍天饶过谁,准确率超过99.999%的DNA铁证就是对管不好自己下半身男人的终极审判。

他们通常无法面对这样的结果,选择夺门而出,只留下孩儿他妈在原地撒泼打滚。

如何获得一场长达40分钟的持续快感?

一集“莫里秀”的戏剧张力,绝不亚于一部经典的莎士比亚。

鄙视“爱情保卫战”的读书人在这里熬夜上头,看不起“金牌调解”的文艺青年在这里大呼上瘾。

这个“一个比一个绿”的狗血节目,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你“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快感。

康熙来了

美食指数

温暖指数

搞笑指数

烧脑指数

发胖指数

对,就是这个99%直男毫无兴趣,却能让所有女孩和gay瞬间嗨起来的台湾经典谈话节目。

对我来说,“康熙来了”是陪伴我走过10年的青春记忆,是心中不可撼动的神坛级下饭综艺。

还记得那是大一刚开学的军训期,我也不知道为啥,突然就莫名其妙得开始一边吃饭一边看康熙傻笑,那种无师自通的感觉,真的很奇妙。

小S,就是所有女孩和gay的精神导师——

敢当众抠鼻屎、

敢说林志玲是傻大个儿、

敢吐槽女艺人素颜丑、

敢捏男明星的胸和坐人家大腿...

她那种放浪形骸做自己的样子,极大地震撼了当时那个人前略显局促、一紧张就爱搓衣角的我。

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去形容她带给我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那是一脚踏进新世界的感觉——

我不仅学会了朝别人翻白眼、如何用一句话激怒别人,从此妙笔生花文风犀利,也深刻意识到,整牙和减肥对一个女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

微信里的小S表情包和家里书架上蔡康永那本“说话之道”,就是结识朋友的一道门槛、鉴别是不是“自家姐妹”的一个暗号——

什么?你没看过康熙?哔哔哔,警察哦~~~麻烦把这个不入流的土包子带走。

这个节目,真的百看不厌,当不知道看啥的时候打开康熙就对了。

小S的疯狂搭配蔡康永的高情商,真的绝了,这俩人简直是长在我的笑点上。

虽然3年前停了,但将近3000集的内容再看10年不成问题。

喝咖灰穿马歇的上流社会“许纯美”、爱飙脏话的景行厅男孩“赵正平”、荒谬大师“沈玉琳”、大师“李敖”以及“女明星卸妆”系列都是能把人笑疯的重点推荐。

友情提示:

观看“美食”系列需慎重,我有一次半夜没忍住狂点了200块钱的麻辣烫和望京小腰。

明星大侦探

美食指数

温暖指数

搞笑指数

烧脑指数

发胖指数

那是16年的国庆,抢票失败的我一个人待在出租屋,百无聊赖随手点开了一期,没想到一看就停不下来。

7天时间把“明星大侦探”第一季刷了3遍——

先看故事,再看细节,最后看嘉宾表现。

现在只要一提到综艺,我逢人就要安利“明侦”。

离奇案情、高能反转、烧脑推理、密集悬疑…

一个字:爽!

侦探题材,剧本是重中之重。

而“明侦”的剧本,从第一季到现在(目前第五季已开更),能在逻辑缜密的前提下保持长期稳定的创新,这点真的很难得。

编剧团队非常棒,脑洞大到飞起。

从一个凶手变成两个凶手,从一个死者变成两个死者,从现实世界变成虚拟空间,各种错综复杂的案中案…推理难度极高。

虽然我不是个推理迷,也没有抽丝剥茧的逻辑分析能力,但在我有限的智商里,剧情本身还是能看得津津有味。

“明侦”之所以有口皆碑,另外一个原因就在于嘉宾很给力,基本没掉链子的。但凡里面有一个讨人厌的,基本也是要凉。

何炅、撒贝宁、白敬亭、鬼鬼、王鸥这几个固定班底都玩得很6,有的擅长推理、有的特别会搜证,还有的负责搞笑,大家配合默契,超级有梗。

特别是宝藏男孩撒贝宁,AKA撒明灯/狗头侦探,脑洞强大思路清晰,经常可以贡献完美的推论,却在找凶手的投票环节屡屡失手。

关键是,又污又搞笑,经常在怼人嗑瓜子儿和开车间放飞自我。推荐大家重点关注!

