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适当的爱,比不爱有更大的杀伤力

2019-08-26     童年智造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说过:“孩子一旦出生,要想不爱他已经为时过晚。”然而,就是在这种“被迫的主动”中,我们领悟到了爱的无私与伟大,却也常常忘了冷静地思考究竟该如何爱孩子。

你瞧,为什么现在的父母很容易焦躁,面对孩子,很容易失去耐心,或者,失去信心。因为大家一不小心就在复刻着同样的错误:对孩子物质上无微不至,学习上步步紧逼,情感上投入甚微……这样的爱,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

“为何你不懂我的爱?”

其实,在一切人间之爱中,亲子之爱是最特别的一种,它以相聚为开始,却以分离为目的。它是双向的、流动的,也是最客观公正的,因为在灵魂深处,孩子与父母始终是一体的,父母给予孩子什么,孩子会如同海绵吸水般统统吸纳,又会如同镜子般毫无保留地反射出来。

只是,与爱相伴而生的亲子教养,却不如亲子之爱那么简单,而且随着孩子越发长大,教养的烦恼与矛盾会日渐突出,父母们常常自责又困惑:为什么自己明明是关心,孩子却一再叛逆、挑战权威?明明是好心,孩子却不能理解、拒绝沟通?明明是操心,孩子却觉得是被控制,抵抗生厌?为什么孩子不懂我的爱?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妈妈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对儿子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自出生起,她就希望儿子能够像他的CEO爸爸一样拥有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前程,为此,她放弃了高薪高职,当起了全职妈妈,对儿子的生活提出了“五项规定”,并监督儿子严格遵照执行:

第一、4个月开始早教,18个月开始学英语,3岁开始学琴、画画、书法、游泳,4学开始学表演、主持、打击乐、EMBA、思维训练;

第二、不可以玩电脑和iPad,每天只有半小时看电视时间;

第三、幼儿园放学后不可以和小朋友玩耍逗留,要第一时间回家;

第四、不与调皮捣蛋、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同学交朋友;第五、除了父母安排的活动,只能上兴趣班或在家学习玩耍。

妈妈说,这些规定都是“为了儿子好”,因为她非常爱儿子,所以她要为儿子设定好人生路,不让他的人生有一丝差错。但是这些规定,却让儿子与她的距离越来越远,如今已经7岁的儿子除了每天的基本日常对话,几乎不与妈妈沟通聊天,也很少在妈妈面前展现活泼调皮的男孩本性,妈妈抱怨说,她和儿子在家一整天说的话总数加起来,居然比不上爸爸下班后和儿子短暂相处时说的话。




“究竟是爱还是害?”

其实,时下,这种“以爱为名”所采取的管教方式并不鲜见,很多父母都会有意无意、程度不同地“控制”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和自己认为正确的爱强加到孩子身上。就像上文所述的这位“以爱之名”换得失落伤心的妈妈一样,他们看似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的前途和幸福着想,实际上,是一种不适当的爱的表现。

不适当的爱,往往比不爱有更大的杀伤力,它会让孩子附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对孩子造成深深的伤害,同时也可能让亲子关系陷入矛盾频发的伤心境地。

心理学家说,亲子间产生矛盾的最主要表现方式就是冲突和对抗。譬如,父母以为自己是疼爱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却认为父母是对自己施压;父母以为自己是关心孩子,孩子应该听话感恩,但实际上,孩子却处处作对叛逆。

此外,不适当的爱还会带来一种相当普遍的家庭教育现象,即父母的焦虑,因为给予孩子的爱被扭曲了,父母的心也变得格外的敏感和脆弱:孩子活泼一些,会发愁他不听话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太乖巧了,又担心他会吃亏不能适应社会;孩子胆小内向,怕影响他将来的发展,因此要逼着孩子去闯荡世界;孩子发脾气了,这怎么行,不懂得情绪管理将来人际关系肯定一团糟……然后又不由自主地陷入某种循环模式,焦虑越多,看到的问题越多,问题越多,焦虑又随之激增,不知不自觉中,在自挖的陷阱中越陷越深,难以逃脱。




给成长一个爱的抱抱

来自父母的不适当的爱会让孩子受伤,此外,不恰当的爱的灌输也是现在的父母很容易陷入的误区之一,即单向地抽象地向孩子灌输爱,忽视从身边的小事和现实生活中对孩子让孩子感知爱、理解爱。

其实,爱不是能被生硬地教育和灌输的,亲子之爱应该是双向互动的,是一种点点滴滴的感受和体验,有了爱的体验,孩子自然就会将自己的爱表达出来,也就会成为一个有爱的人。所以,我更重视给予孩子爱的体验,尤其在日常生活中,让女儿时刻体会到我们对她的爱,这个世界对她的爱,也让她明白,大爱就是付出,分享和付出才会收获真正的快乐。

