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近一年时间里,玉兔二号新发现的“不明胶状物质”成为各国航天专家关注的焦点。这一切都源于2019年7月28日,我国航天工作人员在检查月球车主相机拍摄的图像时发现了一个小陨石坑,其中似乎包含着某种颜色和光泽,明显有别于周围月球表面环境的物质,为了方面研究将其称为“不明胶状物质”。
经过历时近一年的研究,终于传出了好消息,我国科学家对比美国阿波罗任务采集的样品资料,揭开了“不明胶状物质”的神秘面纱,认为其外观与角砾岩样品的外观较为类似。
为了论证这一设想,科学家对撞击坑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不明胶状物质”就是撞击形成的角砾岩,形成原因暂时不明,可能为附近某个撞击坑溅射物的撞击熔融角砾岩,抑或为当前新鲜撞击坑成坑时所形成的撞击玻璃凝结角砾岩。
此外,我国科学家还分析了新鲜撞击坑周边存在许多与月壤具有相似土灰色的块体,每当玉兔二号驶过之后,这些块体就会变成粉状。由此,科学家认定这种块体实为月壤并非石块。
为了研究月壤的构成,科学家利用解混光谱探测仪进行分析,发现新鲜撞击坑周边及内部块状月壤中,长石矿物相对含量较多,橄榄石和辉石相对含量基本相等,这意味着嫦娥四号着陆区域的月壤可能是苏长岩风化产物。
截至目前,玉兔二号探测车已经在月背工作近18个月时间,行走距离达到452.858米。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科学家利用玉兔二号上搭载的各种科学仪器,对嫦娥四号着陆区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成功收集到许多一手资料,为人类了解月背物质成分与地下结构等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玉兔二号除了完成本身的工作外,还积极配合我国的火星探测工作。就在玉兔二号工作的第十八月昼期间,为了配合“天问一号”任务地面深空测控站的适应性改造,玉兔二号在原地待命,搭载的科学载荷都没有开机。
在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在月背活动期间,月球探测活动一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热潮,美俄相继表示将会在月球上建立基地进行长期活动。同时,以色列与印度先后发起挑战,发射本国的月球探测器试图在月表着陆。
尽管最后的结果令人遗憾,两国探测器先后坠毁在月球表面,但这种勇于挑战的精神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因为航天项目除了成功还会伴随着失败,这时就尤其考验一个国家航天工作者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