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对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李牧的死常常怀有深深的扼腕叹息之情。
苏洵:“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徐钧:良将身亡赵亦亡,百年遗恨一冯唐
刘恒:“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东方六国最强的将领——李牧
然而历史似乎很少愿意垂青那些真正“为国而战”的人,尤其是当这个这个国家狂飙突进地走在下坡路的时候。
如果说袁崇焕的死有其自己比较为人诟病的地方,如早早向多疑焦躁的崇祯皇帝夸下“三年平辽”的海口,也没能及时发现并阻止皇太极在“己巳之变”中奇袭京师的攻势。但李牧他每次都近乎完美的完成了国君以及国民寄予在他身上的厚望。
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被视为是“赵国的大救星”,并寄托着赵国人最大的希望,所谓“李牧在,赵国在”。然而,在一个君王的眼里,或许如果非要在“被外敌蹂躏”和“被大将篡权之间”做出选择的话,他似乎往往更愿意接受前者。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
“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
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
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𦈛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𦈛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捆,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
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
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乃曰:“人臣不得自杀宫中。”遇司空马门,趣甚疾,出諔门也。
右举剑将近自诛,臂短不能及,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将军之前战场大捷,王上设宴为你庆功并向你敬酒,可将军你回敬的时候形迹可疑,手里似乎怀揣着匕首利刃意图不轨,这是死罪。”
李牧如是解释:
“臣胳膊患了曲挛之疾,伸不直,而我的身躯高大,跪拜之时不能双手够地,臣深恐对大王不敬而触犯死罪,便叫木工做了一个假臂,大王若是不信,臣可示之于王。”于是从袖中取出假肢给韩仓看。那假肢状如木橛,缠以布条。李牧恳求韩仓向赵王加以解释。
韩仓却不理睬,冷言道:
“臣只是受命于王,大王赐将军死,绝不容恕,我不敢为你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