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1区文化建设如何出新出彩?一文告诉你→

2022-09-09     信息时报

原标题:广州11区文化建设如何出新出彩?一文告诉你

文化在身边,

广州11区在文化建设上,

是如何根据自身特点

奋力开拓、出新出彩的呢?

让我们来看看

“这一年来,红色史迹见证了我人生的很多重要时刻。”中学“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原团委副书记梁喆凯同学说,去年10月,他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参加了18岁成人礼宣誓仪式。今年暑假,他又参加了越秀红色研学季之“团一大青年说”活动。到大学后,他将把家乡的红色故事讲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听。

红色研学季之“团一大青年说”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数说越秀文化建设

越秀区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着68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1处红色革命遗址,红色旅游资源点124处。近年来,广州市越秀区探索多元立体的红色研学体系,以这些“家门口的红色学堂”为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青少年真切地感受历史的脉动。

红色主题沉浸剧《虹》剧照。通讯员供图

未来规划

2022年越秀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深化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建设,完成东园文化广场、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二期等重点红色文化工程建设,创建3个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推进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进国际顶级电子竞技精品赛事,争取中国(广州)体育产业创新大会常态化落户。做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强与文旅龙头企业在历史街区活化等领域的合作,培育一批越秀文化IP、打造一批越秀文化名企、擦亮一批越秀文化产业品牌。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扩大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我在海珠区生活20多年了,海珠图书馆数量不断增加,我们借阅书籍更方便了,而且馆内气氛很适合阅读,比在家看书还舒服!”近年来,海珠区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共建分馆,把图书馆“搬到”群众身边,让公共文化服务延触角、接地气。据悉,目前,海珠区共有图书馆总分馆53个,实现街道分馆全覆盖目标。

海珠区图书馆侨建分馆(御溪书斋)的独立阅读区。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摄

数说海珠文化建设

2022年,海珠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海珠区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新增11个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推进14项公共体育场馆升级改造工程。成功申报市级非遗传承基地26个、创建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15个,数量均居全市第1。开展岭南古琴大赛、“走读自然”海珠湿地徒步大会等活动600余场。区首届文商旅融合发展大会顺利举办,启动“活力海珠·环岛嘉年华”文商旅融合系列活动,创建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太古仓、大阪仓入选省级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黄埔村获评省文化旅游特色村。

未来规划

2022年,海珠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文化综合实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凝聚力。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南华西等历史文化街区品质提升,加强卫国尧故居等重要古建筑修缮、保护,提升“兰桂堂广彩艺术研究院”“曾氏榄雕”非遗研学基地,创造性传承保护广彩、广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文博场馆“五个一”工程,探索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和资源,让传统文化绽放光彩。完善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市美术馆、市文化馆新馆、海珠文体中心二期建成。新建修缮30处以上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庄头智能体育公园,促进全民健身深入开展。

海珠区提出,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聚能计划,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加大文化领军人才、创意企业、创新团队引育力度。

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以“三雕一彩一绣”闻名全国。全称“广州织金彩瓷”的广彩,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以“构图丰满、金碧辉煌,如万缕金丝织白玉”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今年,荔湾区积极推广非遗技艺,加强非遗特色项目技能培训。荔湾区人社局委托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从荔湾特色非遗项目中遴选12个项目开展培训活动,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两部分,项目涵盖西关水菱角西关礼饼等粤菜师傅类和“三雕一彩一绣”工艺技术类。

培训班以荔湾非遗中心为教学中心点、非遗街区为文化传承体验点,延展到区内各街道社区,让劳动者在家门口也可以学到实用技能。同时,做好就业创业服务,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各展所长,多渠道就业创业。

西村窑技能培训进入社区,吸引了不少居民参与。通讯员供图

数说荔湾文化建设

今年1~8月,荔湾区人社局开展剪纸、泥塑、西村窑、牙雕等非遗培训课程,1034人次参加培训。

荔湾区创新举行非遗文创新品发布会,展示荔湾非遗文创新品成果,聚集27位非遗传承人分享近100件非遗新文创作品。粤剧艺术博物馆联合广州市一汽公交公司推出首部粤剧主题公交车,精心挑选10首名家唱腔名曲实现“扫码即听”,通过“公交+粤剧”形式让市民沉浸式感受粤剧魅力。

