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们认同这个世界有正反面,那么当我们定义一群人的时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我们被这群人所定义。正常人之所以被认为是正常,那是因为有一部分人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疾病患者。通常在他们的认知当中,这个世界就不只有一面。当我们用一种正常人的眼光去看待这群人的时候,这群人是不正常的,那么是否意味着,当我们用精神疾病患者的眼光去看待正常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也是不正常呢?
或许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富兰克林》是一部表面上玄幻,实际上不过是让想象跑远一点的影片。两个世界,四个人物,他们彼此交汇在伦敦街头,看似迷雾重重,实际上,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他们相遇在街头并最终为自己的想象力释怀。
乔纳森是一个面具人,他一直耿耿于怀自己的父亲对于自己的的抛弃,因此,表面上看,乔纳森是为了要找到一个被定义了的凶手,实际上,他想要的是亲手将自己的父亲击杀;搞艺术的莉亚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维,因为这种思维太过于与众不同,因此,莉亚被现实社会中定义为神经疾病患者,这可能是这几个人当中唯一一个被定义了的人。莉亚漫无目的的活着,她丝毫不知道自己即将卷入到一场灾难当中。
青年男子米罗沉浸在失恋的痛苦当中无法自拔,渐渐的,他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幻觉的人形,这个人形每每都能帮助自己从痛苦中脱离出来,这对于米罗来说至关重要;而一个在寻找儿子的父亲皮特则像是一个使得整个故事尘埃落定的老者,他孜孜不倦的执着于自己的目标,但是却总与期待的一切擦肩而过。
本片看似介绍了四个主线,实际上却讲述了两个故事,父亲和面具人两两相互,而米罗跟莉亚则有着某种牵连。在这个城市,四个苦苦寻找且乏味生活的人在某一夜开始了自己人生的转折,这个转折,也是本片的核心点。
《富兰克林》用一种近乎于玄幻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简单的逻辑,那就是神经疾病患者本身存在的意义,他们所看到的世界,还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吗?他们所看到的真相还是我们所理解的真相吗?这些拷问是对于每一个被精神疾病折磨的人的旁观者所能理解的表达方式。
为什么本片采用了平行世界这一个在本片中看上去非常蹩脚的理论,那还是因为正常的世界与精神疾病患者的世界并不互相交融。正常的世界是正常的,这种正常是可以分得清自己的想象跟现实世界之间的差距的,但是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这种正常的区分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有那种模糊了边界的世界,模糊了边界的世界就意味着并不仅仅只有一个世界,当这个世界可以多级存在的时候,他们无法对于现实与虚拟进行有效的区分。因此,本片才呈现出来两个世界。
正如同第一个主人公面具人一样,面具人的面具更多的时候只有自己能看见,当别人视野里出现面具人的时候,别人看到的是一个正常的人,而非一个戴着面具的杀手。这在本片中很多场景中都有所展现。与此同时,这也就意味着面具人这一角色不过是乔纳森的一种想象,这种想象仅仅存在于乔纳森的精神世界里,而即使是同样患有精神疾病的莉亚,乔娜森依旧是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想象灌注于莉亚的世界。
这是本片一个细小的细节,而这个细节也决定了本片的故事发展,如果说乔纳森的想象不存在了,那么面具人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本片的最后,当乔纳森看到自己的父亲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个魔鬼的形象的时候,其实他的这种精神疾病就已经开始好转了。
而对于莉亚以及米罗来说,活在某种想象当中远不如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当米罗看到了自己想象中的女孩出现在自己面前的真实世界当中的时候,这样的虚拟世界也就意味着不复存在了,这是一种和解,同时也是一种预言,预言了当这种所谓的虚拟世界崩塌之后,精神疾病患者也能重新回归到现实当中。
正常是一种多数的认同,而疾病则是一种少数的展现,如果真的能让这种少数变成少数而多数变成多数的话,那么边界感自然就不复存在了。而疾病的意义如果仅仅是发掘出来一些非正常的事情的话,那么疾病不过是一种区分,如果这种区分泾渭分明的话,实际上也是一种想象力延伸的好事情。但更多的时候,疾病就是一种疾病,他们没有办法做到泾渭分明,通常这个时候,这种想象力就变成了一种压力,促使着疾病患者们朝着一种明确了边界的世界做出选择,一旦他们选择了正常,疾病自然就烟消云散。精神病患者需要几双眼?治愈后的他们自然给出答案。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