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分部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生存能力可能强于SARS...

2020-02-12     超级数学建模

最新消息:钟南山院士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病例已经在一些地区出现下滑,预计峰值将在2月中下旬出现,希望疫情能在4月前结束。


昨天下午,在家上班的超模君忙里偷闲,刷了下朋友圈,居然看到了大家都在立扫把


微博截图


甚至还有模友发自己立扫把的图向超模君发起挑战......



看来大家在家宅久了,闲得无聊,居然连这种鬼话都信了......


不过,超模君也是可以理解这种行为的,毕竟疫情把好多人“困”在了家中,不能随便出门,又没别的事做,也就只能立下扫把玩玩了。


疫情啥时候能结束?


疫情啥时候能结束,我们的生活到底啥时候才能回归正常,相信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


图源@丁香医生


而目前,情况也确实出现了好转,2月10日,全国疑似病例首次明显下降,这会不会是大家期盼的“拐点”


在一番探究后,发现造成疑似病例下降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首先是检测能力的提升。让部分疑似病例由“疑似”转为“确诊”。


还有一个原因是,从2月5日开始,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变得更加宽泛,导致更多的人成为疑似病例,经过几天的检测,这部分人被排除感染的可能后,造成疑似病例的快速下降


那问题还在,“拐点”到底来了没。


2月11日晚,钟南山院士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目前拐点的到来仍需要一段时间,无法预测,但预计峰值将在2月中下旬出现,希望疫情能在4月份结束。


然而,微博的热搜却是这样子的......



钟老在英文采访中用到了“hope”一词,即表达个人的希望。但是,“希望”和“有望”,不是一个意思吧?(划个考点,这可能是个听力题)


图源@燃新闻


我们都希望疫情赶紧结束,但残酷的事实是,这场战“疫”还在继续。


病毒成精了?冷热都不怕?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7年前SARS的突然消失,靠的主要是气温因素。


事实上,非典并没有被攻克或者治愈,甚至到现在,都没有特效药和疫苗......


换句话说,人类并没有真正的战胜非典


然而就在近日,WHO菲律宾分部在推特上回复网友疑问:新冠病毒不怕炎热湿润天气。



也就是说,夏天一到,病毒很有可能不会自己走。


消息一出,大家纷纷表示:“这病毒进化的也太厉害了”、“新冠病毒真是逆天了呀”......



事实上,我们对于新冠病毒的认知,还处于加深的过程中,按照钟南山院士的话来说,目前对于新冠病毒,人们仍有很多未知,“我们还不知道病毒为何有如此大的传染性,这是最大的问题。”


回想一下,这一个月以来,新冠病毒是不是一直在刷新我们的认知


未发现人传人,到确认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再到接触传播和有可能存在的粪口传播和气溶胶传播;


14天的潜伏期,到发现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让我们在家里宅半个月就没啥事儿了的想法成为了笑话;


从和近亲SARS有相同的天敌“高温”,到确认炎热地区存在传染,熬到夏天把病毒热死的愿望也化成了泡影......


甚至有网友开玩笑说:新冠病毒不怕炎热天气,一定是非典走的时候交代了什么!



2003年的非典,SARS病毒似乎真的是怕热的。


五月份刚来没几天,病毒就神奇的开始消失了。


对于病毒是如何消失的,当时有人说:“它是自然消失的。”


世界医学界的判断是,夏天的高温杀死了病毒,而且人体产生了这种病毒的抗体。


到了5月中旬,每天的新增确诊病例大幅下降;到了6月20日,小汤山医院的最后18名患者出院了。


短短的一个多月,SARS病毒从肆虐到消失不见,确实离不开气温升高的功劳。


然而,我们看一下海外病例就会知道,作为SARS病毒的近亲,新冠病毒对高温似乎一点都不“忌惮”


图源@丁香医生


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澳大利亚等天气炎热湿润的国家,目前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是除了中国和日韩之外最高的。


在这些国家,也发现了本地的病例,换句话说,在高温湿热地区,新冠病毒非常可能是存在人传人的现象的。


17年前的SARS病毒放过了人类,17年后的新冠病毒会不会和它的近亲一样?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病毒比我们想象的要“狡猾”的多,指望着天气把它彻底消除,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或许,夏天之前我们就胜利了


事实上,如果把疫情的结束完全归功于夏天的高温,那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努力无疑是一种不尊重。


17年前的小汤山,17年后的火神山雷神山,没有每一位参与者的奉献与牺牲,就不会有战“疫”的最终胜利。


他们写下滚烫的誓言,剪去乌黑的长辫,没日没夜的奋战在一线。


我们盼望着疫情的结束,期盼着与最爱的亲人、最好的朋友见面,渴望生活重新回到正轨,而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宅在家的无聊与度日如年,却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我们相信,在无数专家学者、医护人员和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战胜病毒的那一天,不会再遥远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r36OnAB3uTiws8K1e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