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
作为美育和促进智力的手段,音乐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在人类历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都从音乐中受益。如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孔子等。
人类大脑天生具有音乐审美功能。
早在婴幼儿3-6个月时,就可以给他听轻柔的音乐,一直听到7岁。研究表明,听音乐对宝宝的语言能力建成有帮助,他们在音乐的帮助下学习重复性音节。在正式说出第一个单词前,大脑语言区和声带已经相互配合练习了半年多,说话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听音乐还有助于学会语言必需的节奏感。
柏拉图说:“节奏和和声可以洞入我们的灵魂深处。”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特别喜爱的音乐会开启单曲循环模式,如上瘾了一般,一遍一遍地重复聆听。
研究表明,大脑处理音乐的功能区包括正中前额叶皮层、眼窝前额皮质、杏仁体、海马体、右侧额下回、前扣带皮层和体觉与运动区域等等。音乐可给人类创造愉悦体验。被激活的多巴胺通路涵盖脑干核、中脑腹侧被盖区、腹内侧和轨道额叶皮层、杏仁核、脑岛和纹状体。
许多家长乐意让孩子很小的时候进培训班,学习一门至几门的特长。掌握乐器、舞蹈,或者绘画,可以为生活增添许多色彩和情趣。这是好事情,值得肯定与支持。
很可惜的是,大部分孩子学习声乐是家长安排的,而不是出于孩子自己的喜好。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学习音乐等艺术课,以有限的薪酬支付着不菲的教育费用,弄得不堪重负。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孩子未必就真心喜欢这门乐器,这是典型的双输模式。
要知道的是,钢琴、小提琴、古筝、二胡等等乐器,都是展现音乐和表达情感的一件工具。如果仅仅是想要熏陶,多听就行了。如果要以此为生,那需要有音乐和艺术的感知为基础,也就是传说的天赋,没有天赋的人去从事艺术工作,就像让孙悟空去当裁缝,不把衣服全部剪碎就不错了。
所以,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但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