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志荣:难忘的小船(散文)

2023-12-15   渭南文坛

原标题:靳志荣:难忘的小船(散文)

靳志荣:难忘的小船(散文)

难忘的小船

作者 靳志荣

我的老家在冯原镇西社村的水莲古村,洞子崖是我们几个自然村的其中之一。

洛河渡口和那艘小船就在洞子崖村的西头,站在我家门口远远就能看到洛河以及时刻停靠在洛河岸边的那艘小船,千百年来,洛河两岸人们的交流和往来就靠停在岸边的那艘小木船来回摆渡,它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是洛河流域唯一的一条小船。不幸的是在2021年的一次洛河大汛中,小船没能挺住,被无情的洪水冲走,留给人们太多的遗憾和美好的回忆。

提起那条小船,仍记忆犹新。小船的面积大概6平方米左右,每次可以乘坐十个人。一条胳膊粗的钢丝绳横在洛河中央,一头固定在河东岸的大石头上,一头固定在河西岸柳树林的大树上,小船上面的四根木桩骑在钢绳中央,人们只要用力去拖拽钢绳,小船便会在水中滑动,顺着钢丝绳缓慢驶向对岸,这个摆渡的过程我们方言称之为“搬船”。

二姨家在河西岸的田家河村,小时候经常和母亲去,每次坐船的时候都会调皮地用手撩水玩耍,母亲便会嚷我,让坐好抓牢,说水深危险。每次走到河边,搬船老人在船上的时候很快就坐船过去了,如果搬船老人不在,我们便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叫来搬船人,那种方式我们称之为“叫船”。“唔唔……过河了”当老人听到后也就会回应几句“唔唔……马上来”,几分钟后便会拄着拐杖朝岸边走过来。就这样祖辈相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百年来小船来来往往,运载着那些穿梭在洛河两岸的人们。

过去听爷爷讲,闹革命打游击那个年代,北上延安的一些进步青年,革命人士不便走大道都是走秘密交通线转运至洛河渡口乘船北上延安的。

清楚地记得,自己小时候随父亲和爷爷背着辣子和大蒜去白水西固镇赶集,坐船是必经之路,村里的叔伯们三三两两地相约而去,在那个交通条件十分艰苦的岁月里,背和担是主要的运输方式,渡口离我家有两公里的路程,都是山路,大人们背大包,我背小包,一路上走走歇歇,说说笑笑很快就到了渡口岸边。几个人相互帮忙,把东西吃力地抬上船,众人齐拉钢绳,小船晃晃悠悠地冲击着水面,泛起层层波澜,很快就滑到了对岸。有时也会碰到骡子和驴驮着东西,在大人们的拉拽和吆喝声中,担惊受怕地上了船。由于拉运的东西较多,有时船也会从缝隙进水,人们在紧张和担心中使劲拉绳,让船快速地驶向对岸。远处水面上野鸭和苍鹭在嬉戏觅食,我们无暇欣赏这大自然的美景,一伙人又背起行囊浩浩荡荡地向集市赶去。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如今洛河依旧静静地流向东去,而小船却不知去向。每次回老家的时候,站在家门口看着远方那金光闪闪的洛河水就会想起那条小船,就会联想起先辈们闹革命打游击,同国民党反动派周旋于洛河两岸的场景,想起和父亲以及叔伯们一起坐船过河赶集的场景。怀念那条小船,怀念那条曾为革命作出贡献、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小船。

来源:黄河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