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代价几何!亚洲第一高瀑那头插着一根水管?! | 河南焦作云台天瀑

2024-06-06   中国绿发会

日前,笔者惊闻一则报道:落差314米的焦作云台天瀑,源头竟然全是水管!瀑布后面竟然全是水管,你信吗?不管信还是不信,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一时间网上炸开了锅,一根水管撕开各地景区的面具。(笔者有些疑惑,到底是一根水管还是几根水管接连;报道众说纷纭,若是一根水管,那得是多粗的水管)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该瀑布(云台天瀑布,享有“亚洲第一高瀑”的美誉)坐落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的云台山5A级景区,单级落差达到314米,雄浑壮阔,水势磅礴,上吻蓝天,下蹈石砰;堪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景区内最受游客欢迎的景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在大家买了门票兴冲冲地奔赴到飞瀑下,兴致勃勃地仰慕那不断飞泄、气势磅礴的瀑布英姿之时,有满怀好奇心的游客不满足于眼前壮观的美景,突发奇想,想探索瀑布的源头,“水是生命之源,那水之源 何处寻?”俗话说得好,好奇心害死猫,正是这一简单而有深刻的好奇和“灵魂级”拷问激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探索行动。那位男子爬啊爬(最后发现,他从外省抄了小路登上去的),费了老大劲跑到天瀑源头,却赫然发现一根巨粗的水管横亘在那里突突放水,始料未及,震惊继而愤怒。于是,东窗事发,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云台天瀑被推到风口浪尖,其“壮观的水势和磅礴的气势,游客们心目中的自然奇观”这一“瀑”设轰然坍塌,骂声一片,乃至殃及全国其他热门旅游景点,当然也不乏游客表示理解和支持。

很多游客对此愤怒不已,表示极度不满,强烈抗议,认为自己千辛万苦慕名而来,花了近200块门票钱,想一睹云台天瀑的雄姿,结果却上当受骗,顿感当头一棒,无法接受:哪是什么天瀑,分明是水管抽水!反感之余,讽刺称:云台天瀑竟是人工奇观!

对此,云台山景区于6月4日晚在官方微博发文称,云台天瀑是云台山景区众多自然水系景观中的一员,但作为季节性景观,由于季节因素,不能保证游客来看的时候随时能以最美的姿态和大家见面,所以在枯水期做了一个小小的提升,能丰富朋友们的游览体验,让远道而来的朋友们不虚此行,只为能以更好的状态与朋友们见面。随后,云台山景区再次发文表示,夏季丰水期,云台天瀑将以最完美、最原生的姿态呈现。

说来其实云台山景区为了提升游客体验,也是煞费苦心,其出发点和初衷无疑是好的,在季节性断流的时候希望通过人工辅助饮水来保证云台天瀑的雄姿能赢得游客的喜欢,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增加景区旅游收入。毕竟云台天瀑本身也是景区的一大看点和卖点,所以对此也有网友表示出理解。有网友在评论区爆出了真相:云台天瀑源头来自同出太行山的山西陵川县,由于旅游资源出现利益纠纷,陵川县修建水库拦截了水源,云台山为了保障游客体验便利用水管抽水当瀑布。最后他表示,“也算得上善意的谎言吧。”

昔日的云台天瀑,图源:网络

但笔者注意到,云台山景区自始至终并未承认,说直白点,是直接否认了“云台天瀑是人造瀑布”这一说法,努力强调被揭穿的“水管”,是为了保证瀑布的枯水期观赏性,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在瀑布源头处建造的辅助引水设备。

当然笔者也注意到,在众多民意难平的怨声载道中,也不乏一些支持者。譬如,“我倒觉得没有什么不妥,反倒有些感动,感受到了当地为了这个景区做出的努力”“类似的景区很多,为了维持景区的美好、壮观,当地花了大力气,黄果树瀑布,也是在上面修建了蓄水的设施。”“我们经常看孔雀开屏,难道你看到孔雀的屁股,你就觉得孔雀开屏不好吗?”......听起来也颇有道理。

随着此事的发酵,网友和记者爆料出了更多类似的景区做法,也提醒和刺激了网友去景区游览时探查是否存在水泵抽水的欲望和行动,国内外瀑布普遍面临枯水期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缺水困扰”,人工介入调整瀑布水量的案例也不少。比如:

  • 2023年,有游客吐槽山东潍坊一景区用水管抽水制造瀑布,景区回应称“因秋冬降水量小”。
  • 贵州省有关部门为解决黄果树瀑布冬季枯水期断流问题,2006年在大瀑布上游修建蓄水调节设施;
  •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山大瀑布,此前因为当地农业灌溉等的需要被截断引流,2020年才经当地重建恢复。

看了众多网友评论,笔者忍不住想说两句。笔者一开始看到此报道,就心想,还有这事,太荒谬了!如果我是游客,惊觉原本名声在外的天瀑居然是水管在放水,纵然瀑布再怎么雄浑和磅礴,也没法调动美的感受了,脑海里会不断提醒:这不是真的瀑布!会有种受到欺骗的感受,尽管在景区方面,这是“善意的谎言”,为了提升观赏性;但枯水期本没有水,非要人工引水卖力营造“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假象,真的很违和!这就好比,一个景区以冬季的雪景而声名远扬,总不能为了吸引游客而在夏季或者其他没有降雪的季节,辅以人工降雪来提升旅游体验和观赏性吧。

