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从皇上变成平民,到底经历了什么?

2023-01-14   羲和奇谈

原标题:这个人,从皇上变成平民,到底经历了什么?

众所周知,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清朝,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

大清王朝一共历经268年,有12位皇帝,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那是清朝的盛世王朝,但是到了晚清年间,大清王朝开始走向颓废之时。

今天咱们就说说中国最后的一位皇帝溥仪,他的一生到底是有多悲惨,背后到底有多少秘密?

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号浩然。他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即位时年仅3岁。

一、溥仪继承皇位背后的秘密

溥仪竟然不是皇子,但为什么他却做了皇帝,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

这要从溥仪的身世说起,溥仪的亲生父亲是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摄政王载沣是道光皇帝的孙子,他和光绪皇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按理说,照大清律例,在光绪皇帝之后,应该由光绪的儿子来继承皇位,但为什么是溥仪来继承皇位呢?那就是因为慈禧太后的原因。

慈禧太后

光绪皇帝是清朝的第11位皇帝,他的生母是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同治皇帝驾崩后,由慈禧太后提议立了年仅四岁的光绪为帝。光绪是个悲惨的皇帝,从小被慈禧指定为皇帝,没有享受过父母的关爱,慈禧对他还是很严格的,导致光绪一直很怕慈禧。

在光绪小时候,一直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大权独揽,慈禧太后成为了大清朝的掌舵人。等到光绪皇帝成年后,按照大清律例,慈禧太后面临要归政的问题,为了不违背祖法,在光绪十五年大婚后,慈禧才把大清归政给光绪。

历史上的垂帘听政

但是慈禧为了继续控制光绪,她早早的就把自己的内侄女叶赫那拉氏给光绪做皇后,也就是隆裕皇后。在朝政方面,慈禧也没有放弃,朝中大臣大部分都是慈禧的嫡系,而光绪皇帝的权力很小,大事还是由慈禧决定。这就导致了光绪皇帝和想要继续掌权的慈禧矛盾不断。于是戊戌变法中,两人彻底撕破脸,光绪被慈禧囚禁在瀛台。

在1908年,光绪帝生病卧床,而慈禧也生病了。光绪皇帝说:“虽然我生病了,但是我觉得老佛爷一定会死在我之前”。有人将这句话告诉了慈禧,而慈禧说:“我不能死在他之前!”

在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享年38岁,慈禧选择了光绪皇帝的侄子溥仪为帝,并且当天就让溥仪进宫,随后慈禧宣布立溥仪为宣统帝,自己则是太皇太后,隆裕则为皇太后。

实际上,慈禧早已看中了溥仪,首先因为光绪没有后代子女,在光绪驾崩以后,必须找一个清朝皇室子孙来继承皇位,她肯定是想找一个年幼的皇帝,这样她就可以继续垂帘听政了,年幼无知的皇帝还容易控制。虽然慈禧当时也身患重病了,但是她还是希望自己可以多活几年,只要活着就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这是慈禧立年幼溥仪的主要原因。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

只是让慈禧没想到的是,光绪皇帝驾崩的第二天,慈禧也驾鹤西游。其实光绪皇帝死后,就有很多传言,说光绪皇帝是被毒死的,理由就是光绪皇帝死前的症状就像中毒一样,并且光绪皇帝的身体状况,是突然病情直转急下。传闻中其实慈禧早已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是怕自己死后,光绪能重振江山,所以在自己身体每况愈下的同时,一直毒害着光绪,要光绪走在自己前面。这也只是传闻,还未得到证实,但是慈禧太后的嫌疑是最大的。

而对于溥仪来说,如果不是慈禧的话,溥仪的人生可能完全会是另外的一个样子,是慈禧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里,让3岁的溥仪就这样被送到了皇宫之中,做了大清的皇帝。这不是他选择的命运,但是如果不是慈禧的选择的话,很可能溥仪在我们的历史之中,也不会留下这么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慈禧可能至死也想不到,自己选择的这个大清的皇帝,竟然也是大清的最后一位皇帝了,毕竟,当时的大清已经是苟延残喘的情况了。

这就是为什么溥仪不是皇子却做了皇帝的原因。

二、在大清王朝,皇帝是一国之主,拥有无上的权力,为何溥仪的家人不愿让溥仪入宫做皇帝呢?

