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走天下”,裁员之下耿炳文的悲喜人生

2023-12-17   一画书画

原标题:“一招走天下”,裁员之下耿炳文的悲喜人生

最近很多企业都在裁员,裁员的标准不一,但是有两条一定会有:一是年纪大的(35岁及以上),二是工作技能单一的。以前都说要有“一技之长”,现在看来也不保险,一招走天下,放到现在好像是不灵了。真的是这样吗?以史为鉴,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应对裁员的。今天我们举的例子是耿炳文。

耿炳文简介

耿炳文(1334年-1403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明朝开国功臣。耿炳文早年承袭父职,屡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佥事等职,后随常遇春、徐达攻打大同、陕西等地,屡立战功。之后以军功封长兴侯。

大家如果看过《明朝那些事》,应当对耿炳文有印象,他的封号“长兴侯”,来源就是他镇守长兴十年。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攻取广德,进攻长兴,打败张士诚的大将赵打虎,缴获战船三百余艘,生擒敌军守将李福安等人,攻克长兴。长兴地处太湖口,陆上通广德,与宣、歙等地接壤,是江、浙的门户。从此之后,他就镇守长兴,凭借几千兵力,硬抗了张士诚十年的进攻。耿炳文凭着他“善守”的强项,在明朝建国后位列一等功臣,‘始,炳文守长兴,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将军(徐)达为一等。’并以他的成名地作为他的封号。

从耿炳文的履历来看,是典型的守强攻弱,朱元璋也明白这一点,因此除了守城他是军事主官外,耿炳文大多数时间都给别人打下手,虽然不太得意,但也因此躲过了明初的几次大裁员。

耿炳文的法宝

明初的裁员(特指朱元璋时期),和之后的裁员不一样,是属于暴力裁员,不但不给员工赔偿,还要员工赔命。真正实现了“学得一身艺,卖与帝王家”。所谓的N+1赔偿,在那时的解释是除了你本人外,还有N个人要赔命,常见的是3N+1(灭三族),极端的是9N+1,最极端的是10N+1,灭十族,方孝儒是唯一一个受此待遇的被裁人员。这几次大裁员(胡惟庸案,蓝玉案),耿炳文顺利的都躲了过去。

能在朱元璋的暴力裁员中逃得性命的都是牛人,除去那些正常死亡的,能虎口脱险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郭英,一个就是耿炳文。‘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郭英是皇帝的大舅子,他的妹妹就是有名的郭宁妃。那耿炳文靠啥活下来呢?具体来说,有下面几条:

第一,他是朱元璋的同乡,还是烈士后代,他的父亲就是跟随朱元璋战死的。朱老板对老乡还是不错的。

第二,他是太子的人。这里的太子,是指的朱标,耿炳文的儿子娶了朱标的女儿(此时朱标已过世)。为什么是耿炳文的儿子娶朱标的女儿?这里只能说是领导需要了。保卫朱家江山,让儿子做一个守成之主,让善守的耿炳文来完成任务是再合适不过了。虽然朱标英年早逝,但他的儿子朱允炆接着做太子,耿炳文仍然可以逃脱被裁员的命运。

第三,是耿炳文很会揣摩领导心思,洪武二十七年,也就是耿炳文的儿子娶朱标女儿的这一年,耿炳文请翰林学士刘三吾撰写了一篇“追封三代神道碑铭”(神道碑,指的是旧时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多记录死者生平年月,所作贡献等)。

耿炳文,一再叮嘱刘学士措辞要谦抑,一定要把劳绩尽量归之于主上(朱元璋),说什么“我等占据东吴都是上位(朱元璋)的指挥方略之功,诸臣哪有什么建树”。刘三吾对耿炳文的这种态度非常赞赏,于是说道:“侯爷的功劳也许就像汉高祖说的那样,上位是功人,诸臣则是功狗!”