四季更迭,水消水长,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花落花又开,本是自然规律,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作为季节性景观的云台天瀑自然也难逃枯水期水势变小乃至断流的风险,“云台天瀑是云台山景区众多自然水系景观中的一员,但作为季节性景观......”这一点在云台山景区官方声明里已明确说明,系正常情况。但为了维持云台天瀑一年四季皆“雄浑壮阔,水势磅礴”的盛景,就不得不在枯水期辅以人工引水,以“非原生态、非自然”的状态示人。何苦呢?枯水期断流,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想看天瀑的自然会选择在丰水期来观赏其自然风姿,在枯水期妄图欣赏丰水期盛景本就是不合自然运行法则的奢望;纵然会有遗憾,对着涓涓细流或者断流的瀑布,是不是也可以生出一些遐想,想象一下在丰水期将会是多么雄浑壮阔的景象;亦可能会心生缺憾,但谁说缺憾不是另一番风景呢?白天欣赏白天的风景,到了晚上天黑了,自然会有不同于白天的风景可看;这样人们也会更加珍惜丰水期可以欣赏到的有限美景,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此外,笔者注意到各大报道皆未提及的一个事实,便是:这根充当瀑布输水管的管子,一头连着瀑布,另一头呢,所抽取的水源来自哪里,哪条河或者哪个湖?那条河湖的面积容量多大,经得起这么持续抽吗?毕竟枯水期是一段时期,不是一天两天,要在枯水期持续营造“雄浑壮阔、水势磅礴”的天瀑气势,就必定要一刻不停地抽水,水源地是否有抽干的风险(试想一下,要抽多大的水量才能打造和营造亚洲第一高瀑的雄浑与壮阔),由此引发的水源地及其周边原本生态不可避免会遭到破坏,生态失衡,生活于其中的生物也自然会受到影响,因“前方”景区接客的需要而在看不见的“后方”大肆抽取河湖水,云台山景区的这一行为是否获经官方报批,是否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估和生物多样性评估,包括在进行抽水前、抽水中和枯水期结束后,想必是没有的。对此,笔者甚为担忧,为了维持景区正常运营、刻意营造飞瀑假势而造成的生态负担和生态代价未免过大。不明就里的游客沉醉于天瀑的雄浑与大气,但他们中的很多实际上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这一需求背后所引发的抽水及其生态失衡等系列问题,这就是问题所在。是纯粹的市场需求推动了这一行为的持续。

其实,从长远和大局考虑,从生态角度来看,云台山景区可以做的,或许是直接发布官方通告,坦白枯水期云台天瀑季节性断流,如若希望欣赏天瀑飞流直下的雄姿,欢迎丰水期前来体验;而非卖力迎合游客(这么说可能会招骂,但是综合考虑或许可以从其他方面做出改进来吸引游客,总比等到真相被揭穿/有一天水源地枯竭无水可抽再收拾残局好)。这么做是一种大义之举:一方面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敬畏自然之心;另一方面也从正面引导游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学会欣赏自然之美而不必强求,游客自然不抱期待;再者也不用煞费苦心四处寻找可持续水源抽水来供养偌大的天瀑,“无为而治”,河湖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自然得以保全。自然的风景才是最美的。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它不仅涉及到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利用,还涉及到人类对自然的责任和保护。生态文明时代,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何以共筑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靠的便是人类对于自然的自觉觉知和主动保护。

另外,在近几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的典型案例中,存在不少长期违规取水、新建人工湖、挖湖造景、打造水景观等涉及到水资源的问题。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认识不深刻,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有的抓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主动性不够,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对突出问题能拖则拖,导致愈演愈烈,甚至出现突破底线乱作为、谎报瞒报等情形。比如:

  • 2023年12月1日,河南省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生态修复”之名违规挖湖造景被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作为典型案例予以公开通报。
  • 争鸣 | 生态修复形式主义的典型:河南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挖湖造景
  • 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于2024年2月28日向甘肃省委、省政府反馈督察情况,河西走廊大肆挥霍水资源,“挖湖造景”屡禁不止的风气盛行。
  • “挖湖造景”屡禁不止?河西走廊水资源挥霍,得不偿失!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甘肃反馈情况
  • 据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张掖督察反馈,在干旱少雨、水资源十分紧缺的甘肃张掖,竟建造了30余个人工湖,水域总面积达6000余亩,相当于560个足球场大小。这些人工湖波光荡漾,宛如“江南水乡”。这些人工湖里的水,实际上是长期违规取自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

争鸣:干旱缺水地区是否该打造水景观?| 议甘肃张掖建造6000余亩人工湖

类似案例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尤其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问题尤为明显和突出。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云台山风景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属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刻意维持和打造水景观,乃是大忌,以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的典型案例尚殷鉴不远,经此次报道的云台山景区务必引以为戒,当心重蹈覆辙。

此番风浪的背后,既有游客的愤怒,亦承载着景区方面的无奈,还有游客的追捧...... 当然也引发了诸多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该如何理顺?后续事件将如何发展,笔者将持续关注。

声明:本文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欢迎留言、点评、批评、讨论。)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供参考。

文 | 田文杰

审 | 绿茵

编辑 | Samantha

【参考资料】

造假还是忽悠?落差314米的焦作云台山瀑布,源头竟然全是水管!

https://www.toutiao.com/video/7376681032029831719/?app=news_article

云台山景区辟谣“人造瀑布”:瀑布是自然景观,水管是枯水期辅助引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0988532034202642

云台天瀑造假?一根水管子撕开各地景区骗局,云台山成众矢之的!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6565886859182630/?app=news_article

云台山瀑布源头是水管?景区回应:瀑布非人造,水管是枯水期提升手段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6633211226473012/?app=news_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