1908年,光绪皇帝病重,并且没有留下子嗣继承皇位,慈禧太后早已决定将溥仪作为将来继承帝位的人选。当溥仪的祖母和母亲知道这个消息后,直接昏厥过去,他们都不愿让溥仪进宫,但是皇命难违,当时3岁的溥仪就这样被送进了皇宫。

3岁的溥仪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只要慈禧一句话,自己的孩子就要离自己而去,孩儿就要离开自己的爹娘,但是谁也不敢不遵命,因为如果自己不愿意,那就是有杀头之罪,就算是醇亲王载沣也不敢这样做,所以他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将自己的儿子送入宫中。

在以往的历史中,皇子为了争夺至高无上的皇位,甚至自相残杀,那为什么溥仪家人不希望他去做皇帝呢?

首先,溥仪当时只有3岁,年纪尚小,宫中处处险恶,帝位之争是多么的可怕,再加上有光绪皇帝的各种死亡传闻,这让溥仪的家人十分担心溥仪的安危,即使做了皇帝,也很有可能重现光绪皇帝的悲剧。

其次,当时的清王朝已经濒临倒塌,朝野已经是一堆烂摊子,登上帝王之位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换句话来说,当时的清王朝,谁当皇帝谁背锅,即使做了皇帝,也可能是个傀儡,还要背负千古罪人的骂名。

所以,在当时看来,溥仪去宫里做皇帝,并不是一件好事。

摄政王载沣、溥仪,弟弟

而作为溥仪来说,自己小小的年纪就进宫了,进宫就意味着自己与自己的父母几乎就完全的分开了,见一次父母就成了奢望,这无论是作为载沣夫妇还是小溥仪,都可以说是一种不幸了。

溥仪进宫时,年仅三岁,他的父亲载沣因为身为摄政王,天天能看到他,倒也无妨。但是对于他的母亲就比较残忍了,直到十一岁时,溥仪母亲才被允许每年进宫两、三次来看溥仪,溥仪已经是一个11岁的小伙子了,对于母亲的印象其实已经没有那么的深刻了,毕竟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年的时间了。

母亲看到溥仪后,却不敢表现出对孩子的那种思念之情,也许作为溥仪的母亲只能这样,虽然溥仪是自己的儿子,但是他更是大清的皇上,和自己的儿子讲话,也必须毕恭毕敬的,母子关系早已变了味,这真是一种悲剧。

三、3岁的溥仪离开父母,初进宫的皇帝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现代孩子大多数都是喝自己母亲的母乳长大的,而在古代富贵人家,很少有妇人亲自喂养孩子的,所以才有了“乳母”这个职业。在皇室,能够做皇子的乳母,更是祖上积德了。

溥仪的乳母 王焦氏

溥仪虽然不是一出生就成为帝王,但也是亲王的儿子,自然会为他精心挑选乳母,王焦氏就是这时在万人挑选中成为了溥仪的乳母。溥仪三岁进宫,失去母爱的他,只能把最亲近的乳母王焦氏当成亲生母亲,由于平日里难以吃饱,直到九岁溥仪都没有断奶。

当溥仪的乳娘有有个规矩是有些毫无人性,为了保证乳母能够给溥仪提供足够的奶水,那时候的皇室做法是极不人道的。在那个封建而落后的年代,根本就没有像现在一样健康的营养品能够补充奶娘本身所缺失的营养,即便是有,也根本就不会提供给奶娘使用,与其说是奶娘,其实不过是一个工具人而已。

为了保证奶水充足,清朝皇室专门规定了这些奶娘必须每天都要吃一个猪肘子,而且不允许添加任何盐分。当时王焦氏为了完成给溥仪补充奶水的任务,王焦氏每一天都必须要吃这种根本难以下咽的食物。一旦没有完成皇室下达的命令,等到王焦氏的就是残酷的惩罚。

而且作为皇室的乳母,是禁止回家探望自己的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主要就是为了防止这些乳母将自己的奶水喂给自己的孩子。这一方面是担心奶水在喂给了奶娘自己的孩子之后,能够提供给皇帝的奶水就会不充足。另一方面则是古时候等级森严,皇室认为,普通孩子是没有资格和皇子共用一个乳母的。在那个年代,皇宫之中最卑贱的职务除了太监宫女之外,就属乳母最不被人看重了。

所以自从王焦氏进宫做了溥仪的乳母,自己的亲生女儿就在很小的时候,因为长期得不到奶水营养而夭折了。而最可恨的就是为了不让王焦氏受到影响,当时的醇王府竟然将这个消息完全封锁,一直到九年之后,溥仪长大了不再需要乳母,她才知道自己的亲生女儿早已离开了人世。

王焦氏

可是面对这样的情况,王焦氏只能无助地接受这样的事实。不过溥仪还算是比较有良心,在他成功执政之后,便将王焦氏接到了皇宫之中住了一段时间。等到后来大清灭亡,溥仪还是没有忘掉王焦氏的恩情,将她接到了长春奉养。多年以后,王焦氏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四、3岁的溥仪如何做皇帝,为何做了皇帝之后,变的胆小懦弱?

