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康熙时代“九子夺嫡”史料,或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人,莫不对康熙帝的皇八子即有名的“八阿哥”胤禩留下极深印象。
历史上的胤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是一心结党谋权且狡诈恶毒的野心家,还是胸怀大志海纳百川倍受拥护的政治人物?
(爱新觉罗·胤禩画像)
要是按照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演绎,这位八阿哥无疑属于“坏人”之列,被认为假如康熙帝把江山社稷委之与他,那大清王朝可能早就“灭亡”了。
实事求是分析看待相关史料记载,胤禩等于背了五十二年的政治黑锅。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当政的乾隆皇帝才为他这位八皇叔推翻了冤案并还了一个公道评价。称之“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把胤禩视为最大政治对手、并予以严厉打压的雍正帝胤禛,是胤禩的亲四哥。他在继位后也曾评价胤禩“胤禩较朕诸弟,颇有办事之才”;“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
雍正帝甚至承认自己的才力也只是“能与相当”。他曾对诸王大臣论说胤禩为人:“朕之此弟较诸弟颇有识量,可资于理,朕甚爱惜,非胤禟、胤䄉等可比···。”但又说他“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而其心术之险诈,诸大臣亦无与之比者”。
雍正帝这样评价,也情有可原,因为胤禩不仅是他的弟弟,更是威胁他皇位的最大政治对手。
知名学者易中天先生评价说:实际上,胤禩对雍正的威胁,倒不一定是有暗杀或政变的因素,更主要的还是他威望太高。显然,在雍正与胤禩的斗争中,雍正是很孤立的。诸王大臣的心都向着胤禩,只不过敢怒不敢言。平心而论,雍正和胤禩都够格当皇帝。他们都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雍正的能力,有他执政十三年的政绩可以为证。胤禩的能力,则可以在雍正(评价)那得到了证明。
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胤禩出生于北京紫禁城皇宫,为康熙皇帝的第八个儿子,其母良妃卫氏,是满洲正黄旗人、宫内管领五品官阿布鼐之女。
胤禩幼少时期,曾由大阿哥胤禔之母、惠妃那拉氏教养。因此,成年后他与惠妃那拉氏也感情甚亲。雍正继位伊始,曾允许部分母妃“随子归邸”而居。惠妃因亲子胤禔已被圈禁,于是移居胤禩府邸。
史料记载,胤禩自幼聪慧,且甚晓世故,从小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清朝规定皇子6岁起入上书房读书,每日以名师大儒教习满文、蒙古文、汉文,并辅以骑马射箭等功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十日,康熙对几位阿哥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一次考核,其中便有方满6岁的胤禩。
当时,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等,按照次序走到父皇康熙面前,各读数篇文章,尤以胤禩纯熟舒徐,声音朗朗。但写字是他的弱项,康熙曾因不满他的书法,遂令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何焯为其侍读,并要他每日写十幅字呈览。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七月,11岁的胤禩随父皇与众兄弟共往塞外巡猎,据传教士张诚回忆:“整整一个月,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一起终日在马上任凭风吹日晒。他们身背箭筒,手持弓弩,时而奔驰,时而勒马,显得格外矫捷。他们之中的每个人,几乎没有一天不捕获几件野味回来。”
康熙帝注重皇子们的骑射技术,八阿哥胤禩也不负父皇的希望,骑射皆佳,胤禩在13岁时便能帮忙试马,以辨别马的优劣, 如果没有良好的骑术,是不可能胜任这个任务的。在另一份康熙二次亲征给皇太子的上谕里, 则记载了八阿哥和大阿哥,三阿哥一起打猎兔子,年纪最小的他竟然猎获了几乎和大阿哥,三阿哥猎获数量一样多的野兔。
胤禩早年很受父皇喜爱,康熙于三十七年三月初二日第一次分封皇子时,17岁的他便四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一同受封为贝勒,为当时年龄最小的。
此后,胤禩又多次受康熙指派,适其出塞时与皇三子胤祉一同办理政务。并且曾帮助裕亲王福全料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等事宜。
胤禩为人非常亲切随和,待人处事体贴细致,灵活温润,不拘泥于规制与名分,因此广有善缘。不仅在众兄弟中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寻常,与众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厚。
康熙交办他的种种事务,也让他的才干有一定施展机会, 从而受到不少朝内大臣的肯定,康熙帝之兄裕亲王福全生前就曾在康熙面前,因为广善库事宜大力赞扬八阿哥不务矜夸,聪明能干,有德有才。
而胤禩不仅亲近同宗贵胄,还因尊敬师长,在江南文人中传有极好的口碑。
始于康熙四十七年的“九子夺嫡”事件,作为八阿哥的胤禩并没有见势冲动上阵,而是保持了政治人物应有的沉稳,倒是大阿哥给他坏了“大事”。
