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回望渐行渐远的民国历史,总是感叹那个时代的英雄辈出,大师如云。
风雨飘摇的乱世,诸多学者和大师用他们的智慧和担当、才华和博学,造就了短暂却耀眼的璀璨时代。
同样的,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民国女子也毫不逊色;如林徽因、张爱玲、陆小曼等奇女子们,也以自己的个性和才华谱写出悦耳的人生之歌;用优雅和才情,在浩瀚的历史上留下了惊鸿的传奇。
即便岁月浩荡,也难掩她们的靓丽才情和本色人生。
今天提到的这个女子,名气虽不如林徽因张爱玲响亮,性格也不似张幼仪于凤至般温婉,但她却以“23岁担任女子中学校长,31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西医女博士,晚年两本自传写尽民国学术界名流风趣”的辉煌人生,开启了民国女子命运的新纪元。
她虽是女子,却巾帼不让须眉,如胡适、梁启超、刘半农、蒋梦麟、金岳霖、陈寅恪、傅斯年、徐志摩等文化名流,皆在她生命中亮过相。
这个女子,便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的妻子——杨步伟。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完美圆满的人生和婚姻,那么,它一定是杨步伟的模样。
【不满包办婚姻,一纸退婚书休掉表弟,为此父女决裂8年】
出生于1889年的杨步伟,是真正的名门之后。
她的曾祖父和曾国藩是同年进士,祖父杨仁山则在曾国藩处从军,也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父亲杨自超则做过广东扶台总账房和海宁盐务知事,创下殷实家境。
因为出生在书香门第,杨步伟7岁时便开始进私塾读书;自幼聪慧的她,虽然背书很快,但却屡遭教书先生的抱怨,以及父亲的惩罚和指责。
而这一切便是因为:杨步伟自小性格太过活泼,难以管教。
父亲说她书法不好,让她勤加练习,但她不听话,宁愿用毛笔在脸上画胡子,也不肯在字上下功夫;
启蒙老师说,孔子曰:“割不正不食”,她却公然批判道:“他只吃方块肉,那谁吃他剩下的零零碎碎的边边呢。”
到了该缠足的年纪,她也有自己的说辞:“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氏,就是大脚,行得稳,站得直,走得远,上得了高楼,下得了河流。”一句话气得母亲只能放弃。
先生惩罚她背书,她却当众胡编乱造:“赵钱孙李,先生没米。周吴郑王,先生没床。冯陈褚卫,先生没被。蒋沈韩杨,先生没娘……气得先生屡次请辞。
拒绝缠足的杨步伟,不仅不爱梳妆打扮,还格外活泼淘气;因为经常与男孩子打架,还几次将邻家儿郎们打哭,所以大家都喊她“三少爷”。
这种略带反叛的性格,也注定杨步伟的未来,会与众不同。
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随着五四运动的热潮,许多女性开始与封建余毒抗衡,要求婚姻、经济、教育等平权。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杨步伟也被父亲送到了南京旅宁学堂读书。
入学考试上,她同样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当时考官给出的题目是“女子读书之益”的辩论,杨步伟挥洒笔墨,以苍劲有力的字体写下“女子者,国之母也”的无惧言论,引得考官刮目相看。
当然,杨步伟离经叛道的行为,也影响了她的一生。
早在出生时,她的祖母便将她许配姑母家,与小她半个月的表弟结为姻亲。
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生活的杨步伟,却发现自己的姑母和姐姐们,最终都是因为对包办婚姻失望,只好选择带发修行,在青灯素服下熬过一生。
这样的家族姻缘,也让杨步伟愈加排斥。
19岁那年,她未经父母同意,直接给定了娃娃亲的表弟写去一封退婚书。信上大概意思是:“我怕日后不能讨公公婆婆欢心,反而让家父家母没面子,不如现在退婚,省的将来双方懊悔。”
就是这封自作主张的退婚书,引得两家发生矛盾;气得父亲直接把杨步伟拉到祠堂,扬言要杀了女儿谢罪。
还好祖父出面平息风波,这件事情才就此作罢。
但父亲终究是怒气未消,他不悦的说道:
既然写了退婚书,你索性在加一笔,声明你从此不嫁人罢了。
可素来行事不羁的杨步伟,丝毫不给父亲任何台阶;她不卑不亢道:
“那太可笑了。男子退婚后照旧娶妻生子,女子却要一生不嫁作为牺牲的代价;被我休了的表弟,也不见得将来不娶,我干嘛白贴在里头呢?”