未来规划

荔湾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建设荔湾文商旅活力区。将“老城市新活力”转化为强大动力,重点做好岭南文化保护传承,以上下九、永庆坊、泮塘五约等七大节点为重点,分三年推动实施62个重点项目,把荔湾北片区精心打造为看点集中、业态丰富、魅力十足的文商旅活力区。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沙面-西堤等片区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推动上下九步行街品质提升和业态升级。

荔湾区将高水平建设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成立区非遗保护中心,持续壮大非遗街区,下更大功夫做好非遗文化传承,引入更多大师工作室,推动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等岭南文化精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我在天河生活多年,这里不仅吃喝玩乐应有尽有,还有很多有趣的文化活动,比如逛文化馆、看艺术展、听音乐……”提起天河,不少市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如今,天河区不仅是经济大区、创新强区,也是文化发展主力区。

天河不仅坐拥广州大剧院广东博物馆等城市文化地标,近年来,天河艺苑、后山当代艺术中心、尚榕美术馆等一批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空间相继落成,天河街坊在家门口就可随时享受一场文化盛宴。

天河艺苑举办画展,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参观。信息时报记者 李丹 摄

数说天河文化建设

天河区现有区属大型文化场馆6处、省特级文化站21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13个,已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依托全区覆盖的文化服务体系,天河区每年免费安排群众文化活动近1000场,开展公益文化艺术普及活动200场,让文化惠民看得见摸得着。

未来规划

2022年,天河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其中提到,大力推动天河艺术公园共建项目建设,加快区图书馆新馆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和达标率,举办文化艺术惠民活动200场次、公益文化艺术培训200场次。

另外,巩固提升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提升文创产业大会·天河峰会、尚天河文化季、广州乞巧文化节、车陂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等品牌影响力。提质发展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支持广州文化发展集团做大做强,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群。

月圆夜,群龙起舞,流光溢彩,村民上演“火龙追月”的盛景,蔚为壮观;古书舍里,锣鼓声声,粤调袅袅,回荡于村落之间;学堂上,洪拳、蔡李佛拳、白眉拳等非遗文化博得少年学子阵阵掌声……一代传一代、一棒接一棒,在白云生根、沉淀已久的民俗和非遗文化茁壮成长、遍地开花,掀起了一阵阵“非遗热”“民俗热”

中秋夜火龙手舞动火龙,上演“火龙追月”。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通讯员 云宣 摄

数说白云文化建设

目前,白云区拥有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

近年来,白云区力推文化强区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打开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新局面。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目标基本实现。

未来规划

2022年,白云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文化强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着力开展面向群众的文化活动,打造三元里抗英、桃花雅集、北村兰桂粤剧等历史文化名片,推进三元里飞翔公园、岭南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建成镇街体育公园2个以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古庙、古塔、古树在侧,古桥、古建筑、古运河在旁,一场音乐盛典开始了。9月2日晚,“到黄埔去 共享大美”2022户外音乐季在黄埔区穗东街文昌塔旁古榕树下上演“海丝穗东 南湾水乡”专场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越千年而繁盛不衰的港口城市。唐宋时期,以扶胥港为起点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唐至南宋初年,广州是中国第一大港。

今日,南海神庙依然宫阙巍峨,海上丝路也延展得更为壮丽遥远。“扶胥浴日”的盛景虽已成为过去,但“海不扬波”的祈盼至今生生不息。

南海神庙。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数说黄埔文化建设

黄埔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项(其中国家级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3位,市级非遗传承基地6个。完成《黄埔区古遗存总览图册》等9个画册、图书和宣传片系列成果展示,推动广州幸福里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为乞巧、舞狮等非遗项目活动中心。

2021年,黄埔区引进10位国内外文艺大师,扶持区内75家企业机构116个项目,兑付扶持资金累计5278万元;引进28家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总额8.62亿元,预计达产收入22.45亿元。