当时,太子被废,大阿哥眼见自己夺储君之位无望,便向父皇康熙推荐了由自己生母抚养的八弟胤禩,还说出江湖术士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的蠢话,这一举动没想惹怒了康熙,让康熙产生了“胤禩有希冀大统之心,对其予以防范”的念头。
史料介绍,就在大阿哥当面推荐后,“次日康熙再召众皇子至乾清宫,说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党羽相互勾结,谋害胤礽,将其锁拿治罪。
见此,向来与胤禩感情深厚的皇九子胤禟邀皇十四子胤禵一同带了毒药前去阻谏。胤禵于言语间冲撞了父皇康熙,康熙帝气恼不已,拔刀相向,欲诛胤禵。亏得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众皇子叩首恳求,康熙方才收刀,仍命诸皇子将胤禵责打二十板,逐出宫去,才算是化解了一场父子间的流血冲突。
随后,康熙帝怒责胤禩“听闻张明德狂言竟然不奏闻”,宣布把他革去贝勒,降为闲散宗室。又下旨把术士张明德凌迟处死,行刑时令与此事有干连的人都前去观刑。
一个多月后,康熙帝总算平息了怒气,与胤礽、胤禩的父子感情有所恢复。但在他想复立太子又假意征求朝中大臣意见时,又发生了“百官保举胤禩一事”,令康熙大感意外。
康熙帝一定注意到,拥护八阿哥的势力绝不可小看,甚至对他还不想交出的皇位已经构成了“逼宫威胁”。
于是,为压制胤禩的势力,康熙力主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下旬,康熙旧事重提,开始查问众臣一致举荐胤禩为皇太子事,重责佟国维、马齐等人。康熙拒绝了康亲王椿泰等人对马齐所定的斩刑,反而将其交由胤禩拘禁,以此为难胤禩。
康熙五十年十月二十七日,都统鄂善、尚书耿额、齐世武、副都统悟礼等人一起被锁拿,太子党每况愈下。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自此,当了三十余年太子的胤礽只能在咸安宫内忍度余生。
再废太子之后,东宫位虚,诸臣以为不妥,屡有向康熙谏言早立太子,但康熙俱不置可否。这样又过了两年,到康熙五十三年,又发生了一件对八阿哥胤禩有着至关深远影响的“毙鹰事件”事件。
胤禩因祭祀生母未能随父出猎,便挑选了两只上等猎鹰“海东青”送给父皇。但不知谁在其中做了手脚,猎鹰到了康熙手中时已奄奄一息。康熙认为是胤禩借此诅咒他年老病衰。立即招来诸皇子,怒骂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彻底断绝了他继位的一切可能。
“胤禩遭此一举,大受打击,到处潜行,不愿见人,并于翌年病倒,从此一蹶不振。”
即便被父皇康熙如此打压,胤禩在朝臣中仍有较高威信,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学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仍然认为在皇子当中,八阿哥胤禩是最贤能的。
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十四阿哥胤禵获号“抚远大将军”西征。出师礼极为隆重,用正黄旗纛、亲王体制,称大将军王。
此时,胤禵成了人们心目中最有可能的储位继承者。与之情感亲近的胤禩、胤禟也全力支持胤禵克承大统,胤禟曾经说胤禵“聪明绝世”、“才德双全,我弟兄们皆不如”,并热心为胤禵试制军备。
胤禩和胤禵在此期间有颇多书信来往。康熙帝和八阿哥的父子关系也有改善, 据《清实录》和胤禩儿子弘旺的记载,康熙开始命胤禩不时随扈和办理一些政务,并将弘旺养育宫中。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驾崩,经隆科多一人口头传达,四阿哥胤禛继位,是为雍正帝。对于胤禩而言,他一生最为不幸的时刻也由此开始。
雍正尚未正式登基,即命胤禩与胤祥、马齐、隆科多共四人总理事务,示以优宠。十二月十一日加封为和硕廉亲王,并将兄弟的胤字改为允字,胤禩被改为允禩。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授为理藩院尚书,次年二月十七日命办理工部事务。
但这都是雍正帝的缓兵之计而已。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将与胤禩亲密之人尽行遣散,对胤禩予以孤立,并多次晓谕臣下不要重蹈朋党习气,进行“敲山震虎”。此间,胤禩本人也多次因为一些皮毛小时受到雍正惩罚,曾在太庙前被罚跪一昼夜。
雍正元年后期至二年间,青海战事吃紧,雍正将全部精力放诸于征战外患。但对于胤禩等人仍不时防范训斥。
雍正二年五月二十日,雍正谕责胤禩及其亲信,称马尔齐哈、常明等都是夤缘妄乱之人,是廉亲王胤禩的党羽。雍正三年二月,雍正又谕责胤禩怀挟私心,遇事播弄是非,动摇百官的意志,搅扰阻挠雍正的施政方针。
雍正四年正月初五日,胤禩、胤禟及苏努、吴尔占等被革去黄带子,由宗人府除名。正月二十八日,雍正再次下旨将胤禩之妻革去“福晋”,休回外家。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于宗人府。三月初四日,命胤禩、胤禟改名。胤禩在被数度催促逼迫后被迫改名为“阿其那”(意为待宰的鱼);胤禟亦被削宗籍和圈禁改名为“塞思黑”(意为讨厌的人)。
这年五月十七日,雍正召见诸王大臣,以长篇谕旨,历数胤禩、胤禟、胤禵等人的罪过。随后将之罪状颁示全国。这里面,雍正议胤禩罪状四十款,议胤禟罪状二十八款,议胤禵罪状十四款。
雍正四年九月初八,八阿哥胤禩因呕病卒于监所,年仅45岁。民间则传出他是被毒死。
无论怎么说,一位杰出的政治人才,就这样毁于其父皇康熙的偏见和私心,更为政治对手四阿哥所不共戴天。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本栏目,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