针锋相对的对话,身为一家之长的父亲,再次被杨步伟的倔强挫伤。
也是因此,杨家父亲大发雷霆,狠狠数落了杨步伟一顿;父女两人也就此绝交,此后更是连续8年不曾说话。
时光境迁,再次回忆与父亲的绝交时,已为人母的杨步伟,似有落寞地感叹:
“父亲是希望我有个稳定的人生,可我当时却丝毫不懂他。”
想来也是如此:从古至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只是两代人的出身时代不同,接受的教育理念不同,也注定了他们的爱和敬重,变成了对彼此的无意伤害。
但值得庆幸的是:正是杨步伟那场看似荒谬可笑的退婚,才让她得以拥有了令人羡慕的爱情,当然这是后话了;此时的杨步伟,用自己的坚持和勇敢,打破了千百年教育困囚女性的女德思想,这番独立自强的人生态度,也让外界对她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从大小姐成为第一医学女博士,她的传奇远比想象的要多】
因为名声远波,刚刚毕业的杨步伟,就被邀请去做“崇实女子学校”的校长。
要知道此前的她一直是个学生,根本没有当过老师,更别提担任校长了;若是常人早就怕的连番谢绝,但杨步伟不一样,她想都没想,就接过了这个担子。
那年的她,仅有23岁。
当时的崇实女子学校,一共招收了500多个学生,而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比这个校长的年纪大,自然也是不服管教的。
所以当杨步伟正式赴任后,所有的师生都是以质疑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初出茅庐的女校长。
但杨步伟天生就是胆大,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她一上任就制定了“校内一概不准抽烟”的规定;除此之外,在那个军阀割据的动荡年代,她更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学校被占领时,解救了危在旦夕的全体师生们。
最终,这个初出茅庐的女校长,赢得了所有人的赞叹与肯定。
杨步伟虽然是女子,但理想抱负丝毫不逊色于热血男儿;所以在当了几年校长后,为寻救国之道的她,又远渡日本去学医。
此时,仍然与杨步伟保持冷战绝交状态的父亲,对女儿的表现更是欣喜和骄傲。
他有意和解,却抹不开传统家长的颜面,所以他只能将那些骄傲和自豪,讲给周围的朋友听;那些年,杨步伟在日本求学,而父亲在家中,几乎逢人就说:“我有一个女儿胜十个儿子。”
他知道女儿的志向,所以不等女儿毕业,他便出资为女儿建造了医院。
其实那个时候的杨步伟,刚在日本学完“生理解剖”等理论,根本没有接触治疗类课程;可父亲杨自超,每每提到自己的女儿,总会不自觉说道:“我那个当医生的女儿…”
他挂念她,却不知如何结束这口是心非的“冷战”,所以他只能用最传统的父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外出求学的杨步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每放假回家,她总想与父亲和解,但面对父亲那冷峻的表情,那些想念和认错的话,便也失了声,无了踪影。
父女两人就这样别扭的牵挂着,也别扭的等待着和解的机会。
可这世界上,有太多事情不能如愿: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悔悟,也成为了杨步伟一生不敢触碰的疤痕。
1916年,杨步伟从日本东京学成归国,父亲杨自超却因病去世了。
父亲的突然离去,成为了杨步伟心中永远的伤痛;到了晚年,她仍旧自责:
“我一生并未做出对国家与社会大有用的事,负了我父亲的希望。”
为了养活自己的家人,杨步伟只好走向了创业的道路。
