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金融需求

2019-08-23   爱农者言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强化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 重点应该是基于产业兴旺的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服务

乡村振兴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但是, 产业兴旺是其基础,,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因此, 强化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 重点应该是基于产业兴旺的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服务。那么, 乡村产业振兴到底要振兴什么?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何在?怎么创新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服务?这些都值得探讨。

乡村产业振兴的四大突破口

根据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 》,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有四大突破口。

第一,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在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此, 要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稳定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的生产, 需要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 (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用地膜回收率达) , 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综合机械化率、提升畜禽养殖规模化率。

第二, 丰富乡村产业形态。需要在整合乡村资源的基础上, 依托乡村资源, 发掘新功能和新价值, 培育新业态和新产业。特别是在培育“一村 (乡) 一品”的基础上, 打造特色品牌;通过茶旅结合、农旅结合、果旅结合模式打造集休闲观光、乡村民宿、健养园区等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农业公园, 创新乡村服务业;促进乡村网络销售体系建设。

第三,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促进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的跨界配置, 增加产业交叉融合深度。一是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产业融合主体的发展壮大;二是通过稻渔、稻虾、稻鸭等循环型农业模式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业态的多元化;三是通过中央厨房、直供直销等方式,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式延伸;四是基于“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信息等, 提升农业的多功能性;五是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 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 提升乡村产业融合载体的多样性;六是通过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培育和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能力, 形成诸如重庆涪陵榨菜、广西百色芒果、江西赣南脐橙、江苏阳澄湖小龙虾等类似的特色产业集群。

第四, 促进乡村创新创业。通过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下乡创业, 促进乡村产业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

产业振兴金融需求特征

就乡村产业振兴金融服务供给而言, 还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 其集中表现在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突出。据研究显示, 其中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的信贷资金需求与银行实际提供的资金缺口一般在30%~40%。一项关于860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查显示, 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贷款满足度也仅仅约为70%。其主要原因在于乡村产业振兴具有一些典型特征, 各类商业银行特别是农村中小银行, 在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时, 业务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乡村产业振兴金融供给面临困境和挑战。

乡村产业振兴行为的低回报和长期性。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而需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治理农业环境等。不论是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 还是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综合机械化率等, 投资都较大, 但是短期内低利、微利甚至无利, 财务效益低下, 而从长期角度、宏观上、整体上看对社会是有利的, 特别是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 甚至具有公共和准公共物品属性, 其效应外溢, 与商业金融资本逐利性存在矛盾, 商业金融在满足产业振兴金融需求时面临困境。

乡村产业发展的各种主体的培育和模式的打造需要一个过程。正是由于乡村产业发展的各种主体的培育和模式的打造、“农业+”模式的探索、乡村产业融合载体选择和培育等, 都需要一个过程, 特别是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形成, 更是多种资源要素综合作用的成果, 因此, 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常常面临诸如产业经营主体成熟度较低、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等困境。

乡村产业发展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较多产业发展缺乏规划, 或者是产业规划不明确;较多乡村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链, 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发展粗放, 产业融合层次低, 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 产业聚集效应不够;等等。金融机构难以建立起一种可持续服务的自组织机制, 常常被金融机构战略性忽视。

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供给机制创新

基于乡村产业振兴金融需求的典型特征, 传统商业金融服务供给模式存在服务困境, 就需要进行乡村产业振兴金融供给机制创新, 最主要的创新包括构建乡村产业振兴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基于乡村信息化探索乡村产业链金融服务, 通过构建银政担合作模式, 缓解乡村产业振兴的信贷困境等。

构建乡村产业振兴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乡村产业振兴, 需要以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清洁生产、农业环境的有效治理为前提,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推动供给侧结构调整。为此, 需要推动农业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开发, 在引导绿色信贷为绿色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污染防治、节水农业等项目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 拓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绿色发展相关联的产业的渠道;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 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基金、构建绿色担保机制、发展绿色保险市场等;加大绿色农业科技投入, 重点支持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等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推动低碳、高效、清洁、无公害农业发展, 有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基于乡村信息化探索乡村产业链金融服务

从乡村产业振兴视角出发, 需要在促进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基础上, 促进乡村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合作化, 以“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构造产业链、产业生态圈, 特别是促进乡村产业新形态、乡村产业融合新模式、产业集群的培育, 为产业链、价值链金融的实现提供基础和前提。为此, 推进乡村企业信息化、乡村产业信息化等, 打造智慧乡村, 也是必由之路。

通过构建银政担合作模式, 缓解乡村产业振兴的信贷困境

早在2017年5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面对这些区域分布离散度较高“新农人”提供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仍然面临信息不对称和抵押担保不足困境, 特别是在服务那些基于技术和资金推动的越来越多的乡村创业者时, 金融供给困境更加突出。因此, 可以通过强化政策性农业担保机制、政策性创业贷款担保机制、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乡村产业振兴基金的作用, 缓解乡村产业振兴融资困境。

建立政策性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基金

早在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乡村振兴时代的现代农业, 属于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 并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饮料、食品安全相关业务链以及农产品新商业模式方面有较多探索, 不但从传统商业银行融资的难度较大, 而且难以获得商业性产业投资基金的青睐, 通过政府政策性乡村产业振兴基金的股权投资及提供资本运作增值与产业运营增值服务, 可以推动现代农业企业更好的发展壮大。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需求侧创新

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服务, 不仅仅是金融供给创新的问题, 更需要从需求角度的制度创新和转型。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产生的新业态、新型经营主体, 大多数还不是成熟的市场主体, 难以得到商业银行信贷支持, 因此, 需要利用一些非市场化的手段和引入一些非市场化的要素, 加以辅佐, 特别是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调整。在我国农产品供求基本均衡的状态下, 随着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收购制度的改革的深化, 我国主要农产品阶段性和局部性过剩问题将日益显性化, 因此, 促进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 是乡村产业振兴中需要注意的重大问题。

对传统农业企业以互联网思维进行改造, 打造智能组织。基于信息技术的 (移动) 互联网, 实现了交易场所的改变和交易时间的拓展, 带来交易品类的多样化、交易速度的提升、交易中间环节的减少, 本着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农业企业进行创新打造, 实现网络化生态、全球化整合、平台化运作、员工化用户、无边界发展、自组织管理, 是互联网时代企业生存的基础。

在推进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基础上, 培育一村 (乡、镇) 一品、一县一业;通过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 推进产业聚集, 提高新型乡村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提升其进入市场的能力和承贷能力, 并在农业经营规模化基础上配套推进农业的品牌建设。

在推进规模化、组织化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构建合理的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2018年底, 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的农户在1亿左右, 需要逐渐引导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分配机制, 通过“订单收购+分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方式,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 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推进乡村产业的“互联网+”。基于信息技术, 以大数据为支撑, 以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为纽带调控农业产业的全过程, 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信息化。构建“互联网+乡村产业振兴”“互联网+乡村新型经营主体”机制, 提升生产效率和提高销售效率。

作者:何广文 何婧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中国金融201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