溥仪于1909年12月2日,在故宫太和殿继位。因为当时溥仪还是很幼小,还不能亲政,所以朝廷一切都由光绪的皇后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溥仪和当初的光绪皇帝是一样的,只是一位傀儡皇帝,在幼年时期的他,只有随着晚清动荡不安。

溥仪上早朝

虽然溥仪登基的时候才3岁,但他贵为皇帝,每天早朝的时候都要准时做在龙椅上听百官议论国事。而她的后面坐着的是掌握着晚清命运的隆裕太后。有时候,朝中大臣们说的时间长了,溥仪作为一个小孩子好动的性格就显现了出来。

只要溥仪在早朝期间乱动了,就会惹得隆裕太后生气,于是就惩罚他不能吃不能喝。

太后下了命苦,让太监和宫女严加管教溥仪,如果不听话就按宫中规矩执行,有了太后的下令,所有太监和宫女没有了后顾之忧,为了达到太后的要求,使出各种办法来整治幼小的溥仪。

按照宫中的规矩,一旦小溥仪耍小孩脾气,太监们就要把他关进小黑屋,每次被关进小黑屋,胆小的溥仪都会撕心裂肺的哭喊,这还幼小的溥仪留下了严重的心里阴影。

时间长了,溥仪懦弱怕事的性格就显现了出来,性格也越来越孤僻。直到成年以后,溥仪整个人已经成为了晚清的牺牲品。

五、溥仪对太监产生这么大的仇恨,到底太监还对溥仪做了什么事?

要说皇宫内,太监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即使是到了清朝慈禧掌权时期,也能达到三千多名。到了末代皇帝溥仪时期,最多也有一千多名。太监之所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原因在于他们的工作几乎涵盖了整个宫廷的事务,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处理国家大事,都离不开太监。

溥仪和太监们

溥仪进宫以后,除了和他一起进宫的乳母,平时照顾他的,就是宫中的太监和宫女了,按说贵为皇帝,从小就和这帮太监朝夕相处,感情应该相当深厚才是。

但是,随着溥仪慢慢长大,他对这群服侍他的太监,却十分憎恨仇视,常常变着花样的虐待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溥仪之所以仇视太监,和他从小在宫中受到的遭遇有关系。溥仪进宫之后,和普通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看到好吃的,常常囫囵炖枣吃个尽兴,但太监们按照隆裕太后的意思,为了保护皇帝的龙体,严格限制他的饮食。对于皇帝而言,在大清律例里是有严格规定的,身为圣上龙体,绝对不能贪食。

几岁的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经常连饭都吃不饱,饿得头晕眼花,一次溥仪顺着香味,摸到了御膳房,面对满屋的大鱼大肉,忍不住尽情大吃起来。可是才吃了一会,太监们就追了过来,硬是从嘴里把没来得及咽下的食物抠了出来,从这时起,溥仪就和太监们结下了梁子。

少年的溥仪

溥仪之所以如此恨服侍他的太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他年少期间,是非常调皮捣蛋的,经常半夜不睡觉。太监们为了能够让他晚上好好睡觉,于是就安排一些成年的宫女和他同房。毕竟溥仪的年龄还非常的小,什么也不懂,但是那些宫女却是懂得的,她们也是为了完成上面下达下来的命令。

在太监们教唆下,当时的溥仪并不知道过早纵欲的坏处,之后就开始迷失了自我。因为过度的放纵,再加上年龄比较小,时间长了也就败坏了身体,从此身体留下了严重的生理问题。而且太监还给溥仪喝了不少的补药,导致溥仪没有了生育能力,后期甚至出现了肾病。

