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实至名归的春秋霸主

2022-03-14   老叁说娱乐啊

原标题:谁是最实至名归的春秋霸主

春秋霸主是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产物,其历史使命主要是在周天子权威下降又没有退出舞台时,临时维持天下秩序的一种特殊存在。他们的存在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时代需要。他们都是时代的弄潮儿,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贡献。

春秋五霸在不同史书中有不同见解,但总归逃不出以下几位: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郑庄公,他们的历史已经过去两千多年,每一位春秋霸主都有着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也都一直激励着每一代热血青年们建功立业的内心,始终伴随着每一代华夏人的成长,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也早已深深烙进华夏文化之中。

如果我们站在东周这段历史的角度,结合每一位霸主身上的代表事件,来评判一下谁的历史贡献最大,谁最实至名归,我们今天就展开说一下。

郑庄公:

郑庄公是春秋时期最早的霸主,或者应该称之为小霸,不过,因为郑庄公开时代先河的做法,显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虽然很多人并不认可郑庄公的霸主身份,但我还是认为需要隆重的来说一说郑庄公。

郑国称霸时,其它诸侯国还没有敏感的意识到历史风向已经转变,这时的周天子仍有比较强的实力,号召力和威望也都还余威尚存,诸侯之间还没有开始大规模兼并,当然除了郑国。郑国是别国土地上立足,站稳脚跟后又先后兼并了周边多个小国,达到了方五百余里的大国。

周平王东迁时郑国功劳很大,郑国首任国君郑桓公在犬戎之乱中,战死镐京,第二任国君郑武公护卫平王东迁,到第三任国君郑庄公时,郑国已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齐桓公:

齐桓公当政之时,恰逢狄戎大规模入侵中原,给天下诸侯带来极大震动。黄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全部沦陷,处于河内地区的卫、邢两个大国已然被灭,只有少数国民逃了出来,连郑国也已经受到波及,而且毫无还手之力,如果再没有人站出来振臂高呼,中原危矣、华夏危矣。

齐桓公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口,九合诸侯,打退狄戎入侵,帮助卫、邢复国,帮助燕国打退山戎。卫、邢复国的土地是齐国的土地,深表感激的燕君送齐桓公越界,齐桓公干脆把这部分土地送给燕国。

秦穆公: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最知名的国君,其最大的特点是活的时间够长,他一任国君期间,晋国前后更换了四次国君。寿命长的好处显而易见,一生追求的东西可以试着从多个渠道尝试努力。

秦穆公时期,秦国人才辈出,秦国变得强盛起来,已经在关中地区打遍所有对手,连强大的晋国也曾在他手中栽过大跟头。一心有所作为的秦穆公,怎么会一直只龟缩在关中一隅呢,他心心念念的始终是称霸中原,但在东进中原的道路上,始终迈不过晋国这道坎。

从秦国到中原,虽然只有两百多里的函崤通道,但却有强大的晋国坐镇,即便秦军偶尔东出中原,最终也仍然是铩羽而归,还落得损兵折将。晋国虽不允许秦国进军中原,但却热心的帮助秦国打通武关,引秦进楚,然而秦穆公却并满足于和楚蛮一争高下,没有参加过诸侯会盟,始终是一个心病。

然而到了晚年的秦穆公彻底想明白了,不在中原会盟诸侯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同样不失为一代骄子。从此,秦国调转马头,全力西进,先后击败大荔戎、义渠戎、绵诸戎,重用戎臣由余,一战而霸西戎,向西拓地两千余里。

晋文公:

晋文公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由于国内的骊姬之乱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但身边始终追随着一批亲信: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历经蒲、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有些国家能视之为上宾,有些国家待其却如丧家之犬,流亡期间的重耳可谓是尝遍人间冷暖。

历经艰险的重耳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一方面是晋国内部晋怀公不受拥护,一方面是秦穆公有意政治投资,于是便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归国后即被迎立为国君。

晋文公这时已经年过花甲,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朝上任,便开始大展宏图。先是对内进行军政改革,推出六卿制度,稳定了国内形势。

这时期楚国不断北上,挤压中原诸侯的生存空间,面对咄咄逼人的楚成王,晋文公决定出头,两国在宋形成了军事对决之势,终于暴发了城濮之战。晋国用灵活外交手段积极争取各路诸侯,战场上又采取正确的战术,从而获得大胜。

此战之后,楚国汹汹的北上之势被压制,周天子任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晋文公顺势用天子名义召开践土之盟,会盟天下诸侯,成为一代霸主。