她与自己的同学合伙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医院,即“森仁医院”;这家医院的存在,不仅开我国西医妇产科医生的先河,也让杨步伟成为第一个女性医院的院长。
但这样的成功,也因为没有父亲的见证和祝福,让杨步伟深感愧疚;她想起了与父亲决裂的事件始末,想起了自己用任性和傲气拉开的8年冷战序幕…她不后悔年少时那封亲笔写下的退婚书,却太懊恼当年用任性妄为的方式,伤害了父亲的颜面。
因为这份愧疚,杨步伟甚至决定了:她愿意以一生不婚的方式赎罪。
或许是父亲在天有灵,看到了女儿的自责和愧疚;他用一场最圆满的婚姻,救赎了杨步伟的不安,也让杨步伟有了真正的人生依靠。
【用4毛钱婚礼,赢得旷世奇才老公】
真正与杨步伟携手一生的人,是那个叫做赵元任的旷世奇才。
作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虽然是最年轻的一个,但学问丝毫不逊色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
犹记得:1919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当陈独秀、钱玄同等人高喊“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时候,留学归国的赵元任没有做任何辩驳,而是默默写了一篇文章,以“同音不同字”的清奇思路,来证明中国汉字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此文一出,众人觉得精彩绝伦、叹为观止;也是因此,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探索中,中国汉字才得以拯救。
一直以来:赵元任都是公认的民国才子,也是难得的旷世奇才。
早年赴美留学时,他在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兼修物理学和音乐;可他在哈佛拿博士学位时,读的却是哲学;再到后来,他从事的学术研究,既不是物理学,也不是哲学,而是语言学。
这样的任性选择,便是因为赵元任有着极高的语言天赋。
他会33种地方方言,更对英、法、德、日、西班牙语等多种外语运用自如,因此也被称为“行走的活字典、翻译器”。
据说:战后他到欧洲参加世界科学会议,在巴黎车站提行李,就用巴黎市俗土语说话;以至于提行李的人听了,便向他叹道:“您回来啦!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在德国柏林,赵元任又说起了土音德语,当地人又向他说:“您回来了?打完仗头一次回来呀。”
这样的有趣经历,也让妻子杨步伟调侃他:“赵先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人家都说他回来了,都认他是老乡。”
说起来,杨步伟与赵元任的相遇也很奇妙,像是命定的缘分。
1920年,31岁的杨步伟去庞敦敏家中做客,而在清华任教的赵元任,恰好也有事到表哥庞敦敏家过夜;只一面,赵元任便深深地被杨步伟的率性所吸引。
从那以后,赵元任便天天去森仁医院找杨步伟,经常是找各种理由和杨步伟喝茶聊天,有时一坐便是一整天;对赵元任同样有着好感的杨步伟,也逐渐生出爱慕之情。
1921年,两人正式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因为婚礼太过简单,还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他们没有大办宴席,也没有宴请宾客,只是跑到定情的地方拍了几张合照,给亲友们发了一份只收祝福不收礼金的通知;当天又邀请了好友胡适和朱征,做了顿可口的饭菜,就完成了这桩人生大事。
吃饭空隙,赵元任似乎想到了什么,便跑到房间拿来一张自制的结婚证书,递给胡适和朱征,不好意思的说道:“如果二位愿意为我们证婚的话,真是荣幸之至!”