为什么溥仪一生有5次婚姻,却没有生育一个子女,这可能就是最大的原因。所以对溥仪来说,小时候的太监害了他的一辈子,所以就一直很痛恨宫里的太监。

六、溥仪的5段婚姻

1、前两段婚姻

1912年,大清灭亡,年幼的溥仪被迫退位,但是他依然可以住在皇宫,享受皇室的特权,在吃喝玩乐上的排场与从前的皇帝一模一样。

1921年,溥仪到了即将结婚的年纪,皇宫中还有几位太妃,于是她们与一些皇宫贵族之间开始为溥仪张罗婚事。虽然大清的繁华早就成为了过去,但是余热还在,因而听说皇帝要选妃,很多人都将家中女儿的照片送到宫内。经过一批筛选,太妃们给溥仪选出了4位满清少女,但是只能有一位能当皇后。

婉容皇后

彼时溥仪看着这4张照片,选来选去,溥仪看中了一位姑娘,谁知道这时候端康太妃们竟然劝阻溥仪,她们认为这位少女的出身太低,长相也一般,不适合当皇后,可以选做妃子。此时的溥仪在选妃上的确没有话语权,他只能拿过照片另选一位,就这样,婉容成为了皇后,文绣成为了妃子。

于是,原本只打算娶一位的溥仪被迫选了两位老婆。正式成婚是在溥仪16岁的时候,那一年是12月1日,婉容和文绣进了宫,就这样,她们成为了清朝最后的皇后与妃子。

溥仪和婉容皇后

第三段婚姻

祥贵人谭玉龄:溥仪和谭玉龄结婚,已是他在伪满洲国做傀儡皇帝的时候了。谭玉龄也是满洲贵族出身。当时才17岁,是北京一个中学生。她温柔贤惠,乖巧聪明,因此溥仪很喜欢她。

在当时,并没有人反对这桩婚事,更何况她嫁的是大清的皇族。这对年龄相差15岁的老夫少妻,相处倒也融洽。

1942年,22岁的谭玉龄身患重病,经医生救治无效身亡。谭玉龄病逝后,溥仪哀痛不已,一直把谭玉龄的照片贴身存放。

祥贵人谭玉龄

第四段婚姻

福贵人李玉琴:自从谭玉龄去世后,溥仪内心很悲痛,有人提议溥仪再娶一任妻,并拿出很多照片让溥仪挑选,他挑中了正在上学的15岁的李玉琴,李玉琴来自长春市一个普通家庭,当时才李玉琴和溥仪在一起的时候,经常被溥仪打骂,两人没有一点感情。

后来在1957年,溥仪和李玉琴决定离婚,李玉琴就这样被抛弃,正如溥仪所说她不过是一个摆设、是一个牺牲品。

直到 2001年,73岁的李玉琴在长春病逝。

祥贵人谭玉龄

第五段婚姻

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1959年,溥仪得到特赦,回到了北京。53岁的溥仪已经是新中国的一名普通公民,在北京植物园工作。不久,他经人介绍,认识了做护士的李淑贤,有过两次婚姻的李淑贤,成了溥仪的第五位妻子,也是他最后一位妻子。

由于李淑贤是护士,可以照顾自己,年龄又只有37岁,溥仪觉得非常合适,于是二人走到了一起。不过溥仪的身体很差,两人在一起过了5年,溥仪便因肾癌去世了。溥仪去世后,李淑贤从此退出了公众的视野。

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

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妻子,但一生却无儿无女,这可能和身体原因有关系。作为曾经的帝王,从不缺后宫佳丽,但不一定有爱情!

溥仪一生有五段婚姻,试问他那一段婚姻是幸福的呢?当他经历了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普通人之后,他才真正懂得了爱和珍惜,可是自己已垂垂老矣,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溥仪和五位妻子

七、溥仪的晚年心愿

晚年的溥仪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回紫禁城去看看,当年匆匆离去,已有几十年没有回去过皇宫。对于老百姓而言,紫禁城是一个观赏游玩的景点,但对溥仪来说,却是他的家。里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他曾经最熟悉的场景。

故宫博物院

后来溥仪果真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晚年的时候,终于来到了故宫,但是在故宫门口却发生了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他正准备直接走进故宫,却被工作人员拦住了,进故宫参观是需要买门票的,这让溥仪哭笑不得,曾经自己的家,现在“回家”竟然需要买门票,但是毕竟大清王朝早已经覆灭,那时的皇宫已经变成了现在得故宫博物院,最后溥仪还是买了票进了故宫。

当溥仪走到雨花阁的时候,正好碰上一位研究历史文物的老者,他带着几个朋友,正给他们讲述雨花阁不被开放的原因,原来雨花阁是故宫未开放的一处地方,是一座造型十分精美的佛家阁楼,游人至今只能在楼外观看,就连文物专家也没几个上去过,里面究竟藏有什么宝贝和秘密呢?几乎无人知晓。

但是这位老者回忆道,雨花阁现在不能进去了,可数年前自己参加故宫文物记载的时候,有幸进去过一次,里面有很多佛家稀世珍宝,每上一层珍宝越奇,上到第三楼的时候就只有一座由佛像组成的精美城坛,制作工艺十分顶级,现在为了保护这座佛像,这才不让游客进去参观。

晚年的溥仪重游故宫

旁边的人听了老者的讲解,都竖起了大拇指,而此时的溥仪却听不下去了,他凑到了那位老者面前,低声地说:“您说得好像不对吧!”

