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老干部从不报销医药费,拒绝涨工资,50多年来一直资助山区孩子上学

2019-12-23   河北好书

2001年2月9日,河北有位作家去世了。他叫汪润,他的名字大家很陌生,但他的事迹却感动了无数人:身为离休干部,从不报销医药费;拒绝组织上的一切照顾和福利;几十年来默默资助贫苦山区孩子上学……

汪润是文联作协的作家,在刚有离休说法的时候就离休了。从那一刻起, 他拒绝组织上的一切照顾和福利。逢年过节,单位总要派人去探看探看,总要带点烟茶果品之类,可汪润一概不要;非要给,他就苦苦哀求,说他不再是给国家做贡献的人了,不应再花人民的血汗钱。

若问有啥问题或困难,回答是一概没有: 房子,不需要换,亲属不需要调来一块儿,孩子,他自己能管;有吃有穿,身体很棒,请组织上一切放心。

他省吃俭用,除米面之外,小屋里只有一坛子自制的“泡菜”,可他从不报销药条子。有一年,忽感头昏眼花,浑身到处不得劲,到医院去一看, 医生说,你什么病都没有,就是缺乏营养。证明他说的“身体很棒”,的确不是假话。

他也常常外出,上山下乡, 到处采访,尤以深山里的老根据地去得最多。自带自吃,徒步走;实在走不到了,挤公共汽车。他还邀过朋友们就伴儿,所有食宿路费,都由他掏腰包。朋友们劝他,车票应该留起来,机关上可以报销的。说这话的工夫,车站上就有人把乱扔着的废票捡集起来,拿回自家单位去报销领钱。可汪润不,他所有的票证都飞了、扬了。

伴他外出的人越来越少了,不是有什么不愉快,是服不下他那份辛苦。于是他就一个人去爬山,以至有一次从悬崖上失足跌落,恰落在一棵大树上,叫枝条挂着摇荡了大半天,有个老乡走来看见了,他才得以生还。

汪润老早就是文艺五级,每过几年,总要碰上调资晋级。可汪调一律不许给他调、 给他增,他说,衣食无愁,有住处,免费看病。很够很够了,不如省下钱来,多给劳苦群众办点事。组织上跟他讲不通,只得把工资寄给他在北京工作的妻子,由妻子斟酌变通,发给他生活费。至于人人有份的奖金和其他福利,他更是一律闭眼,滴水不沾。

老早人们就传说,汪润的夫妻关系不好,证明就在长期不在一起生活。有人甚至奇怪,他们为什么不离婚?

然而汪润去世后,汪夫人郭谦同志带着女儿急急奔丧来了。她们抚尸大恸,伤心眷恋,不可遏止,表现了极为深挚的感情, 使各种流言,即刻烟消云散。她们确也不愧为汪润的亲属,对丧事,秉承着汪润的一生意愿,不提任何要求,没有任何条件,只求一切从简,为国家节省每一分钱。

经办人员很感动,尸体火化后,特地动员她们说:汪润同志生前为国家省了很多钱,大家心里一直无法补报,在这最后的时刻,让他享受个高级骨灰盒吧!火葬场的骨灰盒分十二个等级,最好的大几千元,最差的只要几十元,母女俩挑了半天,越过最差,挑了个“十一级”,总算给经办人员留了点儿“安慰”。

汪润的葬礼非常干净,没有仪式,没有花圈,没有松枝、挽联,甚至没有讣告,因为连亲属也不知把讣告送给谁,即使他多年资助上学的贫苦弟子,也弄不出一个稍稍完备的名单来。据知情人说,汪润差不多从抗日时期就开始资助贫苦山区孩子上学了,对象多限于房东和老堡垒户;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持续着这项活动, 成了他的传统“产业”。但他从不张扬,所以究竟资助过多少,也就无人晓得,人们只是偶然碰见有受资助的孩子找他汇报学业,才知道有这么一码事。


汪润就这么永远地走了,就像一滴清水落在地上,悄无声息地渗入泥土,片刻之间,不留一点儿痕迹。我们离退休老干部,也只有叹息,感慨,擦泪,各自心中都不免榨出自己的“小”来。

小编说: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电影剧本《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参加汪润的葬礼后写下的。徐光耀和汪润曾在文学研究所一同学习过。徐光耀在文章中把汪润定义为一个“纯人”:他1938年参加革命,在经历过如此巨大的地覆天翻、云橘波诡的现实大变革之后,他竟不为时代冲击所动,仍在铁定不渝地信守着他的革命初衷和美好理想,一直把精神留在六十年前的精神世界里。别说腐败,就是贪、馋、懒、占,也入不到他的梦中,从而把功名利禄淡到零无,从而被视为“古怪”,愿他在理想的精神世界中永远安息!

文/改编自《大道低回》(徐光耀 著 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编辑/贾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