接过这张“婚姻证书”,胡适有些哭笑不得,他嘱咐两人:结婚证可不能凑合,去贴个印花税吧,不然不受法律保护。
两人相视一笑,才为这张结婚证,交了4毛钱的印花税。
而这4毛钱,就是杨步伟和赵元任的结婚费用。
因为太过简单和朴素,两人的婚姻甚至还登上了《北京晨报》头条,成为一段佳话。
【32岁跨入婚姻殿堂,却收获一辈子金婚】
与赵元任结婚那年,杨步伟已经32岁了。
即便是思潮开放的民国,这样的年龄还是引来不少议论;在人们看来,杨步伟与赵元任的婚姻,更像是两个大龄青年的凑合相守,谈不上爱情,不过是将就过日子。
而那场简单到透明般的婚礼,似乎就是这种猜测的最好证明了。
但事实上呢?32岁跨入婚姻殿堂的杨步伟,却因真挚而浪漫的相守,收获了一辈子的幸福金婚。
纵然时代不一样,但每场婚姻,都少不得付出和牺牲。
即便杨步伟为了爱情退居幕后,但她却凭借自己的用心经营,让世人再次看到了她的不同。
为了丈夫的事业,她独自操持起整个家庭;因为喜欢烹饪,在清华期间,杨步伟就邀请了几位教授太太,一起在校外租了店面,办齐了饭馆,并且贴了对联:“小桥流水三间屋,食社春风满座人”,风雅别致,让人心向往之。
后期,随着丈夫远赴美国,闲不住的她,又出版了《中华食谱》;因为对中国美食的详细介绍,这本书出版后就火爆欧美,销量惊人,先后再版十二次。
休得了表弟,当得了校长,办得了医院,出得了书籍…无所不能,无师自通,无所惧怕,这就是独立要强的杨步伟。
都说:好的婚姻是势均力敌,是相互扶持。
在这段浪漫的相守中,赵元任也给了杨步伟成长的舞台;为了不让妻子感到无聊,他专门制定了“日程表”,今天陪伴妻子说上海话,明天则陪伴妻子讲伦敦语,有时陪妻子练习书法,还有时两个人索性在院子里玩起比赛的游戏。
琐碎的柴米油盐,却因为两个人的浪漫相守,每日妙趣横生。
当然,两个有趣的灵魂,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更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他们一共生育了四个女儿,个个都是人中凤凰。
大女儿赵如兰是音乐博士和哈佛的教授;二女儿赵新那是哈佛大学化学系、中南矿冶学院教授;三女儿赵来思毕业于加州大学数学研究所,后任职麻省理工教授;四女儿赵小中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是物理学硕士。
子女成才,夫妻恩爱……这样的幸福生活,直到如今依旧让人艳羡万分。
妻子对家庭的付出,赵元任始终记在心里,他感激妻子的操持,也感恩妻子的成全。
所以在金婚典礼上,他心怀愧疚的许诺:“希望来生可以再做夫妻,到时候我们互换性别,你搞事业,我照顾家庭,我把自己下一世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妧妊。”
一句深情款款的承诺,却惹得杨步伟笑到弯腰。
正如有趣有盼,是两人婚姻的常态般;死生契阔,也是两人相守的承诺,更是两人对未知来生的期许。
1981年3月,杨步伟在美国病逝,享年92岁。
妻子的离世,让赵元任悲痛万分;从不肯轻易示弱的他,曾写信给朋友:
“韵卿去世,一时精神混乱,借住小女汝兰处,暂不愿回柏克菜,今后再也不能说回家了。”
没有家了…随着相守半个世纪的爱人离去,赵元任的心似乎也随着离开了。
曾经有她陪伴,纵然沧海桑田,也有爱可依,有家可归;如今斯人先去,这茫茫世间,却再也无家可归,这样的爱情,怎么不令人动容。
他终是放心不下她,怕素来爱热闹的她会孤单;所以杨步伟离世的次年,赵元任也安详离开了,他与最牵挂的妻子,终于在另一个世界里得到团圆。
纵然这一生很短,我们相见恨晚;可这世间尚有轮回可盼,尚有来世续缘。
今生是你,也愿来世有你,纵然风雨琳琅,我这漂泊的灵魂,却因你有家可归…
我想,这就是杨步伟与赵元任的约定吧~
————END————
其他推荐:
婚姻冷暴力,怀孕遭抛弃……她苦熬7年解脱后,他却为“真爱”丧命
花3万为戏子赎身,写信想要纳妾;孕妻的决绝报复,让他痛悔一生
作者:初拾
从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中,淬炼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个赞再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