那位老者看着溥仪说:“我难道说错了吗?”

溥仪低声说:“雨花阁的第四层你一定没上去过,这座阁子之所以不开放,并不是因为第三层的那尊佛像,主要是因为第四层上面供有三尊双身佛,这才是不开放的主要原因!”

那位老教授只上到过雨花阁的第三层,第四层他真的没有上去过,但他为了面子,还是狠狠地瞪了溥仪一眼说:“你上到过第四层,你怎么知道,我是历史文物专家,你还能有我懂?”

在这位老者的嘲笑声中,溥仪也有点生气了,他提高了声音道:“雨花阁的第四层我真的上去过一次,那是在娶文绣和婉容的前一天下午,你们爱信不信!”

老者和旁边的人都笑了,他们觉得溥仪在天方夜谭,都在取笑这个其貌不扬的人说大话,随后溥仪也觉得话有点多了,现在再说这些话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然后就悄悄离开了人群。

再次坐上龙椅

当溥仪走到光绪皇帝的寝宫时,他又发现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原来挂在墙上的画像并不是光绪皇帝,为此,溥仪和同行的人叫来工作人员进行询问,并且建议工作人员能够将照片更换下来。

可工作人员态度比较强硬,表示:“照片是相关的专家建议挂上去的,不可能有错。”最终,工作人员请来有关的专家,溥仪对他说:“同志,这个照片并不是光绪帝,还请您更换。”专家疑惑地回道:“我研究清史这么多年,不可能会出错,若不是光绪帝,那会是谁?”溥仪非常生气,他怒怼专家:“照片上的人是摄政王,这是我父亲,难道我父亲的照片我不认识吗?”

得知溥仪的身份后,专家都哑口无言,最后还是将墙上挂的照片取了下来。然后溥仪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自己曾经的“家”。

看着自己曾经的“家”

故宫对于溥仪而言,其实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他看到故宫中的一草一木,都会令他感慨万千。从皇帝变成平民的心路历程,多年流离失所的苦和亡国的痛,或许只有溥仪自己才能明白。

八、溥仪结局

溥仪被“退位”以后,经历了风雨,最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最终得到特赦,溥仪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

上级领导将溥仪安排到了植物园,植物园的园长对溥仪也是非常照顾,让刘保善和刘宝安这两名员工与他同住,以便在工作和生活上帮助他。如果溥仪想要用车,可以去找工友武宝印。当时植物园里的人都这样形容溥仪:皇帝最安全,有三“保”,刘保善、刘宝安和武宝印。

晚年生活

就这样,溥仪本该可以过上安逸的晚年生活,有了晚年的妻子,也有了稳定的工作,可是没几年溥仪就患上了肾癌,病逝的时候只有61岁。

按理说古代皇帝死的时候,那是要举国哀思,进行风光大葬的,但是他已经不是皇帝了,所以他的葬礼和普通人一样,甚至比普通人还要寒酸,参加葬礼的只有弟弟溥杰,溥任,李淑贤几人。

毕竟他曾经当过皇帝,附近的人们知道皇帝死了,都希望去跪拜一下,沾染一些龙气,保佑自己平安吉祥,所以很多人都到了溥仪的陵墓,触摸墓碑。

溥仪的陵墓

溥仪的亲属不想自己的亲人受到打扰,然后做了申请,最终溥仪的骨灰被移入进华龙皇家陵园,也就是光绪的陵墓。这才让逝去的溥仪有了一丝尊严。

九、写在最后

溥仪的一生足以说明了人生的变幻莫测,我们作为普通人,根本难以想象从皇帝到平民的落差感,折磨的一生,确实悲惨。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可谓是既幸运又可悲,幸运的是,本来并非皇子,却时来运转,三岁就成为大清皇帝;可悲的是,年幼的溥仪,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一生受尽了折磨,最终成为了晚清的牺牲品。

#博物馆故事#

#谣零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