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庆幸,娱乐圈还有一个他

2021-09-15     周冲的影像声色

原标题:真庆幸,娱乐圈还有一个他

贾樟柯上热搜了!

因为一番话。

9月12日,贾樟柯做客央视。

主持人问,有专家建议演艺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你怎么看。

贾樟柯表示,不赞同。

他拿《三峡好人》男主角韩三明举例。

韩三明拍这部电影前,是个矿工。

从未接受过表演训练。

然而,他凭借该片的精彩演出,摘得第14届智利国际电影节影帝桂冠。

可见,艺术需要标准。

更需要百花齐放。

一刀切,对文艺繁荣,可能会带来阻碍。

因为是真话,相关新闻很快上了热搜。

网友力挺。

舆论沸腾。

称“这才是明理人。”

还有网友说:“珍惜敢说话的科长吧。”

贾樟柯之所以敢,之所以“明理”,是因为他能看见小人物、底层人。

30年前,他也曾是无名之辈。

在山西一个小镇苦熬。

像无数困顿的人一样,等一个机会。等着奔赴远方。

他对远方的渴望,很早就已经开始。

那时,他还年幼。

印象中有一次,他正在扫落叶,四野寂静。突然,远处传来一阵奇怪的声响。

父亲说,那是火车的汽笛。

从此,那个声音被印刻在记忆里。

几年后,贾樟柯有了第一辆自行车。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骑上车,到几十里外的县城看火车。

回来以后,他对家人说,他不想呆在小镇,他要去看大世界。

八九十年代,小镇青年只有两条出路。

要么当兵。

要么考大学。

留给贾樟柯的路,是后者。

高中三年,一晃而过。

填志愿时,贾樟柯报了南开大学新闻系。结果,因为数学成绩太差而落榜。

父亲说,不如考美术学校,那样就不用考数学了。

贾樟柯听从父亲的建议,独自去山西大学美术系考前班学习。

他住在大学旁边的一个村子里,天天用煤油炉煮白菜面条吃。直到现在,他一看见白菜煮面就恶心。

由于没有美术基础,第二年高考,他又落榜了。

第三年高考前,贾樟柯偶然看到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

那是一曲厚重的史诗。

也是悲怆的故事。

一阙

坐在电影院,他边看边哭。

苍茫的黄土地上,农民打腰鼓的画面,令他百感交集。

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

回到宿舍,他兴奋地告诉同学,自己要当导演。

舍友们都觉得,这小子疯了。

第二天,贾樟柯跑遍太原所有书店,却几乎找不到和电影有关的书籍。

最接近的一本,是《艺术概论》,里面有一章谈到了电影。

那本书,便成了他唯一的复习资料。

去北京考试时,领到试卷的那一刹,他懵了。

什么“新浪潮电影”,什么“蒙太奇”,这些名词他听都没听过。

这次考试,也是名落孙山。

落榜后,他跑到北京西四一家卖电影书籍的店里,一口气买下满满一箱书,背回了太原。

那一年,贾樟柯21岁。

他的想法很简单,趁年轻,赌一把!

他给自己设了个期限,可以一直考到28岁。

因为北电文学系录取的最大年龄是28岁。

十几年后,他在《贾想II》里写道:

“我不把高考落榜视为一次失败,而把它视为一次放虎归山。

对。

没有人为我唱歌。

那我就唱给自己:平生勇猛怎会轻就范,如今再上虎山。”

23岁那年,贾樟柯如愿以偿,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他终于圆了少年梦。

到北京后,他又有了新的苦恼:听不懂北京人的儿化音;吃不到家乡的美食“过油肉”。

但这并不妨碍他施展天赋。

他锁定的关注对象,不是英雄,不是大佬与精英,就是小人物。

大二那年,他拍摄了习作《小山回家》。

短片58分钟。

主角叫小山,一个河南民工,春节前被开除,想找一个老乡搭伴回乡。

片中,小山遇到了各色人等,折射出世间百态。

短片在北电放映时,反响冷淡。

后来有同学建议,去北大放映试试。

贾樟柯不知道会遭遇什么,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让更多人看到短片。

随后,他和同学打了一辆面的,直奔北大。

电影在北大一间阶梯教室里放映。

当晚,座无虚席。

电影放到一半时,有人开始低声讨论。有人开始鼓掌。直到放映完,也没人离场。

贾樟柯心里一下踏实了!

后来,该片荣获香港国际影片展短片竞赛单元最佳故事片奖,还得了两万元奖金。

他有了知名度。

很多人开始关注到他,其中一个人,叫朱炯。

她比他小2岁。

北电90届摄影系学生。

美才女。

彼时,朱炯也是青春年少,才气盎然。两人相识后,一拍即合,不久成为恋人。

之后,贾樟柯爱情事业双丰收。

1997年,还是大学生的贾樟柯,用最便宜的16厘米胶片,拍摄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小武》。