我曾经看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国外一个幼儿园的老师问一群4到8岁的孩子们,爱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却又同样的质朴童真,有孩子说,爱就是当一个女孩儿喷了香水,一个男孩儿撒了古龙水,然后他们出门,互相闻着彼此;有孩子说爱就是当你累了的时候让你笑的东西。

你看,在孩子眼中,爱绝不抽象,而是具体的,形象的,是可以被体验到的,是可以听到、看到、摸到,甚至尝到的,是丰富奇妙的五感互通的感受。

对于我和我的家人而言,亲子之爱就是生活中点点滴滴发生的事。就像那次去斯里兰卡旅行,整个过程中,我和小米爸爸把小米当做参与者而不是跟随者,让她感受到旅行真正的快乐。回来后的一天晚上,小米躺在我和她爸爸中间,突然对我们说:“妈妈爸爸,以后无论吃什么,住什么,我都要和你们一起去旅行。”那个时候,她只有5岁,我和她的爸爸都特别感动,我们感受到的,正是“不可言说、唯有体验”的爱的回赠。




“日常互动提升爱的质量说了这么多,再分享一些实用的方法给大家,一起来学习和练习,如何更智慧地爱孩子。

我看过一篇资料,国外的心理学家就如何表达爱,概括了五种方式,分别是:肯定的言辞、身体的接触、精心设计的时刻、礼物的馈赠以及服务的行动。这五种表达方式能让对方感受到爱,而且它们可以一起出现,或交替运用。就亲子生活的爱的方式而言,也可以参照这些形式来启发灵感,从肢体语言、亲子互动等方面来达成目的,用爱滋养孩子稚嫩的心灵。

√ 给孩子“有原则无条件”的爱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西方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宝宝,无论你以后是健康还是病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蛋、漂亮还是丑陋、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你,养育你直至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这就是无条件的爱。

所以,请摒弃那些有条件的爱的语言,“乖”、“听话”、“成绩好”……用更为积极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肯定的言辞。同时,也要把握好原则性的问题,不因为无条件的爱而让孩子犯错,对犯了错的孩子也不能姑息。

有原则的亲子之爱虽然不能保证孩子永远不犯错,但是它能够让孩子懂得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改正错误的勇气。

√ 与孩子做全身心的交流

交流要双向,慢慢地,一点点深入,敞开彼此的心扉。越小的孩子越需要通过父母的经验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不仅仅是情感的需求,也是学习成长的能力。

在和孩子互动时,不能有长辈式的威严和居高临下,而应采用是朋友间的关爱和理解,并多给孩子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拥抱、亲吻、摸摸孩子的小脑袋,这些来自身心的温暖感觉,可以让孩子源源不断地感受到爱的能量。




√ 给孩子树立爱的榜样

孩子内心的爱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

平时应尊重和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要温和体贴。此外,夫妻之间也注意使用爱的语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会儿”“别急,我来帮助你”等等。在与长辈相处时,也要多表达尊敬和关心,比如给老人泡杯茶、烧顿饭、送上节日礼物等等。

大人之间的体贴尊重和相互关爱恰恰是孩子爱心得以生根发芽的关键。

√ 和孩子共读关于爱的好绘本故事的移情作用比任何大道理说教都来的有效,空下来的时候,和孩子共读一些优美而暖心的绘本,一起来感受爱,学习爱,分享几本我个人很喜欢的,如果你有中意的好书,也欢迎在评论里分享给我。

《猜猜我有多爱你》:超经典的绘本,还是会不厌其烦地推荐。一只像孩子的小兔子和一只像爸爸的大兔子。小兔子像所有的孩子一样爱比较。它们俩在比赛谁的爱更多一些。大兔子用智慧赢得了比赛和小兔子稍微少一点的爱,可小兔子用它的天真和想象赢得了大兔子多出一倍的爱。两只兔子都获胜了。




《彩虹色的花》:这是一个很有爱也很美丽的故事,一朵彩虹色的花,将自己的花瓣都用来帮助有困难的小动物了,最后,自己却被覆盖在白雪下面,可是,它的希望和梦想还在继续,,当春天来到时,新的花朵又在阳光下绽放开来。




《绿熊和红熊》:童趣的画风,说着一个充满哲理的道理:每个人都是一片三叶草,当你懂得欣赏与赞美,接受与理解别人的时候,三叶草的第四瓣叶子已经悄悄地长开了。




《天生一对》:一个奇思妙想的故事,每次读,心情都变得很好。小个头的鳄鱼先生爱上了大个头的长颈鹿女士,他们从彼此陌生到相识相知;因彼此相爱而生活在一起,却因为巨大差异而面临着许多的麻烦;但他们终于勇敢地携起手来,共同打造了幸福的生活,还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了奇迹。




《Hug》:可怜的小猩猩找不到妈妈,看到的孩子依偎在母亲身上的模样,心生羡慕之余又感觉无限的想念,到处呼唤着想要妈妈……



这本英文原版绘本大赞,也很适合低幼孩子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jd08mwBJleJMoPMtIf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