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环游记》中曾说,“一个人的死亡有三种形式,一是生理死亡,二是葬礼,三是没有人记得你了。”虽然理性到残酷,但这就是人生的缩写,而这并不是最让人悲伤的,最让人悲伤的是人还在,情已断。
我们常说,亲情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感情,它不会掺杂一丝杂质,但事实并非如此。有这样一个老人,他的一生都在努力地为国家奉献着,尽管最后他发现路走错了,但远走他乡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回到那个魂牵梦绕的故乡。
从被囚禁的台湾到深入内陆的新疆,直线距离将近3000公里的路程,这个人就是老兵姚大传。
糊涂进入国民党,谁知此去难回家
1927年,正值国内外动荡之际,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帝国主义变相支持着蒋介石等人叛变革命的行动。
许多人都惶惶不安,能不能吃上饭成为了很多人最重要的问题,而姚大传正是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这一年出生了。
因为饥饿,姚大传早早就明白吃饭的不容易,所以在他长大后,钱和饭成为了他唯一的追求。在那样一个年代,姚大传的出生给本就摇摇欲坠的家庭增添了更多的累赘。
因为贫穷,姚大传也没机会念书,没有文化,没有文凭,怎么能找到收入更多的工作呢?
因此,成年的姚大传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只需要劳力的活计。显然,这并不能让姚大传吃饱穿暖,一有机会,他还是想去找找薪水更多的工作。
好巧不巧,在姚大传赚钱欲望达到顶峰的那一年,他正在街上闲逛,发愁怎么能才能赚到更多的钱的时候,看到前面有不少人在围观,姚大传不知道他们在看什么。
好奇心驱使着他向前走,原来是国民党的士兵正在张贴征兵告示,告示上清清楚楚地写了给参军的人的工资,本就对钱特别渴望的姚大传两眼更是发光,慌忙回家和自己的父母商量。
在商量中,姚大传的父母是不太同意的,虽然是个战乱年代,所有人都有义务上战场,但父母们还是会担心自己的孩子。
但姚大传可没想那么多,他完全被告示上明晃晃的大洋吸引住了,不管父母说了什么,姚大传最终还是决定要去参军,就是为了自己能吃饱穿暖,再让家里人吃饱穿暖。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没有人会感动于姚大传的孝顺,更何况这确实是国民党的一个征兵“阴谋”。
原来,这个时期,国民党要与共产党打仗。打仗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国民党的第一步就是征兵,征男丁,决计不给共产党留下人,甚至都把年龄下调至16岁了。
告示上优厚待遇远远超过那个时期穷人们的想象,包括姚大传在内的年轻小伙子都迫切地想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于是就义无反地加入了国民党的军队。
姚大传本来也想的挺好的,等国民党发了工资,他就给家里寄回去一部分,给自己留一部分,再花一部分。可实际上是,参军的这些年,跟从前的穷日子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就是可能会在战争中丢掉性命。
姚大传是幸运的,他没有在战争中被打死;但他又是不幸的,在国民党战败之后,由于消息的闭塞,姚大传并不知道国民党的军队已经战败了,还傻乎乎地跟着登上了前往台湾的船只。
其实,年纪越大越能看明白事情,姚大传在即将登上船只的时候,也想过万一回不来了呢?但国民党士兵的催促让他这个想法一闪而过,而他自己也因为不想面对难题而放弃了这个想法。
到了台湾之后,姚大传才彻头彻尾地明白了,这是一场骗局!国民党的士兵对他们严加看守,生怕他们逃回大陆。
跟他同一批来到台湾的士兵死的死,伤的伤,最后的念想都是回家,而姚大传也是为了回家,才一直苦苦地撑着已经残破的身躯。
可喜可贺又开放,多次到家想定居
终于,姚大传等到了回家的消息。
1987年,两岸重新联系,每天都有固定的船只来往于台湾和大陆,只是船费昂贵,况且近乡情怯,姚大传没有在刚开始的那一年就回去,而是在攒够了路费之后才踏上了探亲之旅。
为什么要攒钱呢?原来,惨无人道的国民党在面对两岸确实是要开始联系的局面之后,将这些毫无用处的士兵遣散了,而为之付出了十几年时光的士兵们在被遣散的时候,几乎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只有连路费都不够的几百元钱。
有的人运气好些,还能分到电风扇和蚊帐,但大多数人只能拿着手里的三四百元叹气。
本来,姚大传的家乡是在安徽,但是姚大传在联系上自己的弟弟之后才知道他们家举家迁到了西北内陆之地——新疆。
3000多公里的路程,让一个中年人赶过去,真的是太难了。尽管如此,姚大传凭借着自己对亲人的想念,还是踏上了漫漫的寻亲之路,为数不多的钱都在路上满满花完了,等到见到亲弟弟的时候,姚大传的兜里干净得像是刚洗过一样。
然而,这在姚大传看来,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又一次和家人团聚了!
