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蜀国的智囊诸葛亮先生,恐怕每个人脑海里都会闪现出一位手持羽扇,处变不惊,谋略无双的形象吧!没错,在罗贯中的那部扣人心弦的《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军师算尽天下事,即便是智计百出的司马懿也对他无可奈何。他是多少少年心中的楷模,但今天我也许要给你们泼盆冷水。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是否像小说里一样神通广大呢?
鲁迅评价他说:智商接近于妖!也许这只是文学夸张,诸葛亮被后人神话过度了。为何如此说?请继续阅读。首先,据史料记载:诸葛亮早年并未涉足真正的军事指挥,他的真实军事记录主要集中在南征北伐。南征的记载相对简单,而且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蜀军曾经三路顺利南下,平定雍闿叛乱,孟获等南中势力也随之归顺。但实际的南征目的并非孟获。小说中孟获被七擒七纵的说法,在史书中缺乏足够的证据。
北伐的真实事件中,诸葛亮有胜有败,功有成也有过。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些事情!从作者的观点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非出类拔萃。他甚至不能算是专职军事参谋。在史料中,并未有明显的军功,也缺乏经典的战例。如果要评价他的军事实力,恐怕应该与“鲁肃”齐名,且位于司马懿之下。但这是否意味着他是庸才?答案是否定的。在掌管蜀汉大权时,蜀国已无击败魏国的可能性。
所谓的后来的“北伐”,表面上是蜀国“进攻”,实际上是守势。因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攻击曹魏,没有显著缺陷,诸葛亮只得无功而返,令人唏嘘。《三国志》中未有具体评价诸葛亮的军事实力。但据志记载,诸葛亮在北伐时未选择让魏延率军直取长安,这表明他的用兵相对保守——或者说稳妥。想象一下,当时诸葛亮带领十多万大军,而魏延只需几千兵。
诸葛亮反对的理由是秦岭路途太危险,遭敌人发现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即便被发现,损失也仅是数千人阵亡,对数十万大军来说损失微乎其微。此举可牵制敌人,使蜀国主力面对敌人少些。如果幸运没有被敌人发现,魏延的奇袭或许能直逼长安,并有可能成功攻下。诸葛亮也是个有才干的人。他作为丞相对蜀汉的治理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开发西南土地等方面功绩卓著。
他擅长治国而非亲自上阵打仗。他在治国方面的功绩在乱世中十分难得,甚至在中国以外的历史中也鲜见。因此,诸葛亮可谓第一丞相,有资格成为千古名相。历史上对刘备的儿子刘禅评价并不高,诸葛亮在治理国家方面也需负一些责任,因为他事必躬亲,使得刘禅除了享乐之外无力为国家做更多。这表明诸葛亮过于操劳治国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