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鬼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角色。传统观念中,鬼通常被认为是人死后灵魂的幻化形式。按照正常情况,人一旦死亡就会投胎转世,但如果这个人是冤死或遭遇意外,死后可能化为厉鬼,继续停留在人间,对活人造成伤害。然而,这种观念很可能是封建迷信所产生的概念,因为科学研究领域根本不存在灵魂,因此鬼的存在从科学角度来看是不存在的。然而,仍然有很多人声称曾亲眼见过鬼,其中包括国学大师曾仕强,他分享了自己的见鬼经历。
曾仕强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家,他对《易经》的研究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年后,他成为了台湾交通大学的教授,在管理方面有一定造诣,形成了中西方思想的对比模式,对中国的管理模式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刻的解读,被誉为中国式管理的奠基人。除了在管理领域的建树,他还精通古代文化各个方面,古代文化书籍的注释也是他的另一强项。
曾仕强分享了他在14岁时的见鬼故事。当时,他居住在一个偏日式的庭院里,庭院中还有一口古井。尽管环境非常宁静优雅,但对于14岁的少年来说,面对古井总是会有一些恐怖和阴森的感觉。在某个晚上,当他在井口边打水时,看到了一个影子,一个难以辨认性别和年龄的模糊身影。回想起老一辈的说法,他明白如果看到鬼不能逃跑,否则鬼会追随。于是,他强忍害怕,用目光死死地盯着那个鬼影。当他的心情完全放松下来,不再害怕时,他发现那个鬼影在他眼前逐渐消失。多年后,他承认是自己幼稚,将内心的担忧映射成了现实。他说这就像疑心生暗鬼,其实世界上并没有鬼魂,只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才会臆想出鬼的存在。鬼怪论为何能延续
许多人认为鬼怪论与科学无关,因为科学无法解释许多奇怪的现象。然而,更多人认为鬼怪论是一种封建迷信学说,与人们的科学认知水平有关。许多文学作品,从四大名著到许多话本小说,都记载了不少关于鬼怪的故事。鬼怪论中的鬼和神相对应,神代表着光明,鬼则代表着阴暗。鬼怪论建立了一整套体系,通过《易经》、道家、风水、小说、神话等思想,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关于鬼神存在的观念。这种观念中,神象征着正义的力量,而鬼则代表着阴暗的一面。人类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正是因为阴暗无法压制光明。这种结局反映了邪不压正的思想,即便在古代小说和传说中,人们也会用正义的力量去感化鬼怪。
鬼怪论的延续也有其他解释。除了道听途说和古人的传播之外,大多数鬼怪论观念源于人们的心理恐慌。如果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出现问题,或者在短时间内心理较为脆弱,就会在脑海中产生对现实不存在的画面,将虚幻当作现实,这时鬼怪就会在人的想象中出现。此外,在生病或虚弱的时候,人容易产生噩梦。在噩梦中感受到恐怖的事物,会让人自然而然地认为鬼怪在作祟。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惊悸。
尽管鬼怪学说并没有得到严谨的科学解释,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研究鬼怪的真实性,但至今没有定论来肯定或否定鬼怪的存在。在唯物主义学说盛行的今天,鬼怪学说并不太受欢迎。人们将对善的向往和对光明的代表正义的力量寄托于未来,希望通过对鬼怪的敬畏之心使人向善,并坚定信仰。在信奉唯物主义学说的前提下,鬼怪学说并不会真正威胁到人类的存在。只有在心中完全摒弃鬼怪的存在,人们才能真正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