刘三吾后来是这样写的:“是功也,狗之功也,其敢以自名?今故为三吾言之也。然则侯前后所历战,百战百捷,其功大矣,侯虽不敢自名其功。而功之在侯,犹猎之不能忘犬,犬之不能忘所自也。如此其克有今日也,宜哉!”(《敕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秦王左相兼陕西行中书省右丞长兴侯耿炳文追封三代碑铭》)

有这样的下属,朱元璋当然很喜欢,耿炳文得以逃脱暴力裁员也就理所当然了。

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解释,耿炳文能逃脱裁员有这么几条,一就是是老板的同乡兼亲信,第二就是有独特的一技之长,而且正好是老板需要的技能,第三是他很谦虚,不夸功,有集体荣誉感。

这三条,除了第一条要碰运气外,第三条我们一般都能做到,难的是第二条。要炼成独门绝技可不容易。耿炳文,那是有天赋,否则朱元璋麾下那么多牛人,怎么偏偏他最会守城呢?那个时候,全部都是搞实战,人命买卖,错一次都不行,不存在什么试用期三个月转正。没有天赋,我们普通人只能是靠自己努力,努力掌握独门绝技。但这独门绝技也要有普适性才行,如果离开了具体环境,这门技术就不管用了,那也不行。如果真出了这种情况,那么就算公司不裁你,个人的前途和钱途也很容易到天花板。实际上,耿炳文就遇到这种情况。

耿炳文的悲剧

耿炳文的大半生顺风顺水,开国功臣,皇亲国戚,躲过数次暴力裁员的幸运儿,怎么看都该是喜剧结尾,但这一切,都随着那场叔侄大战画上了句号。

建文元年的第一场雪,比洪武三十一年来得更早了一些。朱元璋走了,他的孙子朱允炆当了皇帝。当他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对他手握重兵的几个叔叔不怎么感冒,有一次,他的爷爷朱元璋告诉他,外敌来了有你的叔叔们帮你抵御,他却说‘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不安分),孰御之?’朱元璋没法回答,半天才说:“允炆,你怎么看。”。朱允炆说“先以德服人,不行就减他的股份(削其地),再不行,就重新立一个听话的,实在到了最后,那只能刀兵相向了。”。朱元璋也认为只能这么干。‘太祖默然,良久曰:“汝意如何?”太孙曰:“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是也,无以易此矣”。’。等朱允炆登上皇位后,他却没有搞以德服人那一套,直接就把几个叔叔找个罪名抓起来,削藩没商量。等削到他四叔燕王朱棣时,碰上了硬茬子,人家反了,当然,学名叫“清君侧”。

这时候,由于能打的都死光了,耿炳文临危受命,率领大军平叛,和他搭档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另外一位硕果仅存的元老,武定侯郭英。这俩人都是皇帝的亲戚,加上朱棣,几个亲戚间打了起来。结果朱棣获胜,原因也很简单,耿炳文的独门绝技是防守,进攻不行,而朱棣的强项是进攻。后来耿炳文被李景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替换,再也没有被启用,并于永乐初年畏罪自尽。

可以看到,抛开其他因素,耿炳文最后的悲剧原因是他只会防守这一个技能,而新老板需要的技能是进攻,于是,他就被淘汰了。

所以,耿炳文前期的经历告诉我们掌握不可替代的一技之长是多么重要,后期经历告诉我们只掌握一门不可替代的技能最终还是会被替代。这真是个令人无奈的结论。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当下,有很多的人和企业都是这样,笔者就不一一举例了。

后记

普通人要想避免被裁员,一个企业要想长盛不衰,那么必须掌握多种技能,“一专多能”才能生存下来。现在普通人忙着充电,上培训班,考证,企业忙着并购,搞多种经营,涉足多个领域,都是“一专多能”的具体体现,虽然不一定能成功,但总比坐以待毙强。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只有拥抱变化,才能避免被淘汰。人生就像一张茶几,你不努力或者一成不变,上面就摆满了杯具(悲剧),你拥抱变化,努力适应变化,那么杯具也能变成洗具(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