而有些人可不是这么想的,令人发指的亲戚们开始向远道而来的姚大传要钱。起初,姚大传也并没有多在意,毕竟亲人是最重要的。
后来的两次,姚大传尽量不空手来到亲弟弟家,但这也为后来那些穷鬼亲戚们死命缠着姚大传要钱埋下了伏笔。
姚大传看着新疆的月亮,不由得想起了在台湾时看到的月亮,他越发地想在新疆定居。
然而,弟弟家并不是很适合他的生活,即使是来了三次,姚大传每次还是有些水土不服,日渐衰老的身体已然不能扛得住这些反应。最后,姚大传还是没能留在亲人身边,没能留在故乡这边。
独自生活很凄苦,却没想到亲人缠
姚大传在弟弟的目送下还是带着虚弱的身体回到了台湾,后来几次能去探亲的时候,姚大传放弃了,因为他的身体并不能支持他完成这么长距离的路程了。
姚大传时不时地望着故乡的方向出神。那一天,他正望着月亮出神,远处的邮差送来了一封信,原以为是充满牵挂的信,没想到是一封“讨债书”。信里多次夸到姚大传有出息,但都是为了最后一句做铺垫,那就是要钱。
在姚大传在新疆的时候,那些亲戚们没要到钱,于是就把信寄到了台湾,里里外外都是姚大传欠了多少人情,借点钱不足为过。
更何况,姚大传是参军的,那些军饷恐怕都不是小数目。姚大传看着信只能苦笑,因为信里还说道,如果他不给钱,他们就去他弟弟家里闹,为了不给弟弟添麻烦,姚大传还是把手里仅有的钱都让邮差送走了。
可是,那些亲戚都是无底洞,尝到甜头之后,越发变本加厉地问姚大传要钱,还是以亲弟弟作为要挟。这让姚大传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也是为了弟弟的家庭,他决定和弟弟一家不再往来。
此时的海峡两岸似乎又有些割裂,姚大传大概是觉得自己再也回不了家了,毕竟他的到来只会给弟弟添麻烦,“唉!”姚大传又叹了一口气。
孤苦伶仃无依靠,异乡人客死异乡
被蚕食殆尽的积蓄,让姚大传在人生的最后只能在破败的养老院里度过了最后的几年。
2013年,姚大传去世。可是去世的消息远在台湾,在新疆的弟弟也不知道,弟弟的女儿更不知道她这位大伯已经病逝。
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也只知道这是位老兵,只得将他的骨灰安放在专门管理老兵骨灰的“荣誉之家”(台湾当地一家协助退伍军人的机构)。
姚大传最后的几年,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想回家的愿望在他的心底深埋着,但是异乡人最后还是死在了异乡。
等到弟弟的女儿找过来时,才发现这个无人认领的骨灰是曾经的姚大传。
2022年,姚大传弟弟的女儿终于将姚大传的骨灰带回了新疆,还与她父亲的骨灰存放在一起,即使生时不能圆满,但死时已经得到圆满了。这或许也是姚大传最后希望的,能再看看故乡的月亮,再看看故乡的人。
结语
姚大传一生最幸福的时刻怕是只有和弟弟见面的那几次,亲人团聚,故乡重回,这是几十年以来都不曾想的场面,竟然可以在姚大传的有生之年实现了。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呢?况且军人的一生都在为不同的信仰做奉献,尽管有些是非对错,但我们对这些老兵们依然充满敬意,他们不该是这样孤苦的结束。
参考文献:
[1]赵川. 台湾老兵口述历史[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袁胜利. 魂归故里——一位台湾老兵死后归乡的故事[J]. 台声, 201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