片中,小武是个小偷。

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歌厅小姐。

两个边缘人之间有了暧昧关系。然而,那注定是一段有缘无分的感情……

《小武》通过讲述一个底层人的故事,来捕捉时代的脉搏。

该片的灵感来源,是意大利现实主义佳作《偷自行车的人》。

小时候,贾樟柯在老家电影院看过这个电影,印象极深。

十几年后,他在大学课堂上,再次看到了它。

它真实的视觉效果,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又一次触动了他。

这部电影,让贾樟柯重新认识了电影与现实的关系。

也启发了他的电影创作。

拍完《小武》后,有人告诉贾樟柯,让小偷作为主角缺乏普遍性,不符合时代的主旋律。

贾樟柯觉得,一个角色有没有普遍性,不在于他的具体身份,而在于导演能否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角色。

1998年,贾樟柯把《小武》的拷贝,送到柏林电影节参展。

没想到,一举拿下了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沃尔福冈·施多德奖”等8个奖项。

《小武》大放异彩。

贾樟柯一战成名。

1999年,贾樟柯和朱炯结婚。

那时,朱炯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策展人了。大家工作都忙。二人聚少离多,感情逐渐转淡。

后来二人离婚。

朱炯去了国外定居。

也是在这一年,贾樟柯回老家为新片《站台》选女主角。

他去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挑女学生。

没想到,一眼相中了舞蹈老师赵涛。

赵涛比贾樟柯小8岁,身上有种质朴气质。

贾樟柯说,赵涛“外表柔和,内心激情,正是我要找的人!”

二人合作完《站台》后,赵涛便成为贾樟柯的御用女主角。

贾樟柯公开说过,赵涛是他的缪斯,她有着极强的爆发力,总能给他的作品带来惊喜。

2011年9月,贾樟柯和赵涛在微博官宣结婚。

赵涛相貌平平,脸扁平,颧骨高,唇薄,不是标准的电影脸,也没有接受过任何表演训练。

有人因此对贾樟柯的选角颇有意见。

贾樟柯不以为意。

他说:“我一直坚持用赵涛,是因为她是我目光所及,最好的女演员,就只有这一个理由。”

霸气的回应,让非议者闭上了嘴。

事实证明,贾樟柯的选角是对的。

赵涛潜力无穷。

她朴实不失灵动。

泼辣不失妩媚。

演绎时,都是剧中人,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因为导演眼光在线,贾樟柯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他的作品,在国外频繁获奖。

2015年,贾樟柯荣获戛纳电影节“金马车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导演。

这不仅是艺术荣誉,更是商业筹码。

从《小武》开始,他的电影一直盈利。每次开拍新片,都有投资人追着要给他投钱。

贾樟柯头脑很清醒。他知道,在巨额资金面前,一定要有所选择。

资金能成就你,也能毁掉你。

它会改变你的选择。

也会影响你的审美。

如今,国内影视剧里,几乎看不到普通人的生活。

有的,只是霸道总裁和纸醉金迷。

贾樟柯因为独立,作品有幸保留下来一种真实感。

你会发现,他的电影在冷酷之中,依然温暖。在凌厉之外,拥有慈悲。

所以有人说,贾樟柯是“一个把底层人当人的导演”,他在弥合社会的裂痕,呈现出时代的本相。

有一次,鲁豫问贾樟柯,导演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贾樟柯脱口而出:通情达理。

其实,就是超强的共情能力。

一次演讲中,贾樟柯曾讲过一个小故事。

九十年代,卡拉OK风靡全国。一天,他和朋友约在某地聊剧本。

到了约定地点,一个中年男子正站在台上唱拉卡OK,他五音不全,嗓门还特大,吵得他们根本无法交流。

一开始,贾樟柯很生气。

直到男子唱到第三首歌时,他坐在男子的角度去观察对方,突然就理解了男子。

那一刹那,他非常感动。

他突然明白了卡拉OK能成为国民娱乐项目的原因。

在此之前,中国人普遍羞于表达情感,尤其是家人之间,更不善于表达爱意。

卡拉OK出现后,给了这种情感一个出口,人们可以通过唱歌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感情。

想明白这一点后,他再听男子的歌声,一点也不烦了。

他的电影创作核心,就是持之以恒地关注人。

“把人放在一个很长的时间轴上去观察,这样才能唤起人们的恻隐之心,才能超越文化和地域去达到人类的共同意识。”

所以,你能从他的电影,看到中国最真实的一面。

能透过他的镜头,看到大时代背景下,被时光遗忘的生命,和普通人被裹挟的命运。

他的电影里,经常出现台球桌,录像厅,无业青年......这些元素,承载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镇青年的集体记忆。

每一幅画面,都犹如一把锐利的钩子,钩起游子的思乡情。

时代,瞬息万变。

但“不能因为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到的人。”

如今,贾樟柯已在北京定居多年。

在他心里,他却只属于汾阳的那座小县城。

对他而言,拍电影,是为了描述他体验到的那个世界。

那个世界里,有着和汾阳一样的大街小巷,也有着和汾阳一样的市井烟火,芸芸众生。

那是他绕不过去的精神原乡。

是他的来处。

也是他表达的使命。

他说,“路过每一个村落、每一个集镇,它都会停下来,安排我与不同的故乡相遇。”

或许,每个人的青春都是这样:

少年时一心想逃离故土,去远方闯荡。

走过半生,见识过更大的世界后,心心念念的,不过是故乡的那盘“过油肉”,和记忆里那声悠长的汽笛。

作者:诸神的恩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90091850_48648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