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再畏惧死亡,人生会怎样?

2019-10-27     良大师

作者:徐大维

首发: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嗯,我知道这个标题有点大,但是我一点也不想谈那些宏大的问题。仅仅想从身边的一件小事入手。

大前天,我见了一位老友,关总。他是个成功的生意人,现在退居二线,主要做投资,在美国置业定居。

和很多生意人不同,关总极其地勤勉自律。没有不良嗜好,每天都有固定的读书时间。而且,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我和他聊了很久,很想搞明白一件事:为什么一个“上了岸”的人,还要这么克制自己?

因为我认识很多暴发户,他们过得很奢靡。很多人赌博、包二奶、甚至吸毒。

这点很容易理解,人有钱了,自然就会放纵自己,做些刺激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像关总这样的人,不去享受所谓的生活,而要收敛自己的欲望?

当然,你可能会说:“有些人有更高的追求。”其实这么说没有任何解释力。多数人都有更高的追求,都希望做高尚、卓越的事。

但是,是什么让人与人的行为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关总时,他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对宗教的信仰。

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指的是宗教教义对人的行为规范。于是顺着这条路子,大谈特谈佛教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行为的。

但关总却打断了我,他说:你的切入点不对,宗教不是改变人的行为,而是改变人对死亡的态度。这才是核心。

我知道,看到这句话,你应该有点晕。根据我和关总的谈话,我用最凝练的文字给你解释一下。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无法坚持一些痛苦的事?比如,每天写1000字,每天读2小时书......

虽然,有时受了刺激可以强迫自己几天。但没过多久,你便会宽慰自己,人生苦短,还是要享受一下,于是,拿起手机,刷刷抖音,玩玩吃鸡。

是我们不知道努力才能换来成就吗?这是明摆着的道理啊.......

每一包香烟,每一个图片或者一行文字,都在警告“吸烟会引发癌症”。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烟民不肯戒掉?

是生理成瘾?其实经研究发现,心理的瘾更大。或者说,香烟会让他们获得一种心理慰籍。

仅仅因为这种心理安慰,就能让人牺牲自己的健康?这不科学。如果从对死亡的态度,这个角度来探究的话,很多问题便能很好地解释了。

多数人都有难逃死亡的绝望感。以科学的角度,我们都知道自己不能永生,也不会投胎转世。那意味着,每个人只有这一次活着的机会。

“终将死亡”这个词语深深地植入我们的脑中,在潜意识中若隐若现。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的终点,只不过是一个无底的深渊。当这个真相浮现出来时,我们决定先下手为强。

既然终点如此没有希望,那我们又何必让中间的路程如此贫瘠?

于是,我们妥协了。我们希望通过一些能让自己短暂快乐的事,来冲淡那种绝望感。沉迷于当下,便能让我们的焦虑得到片刻缓解。

是的,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主导着我们的行为。

而关总这种深信佛教的人,往往能把这个问题处理好。对于他,死亡并不可怕。

只是因果齿轮上的一个休止符,很快便能开始又一轮的运转。而且,倘若实修有道,达成涅槃,便是极乐境界。

因此,对他而言,那些自律行为,没什么苦不苦之说。因为人生本如苦海;

他也不需要什么短暂的快感,来冲淡对死亡的恐惧。死亡对他来讲并不可怕。

所以,他能坚持做一些无聊乏味的事。他不需要精神安慰。

有读者曾问我,什么叫做“精神资源”?我想这就是一种精神资源吧。

这种精神资源,乔布斯有、李嘉诚有,很多商界领袖都有。所以他们能够在事业成功之后,还能一直保持勤勉的习惯。

我并不是在宣扬宗教,而是由此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那些能持续精进的人,也许真的都是将生死看淡的人。

毕竟,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对死亡的应对。

好了,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聊的,欢迎留言。良叔小随天天见,再坚持40天。

-END-

华润大学一景 ——摄于2019年10月26日

本文作者简介:徐大维,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公众号良大师主笔,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知名培训顾问,简书签约作者。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点击了解更多,跟良叔学多维竞争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wsxEG4BMH2_cNUgWD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