另外,从服化道到场地置景再到特效,节目组也是特别用心,细节丰富、还原度高,让人容易入戏。

总之,这绝对是一个拒绝注水、以硬核内容撑起的综艺。

希望以后也不要顺应市场、向流量低头,走向滥竽充数之路。

其中有几期极其精彩又惊悚,推荐给大家:

第一季:“请回答1998”和“都是漂亮惹的祸”

第二季:“恐怖童谣”上下卷

第三季:“酒店惊魂” I、II 和“又是漂亮惹的祸” I、II

第四季:“逃出无名岛” I、II

深夜时,建议在弹幕护体下观看。

蜡笔小新

美食指数

温暖指数

搞笑指数

烧脑指数

发胖指数

每次看日本动漫,都觉得里面的食物特别好吃。

之所以说日本动漫良心,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点就在于它对于时间、社会、人群、生活的真实风貌描绘地极其细腻,也将本土文化通过二次元世界热腾腾地传递了出来。

“蜡笔小新”,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动漫届绝对的下饭神剧。

小时候就是觉得很搞笑。

看这个喜欢和漂亮大姐姐搭讪、爱看写真集的5岁幼稚园小朋友野原新之助如何用犀利的三言两句把他的妈妈美伢惹毛,然后得到一顿胖揍。

长大之后才发现它不但有趣、还real污。

以前并不明白为什么每当美伢穿上精致睡衣、目光炙热地在门口迎接广志下班,他的表情总会显得特别尴尬紧张,以及,为什么菜店老板在推销自家山药时,要跟那些太太们故作神秘地说“你先生晚上就是一条活龙”...

这些桥段,现在再看已经秒懂其中的深奥淫巧。

“一日三餐”在小新家是一门大学问。

风物的日本、时令的日本、岁时记的日本,都在这一家人四季餐桌的流转之间,一咀一嚼之间细细体会那应季食材特有的“旬味”。

春天,小新和小朋友们去野外挖笋;

夏天,吃冰镇西瓜和流水素面;

秋天,广志会在车站前买天津甘栗带回家,还有那鲜美的海味盐烤秋刀鱼;

冬天,一家人钻进暖桌里吃热气腾腾的寿喜锅和烤红薯;

到了过年的时候,要熬红豆年糕汤和七草粥,讨个消灾、长寿、年年高的好彩头。

要养2个娃,还32年房贷,全家人的生活全靠广志一人支撑,所以对于这个日本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省吃俭用”就成了日常生活的最高宗旨。

因此,我们总能看到美伢为了在超市买到特价商品和其他欧巴桑争得你死我活;

一家人为了吃自助时能回本儿,结果撑得进了医院;

为了怕囤积的年糕发霉,美伢变着花样做了一桌年糕满汉全席,带着一种在吃光之前绝不做新菜的决绝...

但即使在过着这样的日子,也依然充满小确幸。

那是广志在下班回到家里喝啤酒时的那一句“上班族就是为了这一口而活!”;

也是在偶尔吃到国产牛肉、松茸、河豚这些高级食材时,全家人齐刷刷的那一声“我要开动了!”

小新一家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

只要你愿意,再便宜的食物也可以吃出仪式感。

看看他们,再看看我眼前的特价9块9烤冷面手抓饼,好像也没那么心酸了。

在“孤独的美食家”每一集的开头,都有这样一段旁白:

“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地填饱肚子,短时间内变得随心所欲,变得‘自由’,不被谁打扰,毫不费神地吃东西的这种孤高行为,是现代人都平等地拥有的最高治愈。”

别把吃当作一件随便的事。

当一整天都被暗淡与碰壁裹挟,回家后的那顿饭,就是你能为自己抓住的最可控的安慰。

吃炒菜还是火锅?看搞笑的还是温馨的?这些总归令人有所期待。

而它们能为你驱赶走的,绝不仅仅是饥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