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历史上有二十多座公园,但按照数字排序的六大公园,不知老青岛们还是否记得?那些承载几代青岛人成长回忆的公园,大多早已消失,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回忆。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以后,重新命名了青岛第一至第六等6座公园。旭公园改称为第一公园(今中山公园),在登州路一处山林原称若鹤公园改建为第二公园,原日本人建的新町公园改称第三公园,山东路(中山路)一处林木绿地命名为深山公园改称第四公园,火车站前广场的千叶公园命名为第五公园,安徽路一处的大村公园改为第六公园,百姓们俗称“大花沟”。
这其中第五公园面积很小,称不上一处公园,不过它迟至 1991年扩建青岛火车站时才取消。原新町公园,有树木花卉还有湖泊,改为第三公园后在北侧建了体育场,园林面积缩小。1931年第四公园拆除,建了银行区,在太平角新建了第四公园,后称太平角公园,第六公园今称老舍公园。第二公园在抗日战争期间荒芜,气候公园逐渐消逝。
第一公园
第一公园(中山公园)北靠太平山,西临汇泉湾,是青岛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德国占领青岛后,1901年收买太平山造林,1904年迁走会前村渔民,同时建植物试验场,后逐步形成公园,称“森林公园”。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改名为“旭公园”。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改名为第一公园,增建动物园。1929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第二公园
第二公园位于贮水山下、青岛山北,面临登州路,曾为德军军事用地。园内种植多种树木,绿树成荫,有小溪和亭子 ,配有铁架木质长条座椅,是专供德国侵略军操练后的休息场所。
1915年,日军在若鹤山(贮水山)修建“青岛神社”,公园改为“若鹤公园”。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改为第二公园。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是青岛文人雅士结伴游赏和消夏纳凉的场所。“园颇宽敞,有亭可望,有溪可濯。树木荫森,丘壑深邃,独坐终日,鸟噪山幽,意竟归也”。如今第二公园已经消失,大体位置是在贮水山(今儿童公园)后山登州路中段医学院门前运动场的区域。
第三公园
第三公园位于上海路西(今为第一工人文化宫所)。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在聊城路一带建日本侨民“移民区”,即新市区。在其以东谷地建“新町公园”,亦称“新市区公园”。园内遍植樱花,建人工湖、假山、回廊,配石桌石凳,专供日军和侨民游玩。
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改为第三公园,1934年青岛工务局整修,增建了水池、运动场、看台,露天电影场。日本投降之后,这里成为了一处市场,有卖各种商品的小贩和民间艺人表演,十分热闹,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就曾在这里演出过。
第四公园
图片左下方位置即为第四公园一角
第四公园位于中山路,建于1922年。根据《青岛市志·园林绿化志》记载,青岛第四公园建于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位于今中山路、曲阜路、河南路、肥城路之间街心,是一片比较方正的街心公园。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树木仅有百余株,时称“深山公园”。
据刘少文的《青岛百吟》记载:“第四公园甚平衍,无奇花异卉,树仅百株,而在中山路侧,又近福禄寿电影院。马龙车水,遂为士女所恒游。”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市政当局,将公园土地出卖,建成中国、山东、上海、大陆 、金城、实业等银行。第四公园的老照片一直没找到,也是一件憾事。
第五公园
第五公园位于青岛火车站站前广场,建于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时称“千叶公园”。1922年后改称第五公园。有十株树木,无园林建筑,仅有数少部分花木,围有石柱栏杆。园内设有翘翘板、滑梯和部分长条木椅,供游客休憩。随火车站广场大规模改造时拆除。
第六公园
第六公园(老舍公园),原来这里是观海山通往青岛湾的一条自然冲沟,北高南低。因遍植蔷薇,花开繁茂,老百姓称“大花沟”。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始建绿地,称“梯利华兹街心花园”,是青岛早期公园之一。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改称“大村公园”。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改称“第六公园”。20世纪30~40年代,填沟平地变为垃圾场,至1945年前与路面齐平,种植悬铃木、银杏、青朴及花灌木,简易恢复成公园。青岛解放前曾一度荒芜。1999年,经升级改造整修之后后命名“老舍公园”。
本文文字参考源自《消逝的公园》及青岛日报等,图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编辑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