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赵老二多次“死亡微操”下,少年英雄李继迁整合党项族,雄踞“西北五州”,数次大败宋军,完全割据西北,自立为王,虽然名义上还是宋朝的藩属,但是宋朝实际上失去了西北,双方也开始了长达百年断断续续的宋夏战争!
三川口之战
里应外合,今晚吃鸡
为麻痹敌人,防止宋军支援金明寨,李元昊亲自写了很多“十分暧昧”的议和书信给在延州的宋朝西北最高军政长官范雍,还派人给他送去金银财宝和美女,说希望议和,重新恢复藩属,还说了一大堆对范雍赞美之词,范雍十分认同,他上当了。
为快速拿下金明寨,李元昊先是伪造宋军守将李士彬的降书,企图与反间计杀掉对手,可是被识破,之后又多次亲自写信劝降宋军守将李士彬,但是都被拒绝。
李元昊要速战速决,他没有多少时间,宋军主力再过些时日就要到了,拖不得,立即派出大批士兵,伪装成难民和逃兵,来到金明寨诈降,“单纯善良”的宋军将领李士彬上当受骗。当晚,李元昊突然夜袭李士彬,寨里的内应也同时杀出,打开寨门,李士彬兵败被俘。
时间不等人,拿下金明寨后,李元昊立刻下令,“人衔枚马裹蹄,急行军,直插延州”,第二天早上,李元昊兵围延州,《宋史》记载了当时的场面:“夏人大寨在城北五十里五龙川口,其后队直接鱼家庄,庄去州二十里,较其众约十余万”。
围城打援,落地成盒
延州被围,最高军政长官范雍想要投降,却被周围人阻止,只能坐等援兵,李元昊来到延州城下,发现城墙高大,易守难攻,短时间内无法拿下,但是若以延州为诱饵,引诱敌军增援,伏击敌人的援兵,到时候外援断绝,此城可下。
李元昊故意留出破绽,放宋军使者出去求援,之后又派人伪装成宋军溃兵,前去催促增援,宋军再次上当,刘平、石元孙、郭遵、万俟政等紧急集合“步骑万余人”,前往增援,在三川口被李元昊伏击,全军覆没。
吃掉宋军援兵后,李元昊回师延州,准备攻城,可是这时天公不作美,大雪纷飞,地上的积雪有数寸厚,军队又没有足够的棉衣棉裤,无法御寒,只能暂时先围城。
这给了宋军机会,延州城内,宋将许德怀召集数百名壮士,组成敢死队,出城夜袭西夏军,中军大营被攻破,幸好李元昊当时在军中巡逻,不在中军大营,捡回一条命,不然就去见他爸爸和爷爷了。
坏消息接踵而至,《宋史》记载:“宋军州都教练使折继闵、柔远寨主张岊,袭破浪黄、党儿二族,斩军主敖保,并代钤辖王仲宝,以兵入贺兰谷,击败蕃将罗逋于长鸡岭。”
宋军“围魏救赵”,这是直接抄他李元昊的老家啊!没办法只能撤军,但是李元昊还是派出多只小部队深入宋境,骚扰、掠夺。
李元昊快到手的鸭子飞了,不过两相比较,宋军的损失更大,阵亡数万,而西夏的损失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西夏也以此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更获得了对宋作战的主动权。
好水川之战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李元昊又来了。
战和不定,多谢惠顾
在宋仁宗“选择困难症”发作时,李元昊决定趁他病要他命,发兵十万进攻宋朝,这次李元昊是奔着教训韩琦来的,为发挥西夏骑兵的优势,决定采用设伏围歼的战法,将主力埋伏于好水川口,又派遣多只部队至怀远城一带诱宋军入伏。
韩琦听说李元昊来了,迅速集结兵力,命令任福率兵五万,绕道迂回至西夏军后方,伺机破敌。如果没有可乘之机,就据险设伏,等待西夏军回军时,截击之。
任福与桑怿率领数千骑兵部队先行出发,朱观、武英等将领带领步兵跟进,可是骑兵部队没走多远,就听说张义堡以南有宋军与西夏军交锋,于是赶去增援。
合围宋军,大吉大利
李元昊得到消息,高兴得拍手叫好,立即下令佯败,引诱宋军追击,任福傻傻地尾随追击,追至好水川,还派人通知朱观、武英率领的步兵部队,相约明天再川口会和,夹击西夏军。
任福、桑怿带领骑兵部队搜索前进,发现道路旁放置数个银泥盒,就好奇地将盒打开,只见百余只带哨的家鸽从里头飞出,这是李元昊特别的合击信号。
西夏骑兵突然从前后出现,对宋军发起冲击,两侧的西夏步兵也突然出现排开阵型,夹击宋军,宋军死伤甚众,任福、桑怿等战死,宋军步兵也遭到伏击。
好水川之战,宋军除千余士兵突围成功,其余全军覆没,战死万余,其余或被俘、或投降,五万军队,真的是被李元昊的干干净净。他打探到宋军的增援部队要来了,也明白见好就收,班师回朝了。
李元昊还特地让自己的宰相张元赋诗一首,写下来送给宋仁宗:“夏竦何其耸,韩琦未有奇,满川龙虎走,犹自谈兵机”,宋仁宗直接把诗给撕了。
战后,韩琦与范仲淹被贬,宰相吕夷简更是连连惊呼“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宋仁宗被气得好几天睡不着,只能打砸物品来发泄,好长一段时间,没人敢见宋仁宗。
定川寨之战
顺风顺水,还是不行
李元昊虽然年纪轻轻,但早就是战场老手,这一次又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在定川寨歼灭宋军万余,又是一次漂亮的围歼战。李元昊获胜后,继续挥师南下,连战连捷,直抵渭州,纵横数百里,焚民舍、毁城寨,所到之处,宋军闻风丧胆,不敢出战,只能依靠壁垒自守。
经过与宋朝的多次交手,李元昊明白在战术层面他完全不怕宋朝,可是双方的体量实在相差太大,宋朝在战略动员的能力远远超过西夏,这是实打实的东西,不是靠奇谋妙计和一两场胜利可以改变的,最终决定与宋朝议和,罢兵休战。
花钱买脸,凑合着过去
所谓的“庆历和议”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和平,打又打不过。
总结:
当时宋朝开国已经开国八十余年,承平日久,早已没有宋太祖赵匡胤那时的蓬勃朝气,军备废弛,满朝上下都在混吃等死,反观西夏,少年雄主,建国开业,这是一个政权最有活力的时期,老人家能和壮小伙比吗?
军事体制有问题,主要负责人还是宋太宗赵光义,赵老二怕武将造反,就搞了个“将从中御”的制度,打仗时皇帝“死亡微操”还对兵权进行制度上的分散,大家互相牵制就没能力造反,一支部队几个统帅,又怎么可能打得好仗。
重文轻武,缺乏培养优秀将帅,文官只会夸夸其谈,武将没有地位,又不敢尽全力,这个贯穿这个宋朝的问题,锅还得赵老二来背,赵老二弑兄篡位,得位不正,所以“虚内守外”。应该说“爷爷赵老二的锅,孙子宋仁宗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