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安放”乡街子?龙头街乡街子也关停了……

2019-08-06   条码新鲜事

何处“安放”乡街子

昆明人历来有赶街的习惯,无论是物资匮乏的过去,还是生活极大丰富的现在,逢街天到不同地方赶街都是昆明人日常的一大快事。但是,因为传统乡街子一直以来存在的占道经营阻塞交通,人员密集安全隐患巨大,商品质量无保障等诸多问题,今年的2月13号,盘龙区多家部门联合发出公告,关闭了位于龙泉街道的龙头街周三集贸市场。继马街、关街之后,龙头街成为又一个从昆明人生活中消失的乡街子。



01

关于龙头街乡街子的美好记忆

“一到街天车水马龙的,好几万人,那种景象热闹得很。什么捉鱼的、马掌,别处买不到的街子上都有。多的,什么草药、竹棍,什么都有。在(龙头)街边做生意,我们是最长的了。就是我们两口子整,这个就是典型的夫妻店了。多数都是回头客,在这里三十年,我在老家才在了十几年,十七岁就出来了。”——邹绍坤 理发师


“在80年代初期,有一些米线、面条或者有一些豌豆粉,这些都是我们很喜欢去吃的(小吃)。就是这些吃的是最吸引我们这些10多岁的孩子。”——洪海波 龙泉古镇文化研究院院长

02

龙头街乡街子为何关停?

乡街子:“三无产品”难监管 多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集市上商品鱼龙混杂,各种假冒伪劣货品频出,食品卫生安全无法监管保障,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金鹏 盘龙区龙泉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因为现在有自发形成的,基本上是零门槛,农村家里面自己产的一小点土特产,一把小青菜,三个土鸡蛋,他自己背着就来。如果政府来监管的话,那这个产品的来源,既然来管了,就得对这些产品,整个从过程到结果政府得负责,但这种来源不清的、来源不明的,没办法让它进来。咔嚓把这些取缔90%,意义就不大了。来了就买比较正规的东西,在哪里买不到,何必跑龙头街。”

乡街子呈现无序发展态势,并存在占道经营、交通不畅、人员密集、消防通道堵塞、商品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得不到保证等现象,片区治安形式复杂……

“从去年在整个片区里面的维稳压力、环境卫生的压力,还有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各方面的压力,毕竟它是自发形成的,缺乏统一和正规的管理,对周边的环境压力,包括周三这天,大家应该来过的都知道,它的交通环境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每到周三的时候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确保整个市场运作的安全。政府又不可能把这个东西接手过来做,所以从各方面,安全方面、环境方面,多方面的因素考虑,由区政府下了决心才把龙头街市永久性的关停取缔。”——金鹏 盘龙区龙泉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龙头街乡街子的关停史

第一次关停:2011年3月,盘龙区对关闭龙头街集贸市场 进行听证,最终,17名听证代表全票赞同关闭龙头街集市。

第二次关停:2019年2月,盘龙区多家部门联合发出公告,关闭了位于龙泉街道的龙头街周三集贸市场。

“(第一次)关停以后自发性的集市是关停了,但农贸市场为了保证民生不可能把农贸市场也关了。当时因为农贸市场还在,依托农贸市场逐步扩散蔓延,所以又形成那么大的规模。”——金鹏 盘龙区龙泉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03

“乡街子,不是简单的开与关”

“从盘古分天地就形成这种习惯,到了哪天到哪里赶个街走走,抒发一下心情。心情不好的来走走看看,反正一上街五花八门的什么东西都有,去饱饱眼福也行。”——陈金华 羊汤锅老板

“赶街是什么?实际上就赶到一个人跟人的交流,有的就那么几个人,为什么翻山越岭买点,除了交换,有一点小收入以外,实际上是人跟人的交流场所,老百姓的生活空间,公共生活空间。”——顾奇伟 城市规划专家



赵开方、高培英夫妇在路边给人理发

街子被关停了,围绕着这个生态生活的人一时还难以散去。

“这个街子别人没来理我们就来了,旁边那些理发的都是我们带起来的。我们才三块钱、两块钱就理了。现在加到五块钱。有些没有钱的就来找我们理。下次不来了。”——赵开方、高培英夫妇

“这个老街,毕竟上百年的老街,(关停)还是有点可惜的。”——邹绍坤 理发师



04

何处“安放”乡街子

随着城市化进程,龙头街、海源寺这些原本属于城郊的村落,也渐渐被包围到了城市当中。“乡街子”开始在高楼大厦旁里显得格格不入。城市发展与传统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强调一个原则,就是对于你是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定要坚守底线去保,因为要传承文化的脉络和根源。但是,是对于周边区域或者适合镶进去的更多东西,我们还是要与时俱进的来看这个问题,就是说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我们不是固化的把它封存在那里,而是找到结合点,探寻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道路”——廖英 昆明市规划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处 处长

城市之所以有它的魅力,是它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生活,包括在里面生活的人的各种行为习惯特征,这样才是多元化才是城市的基本特征。还不只是一个简单开和关的问题,更多的是开发保护运营管理,甚至未来可持续发展都是多元的。这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管理者和我们设计者探索的目标。——向剑凛 国家注册规划师 云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05

关于龙头街的历史文化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北出昆明的驿道从龙头街经过,马帮在这里歇脚、集散货物,慢慢形成集市。到民国初年,这一片位于昆明北部的远郊地区,已形成一个大集市,热闹程度仅次于昆明主城。

有人看来,龙头街不仅是一条传承了数百年的乡街子。因为抗战时期与西南联大的渊源,在《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龙头街被划定为龙泉宝云历史地段,是昆明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支撑。


“棕皮营村、瓦窑村、小窑村,还有麦地村、司家营都是当时西南联大教授,他们来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因为从这些大师里面产生了三十五位院士。”——洪海波龙泉古镇文化研究院院长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梁思成这些在中国近当代史上著名的机构和举足轻重的人物,曾经和龙泉坝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06

关停后的龙头街会规划成啥样?

在龙头街周三集市关停之后,盘龙区龙泉街道透露,一个名为“龙泉古镇”的文化历史旅游区即将在附近动工新建。整个龙泉古镇的建设规划,由于涉及到昆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从最初的概念提出到如今规划方案最终通过,差不多经历了10年时间。期间多次组织过专家论证,并提出了很多修改方案。



在规划中,未来的“龙泉古镇”核心区建成后,将会串联起梁林故居、史语所、闻一多、朱自清故居、营造学社等重要历史遗迹,并且会还原旧时的建筑风貌,引入餐饮、民俗等昆明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家一直在呼吁这一片的保护很重要,它体现了中国生死存亡、奋起抗战的民族精神,所以应该有这样一个空间保护它的价值。不要以为原来有几个院士住,借这个名来搞一片吃喝玩乐,搞点农家乐,不是把它当作标签。”——顾奇伟 城市规划专家



紧挨着龙头街地铁站,规划中“龙泉古镇”核心区的拆迁工作正在进行。瓦窑村、棕皮营、龙头村、麦地村,这些带着浓郁当地特色的地名,以及属于龙头街的周三时光,在未来也许会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

随着新一轮现代新昆明的建设,龙头街所在的片区将成为昆明市、盘龙区着力打造的北部山水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乡街子最能真实反映出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市井文化,当城市的发展最终让传统的乡街子走向曲终人散时,这些东西又该在何处安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