未来规划

根据《黄埔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力争到2025年,实现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显著提升,率先建成与本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呼应、走在全国前列的新时代文化强区。围绕黄埔区构建“一岸双轴三片”空间发展格局和全面提升四区四中心创新发展能级的总体布局,构建“一走廊、五片区、一网络”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

其中,“海丝文化”交流合作引领区(南海神庙片区),将依托南海神庙和波罗诞等国家级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和利用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运用好广州海事博物馆、外贸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大力推动文旅商融合发展,以南海神庙历史文化综合发展区为抓手,努力打造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的广州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引领区。

9月3日晚,在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第二场小组赛上,花都区凭借乡村振兴取得的突出成果和现场优异表现,以总分899.90分夺得小组第一,成功晋级全省九强

市民在参观花都赤坭盆景微景观。信息时报记者 叶伟报 摄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赤坭镇瑞岭盆景的蓬勃发展,是花都区做好“文化+”文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典范。近年来,该区突出打造精致的新业态、培育巧妙的软实力,加大力度弘扬岭南盆景文化魅力,推进岭南盆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瑞岭盆景发展不断趋向小型化、艺术化、精品化,焕发新活力。

数说花都文化建设

花都区坚持以文兴业,拓宽乡村振兴新渠道。在重点打造梯面镇、赤坭镇2个全域乡村振兴示范镇的同时,花都区积极推进“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和20条新乡村示范带建设,以岭南古村、祠堂风韵等为主题推动“瑞岭村—竹洞村—蓝田村”等6大精品村片区建设。截至目前,共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42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74个,平均每年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超过1600场次,参与人数达43万人次

未来规划

2022年,花都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富民兴村的真心,在以大情怀书写乡村振兴新景象上干出新速度、展现新作为。

坚持品牌强农,依托花、渔、蔬、果等优势农产品和花卉、渔业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响赤坭盆景、花都鱼苗等特色品牌。坚持融合助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节庆活动,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集中资源打造“花漾年华”等20条“三美融合”新乡村示范带,建设“瑞岭-竹洞-蓝田”“马岭-联星”等六大精品村片区,构建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群。

番禺市桥三堂社区昔日的国营食品厂,在九方印产业匠心独运的改造后实现华丽转身,活化成集创意办公、人文商业、艺术生活、社区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位于番禺区市桥街老城区内的西坊大院文创园(以下简称“西坊大院”)在2021年被认定为“2021年广州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在保留原有人文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开创旧厂区微改造的文商旅模式,成为番禺区文商旅融合特色的城市新地标。

西坊大院有浓厚的复古韵味。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数说番禺文化建设

近年来,番禺区文化及相关产业表现出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十三五”期间,除2020年外,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长,分别为6.14%、8.22%、11.43%、12.25%。文化产业类别丰富,形成了以文化旅游、珠宝设计生产、灯光音响、动漫游艺、互联网新业态等为主的文化业态。番禺目前有11家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未来规划

2022年,番禺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番禺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传承。推动番禺图书馆新馆年内建成,加快番禺工人文化宫、民间工艺馆等文化场馆建设,支持东方博物馆申报国家一级博物馆。大力打造和宣传大学书香、智造时尚、岭南民俗、广东音乐、广州美食等“五大文化”品牌。持续办好星海艺术季、民俗文化节等大型群众文体活动。

深化全域旅游建设,支持长隆旅游度假区推进“旅游+文化+体育”项目,提升沙湾、市桥、沙头等片区文商旅融合发展水平。培育壮大数字文化产业,加快推进番禺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

启动“歌颂美好生活·唱响美丽南沙”“星海杯”广州南沙城市形象宣传原创歌曲征集活动,通过音乐,让南沙气质、南沙形象更深入人心;举行文创大赛,传播南沙文化魅力;连续举办五届大湾区生活艺术节……

近年来,南沙区通过开展“百企千人”实习计划、打造港澳青创特色孵化基地,厚植创新创业文化,营造良好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氛围;并深度挖掘本地区文化资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助力人文湾区建设。

