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2022-06-04     星界历史说

原标题: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逐渐被完善,出身贫苦的读书人若想出人头地,科举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数十载的寒窗苦读,在科举的层层选拔下,被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人才,分配到不同的官职。毕竟每次的科考状元只有一位,并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好才华、好运气,能够跻身一流文人之列。

与状元、榜眼比起来,举人的身份并不高,能够选择的官职也不多,很可能排一辈子都赶不上好时机。那么,举人究竟能做什么官呢?

首先,我们来盘点一下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主要分为常科与制科,常科的举办时间是固定的,若皇帝突然遇到临时需求,即可开设制科。通过最初级的选拔之后,可以被县里赋予“童生”的身份。

童生顾名思义,就是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虽有学问,却并没有做官的资格。县府考试通过以后,就是“秀才”的身份,如果以现在的教育等级来划分的话,和高中毕业差不多。举人是古代的读书人进入官场的第一步,举人选拔考试通常是三年一次,能够脱颖而出说明学问还不错。

事实上,大部分读书人都止于举人这一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进士的人不会超过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进士考不中还可以再考,只要他活得久,就有很多次机会。

进士后面还有考试,有些人被分配到地方做知县,能走到哪一步端看个人能力;还有一些人成为翰林院中的庶吉士,准备接受朝廷的再教育,这才是最拔尖的人才。常言道“非翰林不入学士”,对于古代的文臣们来说,翰林院是相当理想的去处。

举人身份是官场的“敲门砖”,通常情况下,举人可以参加三次进士考试,如果始终过不了的话,就可以回家另谋出路了。

全天下有举人无数,吏部会根据他们的成绩、年龄、长相等方面综合考量,然后再进行排序,运气好的话能迅速找到空缺,运气不好就是无穷无尽的等待。

当然,举人能够选择的官职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官,除非真的有“祖坟冒青烟”一说。可以这样理解,考上举人只是身份的代表,能领到朝廷按时分发的俸禄。

举人做官的机会不多,要么是县丞这样的小官,要么外派到贫苦的地方做县令,甚至十年八年都看不到晋升的希望。当然,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举人身份还是蛮吃香的,代表着这个人不再是白身。

《范进中举》这篇文章大家都读过,自从范进中了举人,他岳父的态度立马变得迥然不同,可见用处不小。在古代,大部分人都是需要缴纳赋税的,若家中有人中举,那待遇可就天差地别了。

举人不需要纳税不需要服徭役,因此,一些乡绅大户会讨好乡中的举人,把自家的田产归到举人名下,这样可以省很多钱。当然,这种行为并不合法,只是朝廷暂时不愿理会罢了。

在官场上行走,举人的身份实在是太低,很多人穷极一生都无法晋升,最幸运的也不过是六品地方官。但若是考中了进士,就可以从七品官职开始做起,进士的起点就是大部分举人的终点。

除了进入官场以外,还有一些举人选择回乡发展教育,他们的身份便是“活招牌”,能吸引大批生源。而且,举人不受当地小官的压制,见面也无需行礼,照样可以混得如鱼得水。

其实,古代人如果想入仕为官,科举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比如说军功、乡荐、荫庇等等,都是比较理想的捷径。

一些读书人苦无出路,便在高官身边做幕僚,跟着他们结交显贵、打开人脉,未来的发展犹未可知。如果能拜到名师门下,也是不错的出路,互相扶持靠的就是利益与交情,同窗之情弥足珍贵。

当然,举人做高官虽然困难,但并非没有这样的人才,比如说大清名将左宗棠。左宗棠原本是籍籍无名的举人,当时的大清朝正处于乱世当中,他不甘心就此虚耗一生,这才有了后来的赫赫威名。

在围剿太平天国的运动中,左宗棠屡建奇功,官职也越做越高。然而对他来说,举人身份始终是个遗憾,也决定着他以后的官职、前途乃至谥号。幸运的是,光绪皇帝登基后特开恩科选拔人才,左宗棠再也坐不住了,立马向朝廷请辞参加科考。

慈禧太后是个聪明人,她非常清楚左宗棠的个人能力,如果因为进士身份而受限的话,显然是朝廷的一大损失。而且,此时的左宗棠并非决意请辞,只是以退为进的手段而已,让他如愿也未尝不可,没必要寒了英雄的忠心。

后来,慈禧太后破例赐左宗棠为进士,正因如此,他去世后才得到了谥号“文襄”,可见出身是多么的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左宗棠的“第一学历”乃是举人,所以比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谥号都要低。

古代的读书人埋头苦读,为的就是摆脱自身的身份谋个出路,同时也能为家里人增光添彩。为了培养这个读书人,往往要倾全家乃至全族之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

在科举制度上,举人的等级与进士是相邻的,但待遇却是天差地别,如果想有更好的仕途,必须从一开始便奠定好的基础。

武将可以通过战功来晋升,只要在战场上敢拼命,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赏赐、更高的官职。可文臣与武将不同,所谓政绩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若皇帝看不到、无人愿引荐,就意味着碌碌无为一生。

当然,个人能力也是很关键的,即便入朝做了官,也得面临一年一度的考核,浑水摸鱼早晚会被淘汰。最重要的一点,入朝为官要懂得察言观色,有些人才貌平平、木讷固执,也注定走不了多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9e04673ff8d92e201c85c52770b15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