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水泥林立的今天
最亲近自然的玩具莫过于陶艺
简单的搓、捏、揉之间
感知物体本身的属性
通过 手、 眼、 脑共同协调互动
提升立体思维能力、 观察力
以及创造力和社交力
#国家政策导向#
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更好地“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继而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文件一经印发,便引发众多网友关注与讨论。
部分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本身学业压力就很大,没有必要增加额外的硬性规定。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持支持态度,认同劳动教育的理念,但建议不要仅限于“家务”与“卫生”之间。
#陶艺作为劳动教育载体的优势#
徐长发:
劳技其实是一个知识的综合体,以手工陶艺为例,它就包括了美学、人文、数学等多种知识在里面,所以开展劳技课程更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将其用于实践中去,所以说劳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之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研究员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陶艺是中国传统劳动文化的精髓,它承载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劳动技术、劳动情感和劳动素养。
从载体特征的角度,陶艺是一种形式多样的创造性劳动,它既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创造,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陶艺教育是中国的STEAM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强调以陶艺为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在劳动素养的培育上下功夫。
#孩子如何从陶艺中受益#
陶艺是集绘画、书法、雕塑、装饰、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陶艺创作没有模板可以遵循,每一次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创造,没有对与错,只有自我表达。
而孩子天生具有创造力和好奇心,他们充满了活力和表达自我的需要,如果让孩子们做陶器,那么他们几乎可以创造任何东西。
陶艺课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是要通过亲手制作陶艺作品来培养他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
通过捏、揉、搓、拉等DIY制作步骤,不仅促进了左右脑的细胞活动,而且对孩子的手、眼、脑协调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对于儿童陶艺而言,学习的过程通常比最终作品的生产过程更为重要。
他们从创造中获得的知识有助于他们获得自我价值,并知道他们有能力在陶艺中创造艺术作品。
不仅能通过劳动获取新技能
更能在此中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
这才是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
——优加手作
//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优加手作”,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