南沙蕉门河中心区。通讯员供图

数说南沙文化建设

目前,在南沙区,像创享湾这样的青创基地已经有10个,累计签约入驻港澳青创项目团队超过300个。其中,创享湾从投用至今,已经引进青创项目近100个

“创汇谷”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聚焦港澳青年学生及初创团体,锚定文化创意等创业领域,致力于打造最具创新活力、最具创业氛围的港澳青年创业乐园。截至目前,创汇谷累计签约入驻170多个青创企业(团队)。

未来规划

2022年南沙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深挖南沙历史文化遗存,打造“南沙人”特色文化品牌,加强麒麟舞、香云纱等非遗保护传承。强化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推动冼星海故里、黄阁历史文化街区、粤港澳大湾区海防遗址文化公园等建设。

优化城市“10分钟体育圈”、农村“十里体育圈”,积极筹划国际帆船赛、广州南沙(湾区)马拉松赛、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等精品赛事。加快“旅游+”模式发展,推进滨海旅游中心建设,开拓乡村振兴旅游、红色旅游、港澳游学等合作项目,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这次以线上形式参加从化的‘村晚’,能够同时看到从化各地不同的乡村文化,别有一番趣味。”今年新春佳节前,从化区举办的“5G直达最美小镇”——广州从化云上“村晚”系列展演活动,让从化街口市民陈叔通过手机观看了“村晚”。据了解,近年来,从化区一直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新路径,打造立体化的数字资源宣传推广新模式。

广州从化云上“村晚”系列展演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数说从化文化建设

2022年1~8月,从化区文化馆组织非遗传承及公益演出、培训、展览、讲座等文化惠民活动708场次服务人员3298473人次。“公共文化云平台”团队展示栏目,团队入驻130支,发布资讯426条。如今,从化区的市民群众通过“云端”就能感受从化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在线乐享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未来规划

2022年,从化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传承弘扬从化红色文化,打造穗北红色文化产业带,挖掘更多城市历史文化。加大对广裕祠、五岳殿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力度,有效管护钟楼、钱岗、凤院等历史文化古村落,推进修缮团星松柏堂古村落以及秀灵古庙、羽善西公祠等一批不可移动文物。

此外,从化区计划创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加大对醒狮、水族舞、掷彩门等非遗项目的活化力度;推进村史馆建设,做好地方志资政育人文章;加快智慧图书馆、文化馆等数字公共文化建设,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特色、新亮点。

增城自古便与诗结缘,千年诗脉如缕不绝。增城是粤词之祖崔与之、南粤先贤湛若水等诗词大家的故乡,韩愈、苏轼、汤显祖等文人、思想家曾到此留下大量经典诗作。增城前贤创办的明诚书院、莲花书院等讲学场所,吸引了大量文人前来访学,塑造了增城的繁盛诗风,千百年来吟咏酬唱不绝。

近年来,增城扎实推进广州“诗词之都”建设工作,以诗为媒,促进增城文旅融合发展,把创建“诗意增城”作为文化强区行动的有力举措,着力推动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

莲花书院建设现场。通讯员供图

数说增城文化建设

2022年,增城非遗项目从2018年的21项跃升至56项,新增入选市级非遗项目推荐名单6项。认定区级非遗传承基地15个,建立新塘瓜岭村非遗生活馆,成功申报市级非遗工作站。增城积极推动非遗扎根学校,在全区20所学校引进榄雕、剪纸、舞貔貅等非遗项目,其中,市级传承基地3个、区级非遗传承基地9个

未来规划

近年来,增城不断擦亮文化品牌,实施城市IP打造推广工程。2022年,增城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完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抓好全区74个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推进莲花书院遗址等考古遗址原址保护。加强夏街古驿道、瓜岭村、坑贝村等特色村落保护利用。推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主题品牌。规划建设增城区市民文化中心,完成6个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建设。推进广州市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建设,继续打造一批体育文化口袋公园。

文字:信息时报记者 张玉琴 卫静雯 王智汛 李丹 刘诗敏 陈锦煌 张玉琴 崔小远 黄骆 通讯员 刘思铭 娟兰 陈淑娴 花宣 余钿钿

图片: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李丹 胡瀛斌 叶伟报 徐敏 通讯员 云宣(部分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信息时报编辑:黄英奇 林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8527ca9b41c9dfe122ebf9fa716ec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