晋文公用不足五年时间,便获得诸侯之长的地位,可谓神速。齐桓公用管仲凡30年才有此成就,秦穆公用百里奚治秦20年才完成霸西戎大业,楚成王用令尹子文治楚30年尚未能够彻底称霸中原,相比之下晋文公这五年时间,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政治奇迹,从此晋国称霸上百年。

楚庄王:

楚国不断的北上,一心要争霸中原,齐桓公阻止过楚国,晋文公打败过楚国,秦穆公也扼制过楚国,然而楚国的北上之心从未被浇灭。虽然晋文公成功压制了楚国,开创了晋国的百年霸业,然而这期间的楚国从未放弃挑战霸主的努力,楚国会成功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抱定目标,持续努力,一定就会实现,对于楚国而言,这一刻马上就会到来。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还创造了问鼎中原的成语,这些成语反过来又是他一生的总结,也是楚国中原霸业的正式开始。

楚庄王继位之初,异姓令尹若敖氏势力庞大,在朝中也是盘根错节,楚庄王花了三年时间暗中调查,多年的布局,最终一举而剥夺若敖氏大权。紧接着,便展开了政治变革,引入中原文化和制度,使楚国朝政耳目一新,国势更胜从前。

楚庄王问鼎有多重?言外之意是已经有了问鼎天下之心,王孙满则是机智的回答:国之兴亡,在德不在鼎。两人都在打哑谜,楚庄王却已经明白了争霸中原的真正要诀。

中原即是文明社会的代表,是一定要讲规则的,不能一味的行霸道,楚国就是一直霸道行事,灭国五十有余,然而到了中原,一味灭国显然行不通了,前几任楚王屡次在中原铩羽而归,显然是没能白其中的游戏规则。那么游戏规则是什么呢?答案是王道,要让诸侯心服口服,要让周天子也倾心于你。例如,晋文公如果没有通过勤王取信天下,必然不会有城濮一战时各国的支持。

楚庄王确实取到了真经,明白了争霸中原的真正游戏规则,从此一改过去楚国野蛮的面貌,真正的把华夏文化融入到楚国之中,从而获得了天下诸侯的真心尊重。

楚庄王引兵围郑,郑国国君以肉袒牵羊之礼谢罪,楚庄王觉得郑国是有礼之国,不能灭,遂退兵。楚庄王伐陈后置陈地为县,有人进言说这是趁乱灭国,贪其国土而已,不合周礼,于是楚庄王就复立陈国。

对小国行王道,楚庄王已经领悟并且行之有效。对于大国,只能在战场上获胜,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楚庄王正是通过邲之战的大胜晋国,才最终奠定了其霸主地位。

邲之战之后,楚庄王为了彻底降服宋国,便引兵围宋,前后达九个月之久,也不见晋国出兵,但楚庄王却不轻易举兵攻城,后见其穷困难支,又主动撤兵。这种兵临城下,围而不破、逼其诚服之举,深深震撼了中原诸侯。楚庄王在霸道和王道的执行上都可谓登峰造极,结盟诸侯孤立强晋,战争总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手段。

总结

在所有春秋霸主的称霸道路上,总是首先在内政方面有所建树后,然后再通过外部战争实现,这并不奇怪,因为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军事是政治的延伸。

“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主题,所有称霸的诸侯无一不是把“尊王”放在首位,这是政治前题,如果不尊王,那么也就无法获得诸侯们的承认,也不会获得周天子的认可。

“尊王”是所有霸主的共同点,“攘夷”却是各有各的不同。虽有不同,但“攘夷”都会通过战争实现,只不过战争的性质却有所不同。

齐桓公的对外战争,主要体现在北逐狄戎,南退楚蛮,是典型的华夏文明保卫战。

秦穆公霸西戎,是在西部方向上拓展华夏文明的生存空间,对于华夏功在千秋,遗憾的是秦穆公并没有参加过诸侯会盟。

晋文公的对外战争,主要体现在抑制楚国北上中原,南击楚蛮是当时诸夏的共同心声,这时的楚国并没有融入中原,还被视为蛮夷。

楚庄王时期楚国华丽转身,积极融入中原,以夷变夏,然后以王道待小国,以霸道待强晋,邲之战赢得对晋的胜利后,进而获得霸主地位。

虽然“尊王攘夷”是春秋主题,诸侯兼并却是历史趋势,我们不能说谁正义谁无道,每位霸主在其所在的历史时期,都是一代骄子。

如果非在他们之间挑出一位最出彩的,齐桓公和晋文公是公认最成功的两位,可谓是双星闪耀,齐桓公是时代潮流的开创者,晋文公是时代潮流的继承者,继承者似乎走的比开创者更远。但是,从对华夏文明贡献的角度,我认为齐桓公是最当之无愧的诸侯之长,是最为实至名归的春秋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