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食物,我们敬爱的毛主席也是如此!卫士李银桥回忆:毛主席生活简朴,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要求,但他有一项“嗜好”,那就是爱吃红烧肉。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会如此喜欢这道菜呢?其实这跟一个名叫李开文的人有关。李开文是炊事班的老班长,在毛主席身边做饭11年,一直兢兢业业,就算后来回到家乡,也都坚持本心,没有丝毫动摇。
1898年6月26日,李开文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的一个小山村里。他的父母都是农民,由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李开文很小的时候,就主动帮助父母干农活,那时候,田间地头,到处都有李开文奔跑的身影。
16岁那年,为了贴补家用,李开文跑到当地的窑厂做工,繁重的工作,锻炼了李开文的一双铁脚板。虽然他的个子不高,但力气却不小,几十上百斤的担子扛在肩上,能在蜿蜒陡峭的山路上健步如飞。
这样平凡普通的生活一天天过去,尽管李开文一直都在努力工作,但家人的生活还是没有得到改善。他曾尝试过许多种办法,但依然看不到希望,直到那一年,红军来到了他的村子,给他带来了光明和希望,35岁的李开文毅然决然地加入到红军的队伍中。
这是李开文第一次离开大别山,离开自己的家人,一走就是17年。曾经有人问他:“当时队伍就在你家屋后,为什么没有去告别。”李开文摇了摇头说:“不敢,当时妻子刚刚生下双胞胎,只要我一进去,可能就舍不得离开了。”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队伍越走越远,周围的景象也逐渐变得陌生,李开文知道,自己踏上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长征的道路,是无数红军用鲜血换来的。那个时候,前有伏兵,后有追兵,每一名红军战士都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艰苦的条件,让很多人想要放弃。有一次,李开文发现同在担架班的一名老乡想要离开,他快速冲了上去,一把抓住那名老乡,吼道:“你想要做什么?是想中途放弃吗?”
老乡苦苦哀求,对李开文说:“我可能快撑不住了,我想要回去,放我回去吧。”听到老乡的话后,李开文松开了手,他说:“你怎么这么糊涂啊,回去能做什么?被敌人抓住吗?我们只有一直走,杀出一条血路,才有可能成功。”
老乡呆坐在地上,不说一句话,良久,他重新振作精神,和李开文一起跟上了部队。
长征路上,处处都有危险,身为担架兵的李开文,可以说是在鬼门关上走了一趟。
那时,敌人对我军进行了封锁,战斗一触即发,身为担架兵的李开文负责运送伤员。有一次,他抬着一名伤员一口气跑了30多公里,就在他想要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一股巨大的热浪将他掀飞。
他吐出一口鲜血,马上跑到伤员身边,将他背起继续撤离。敌人还在身后穷追不舍,已经受伤的李开文速度越来越慢,眼看就要追上的时候,他跑进了一旁的树林,敌人失去目标后便离开了,李开文也因此躲过了一劫。
他在树林里躲了一段时间,发现外面的声音逐渐变小,于是便想着出去寻找大部队。然而就在他走出后不久,眼看就要跟上大部队的时候,敌人开着飞机追了上来。
一颗炮弹落在了李开文的身边,伴随着一声巨响,硝烟四起,泥土飞溅,等到烟雾散尽的时候,再也看不到李开文的身影,这时飞机也飞走了。
战士们全部都冲了过去,发现李开文已经被落下的泥土掩埋,大家一起动手,将李开文扒了出来。此时的李开文脸色苍白,不省人事,大家都以为他已经牺牲了。
这时,人群中出现一声哭喊,只见一名担架班的战士挤进人群,径直走到李开文的身边,一把抱起他,痛哭不止。周围的战士看到后,也都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动,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这个担架班的战士,正是之前想要离开的老乡。他一边痛哭,一边对着李开文大喊:“李班长,你可不能就这么走了啊,我们不是说好了,要一起杀出一条血路吗?”
说完后,他下意识地将手指放在李开文的鼻前,发现还有一股微弱的呼吸,他高兴极了,大喊道:“快来人啊,李班长还活着。”
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救治下,李开文终于睁开了眼睛。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后的那段时间,李开文被带到了四川省通江县的医院进行医治。
医院里,李开文整天闷闷不乐,因为医生告诉他,由于这次受伤严重,可能没有办法再参加战斗了。对于一名战士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痛苦的呢?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李开文的身体也在逐渐恢复,他每天望着窗外,回忆之前经历的点点滴滴。他不断告诉自己,一定还有机会留在部队的。
出院以后,李开文立刻前往寻找部队,幸运的是,这次寻找很顺利,没有经过多少波折便找到了原来的部队。
那天,李开文找到团长,郑重地说:“团长,给我一支枪,我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团长也很为难,他告诉李开文:“你现在的身体状况可能没有办法再战斗了,不能成为一名战士,甚至连担架班也去不了。”
李开文听到后先是一愣,不过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他问团长:“还有别的办法吗?”团长摇了摇头,看见李开文有些失望,鼓励他说:“你可以给大家生火做饭啊。”
李开文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低下了头,看到这里,团长大声地问道:“怎么,不想去吗?”李开文连忙摇头,说:“我去,只要能留在部队,让我做什么都可以。”团长听到李开文的话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就这样,李开文当上了红军的炊事员,也正是因为这次的改变,让他和毛主席结下了不解之缘。
成为红军炊事员以后,李开文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他认真将每一件事情都做好,绝不马虎了事。过草地的时候物资匮乏,环境也比较恶劣,有时候还会出现暴雨的情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火做饭的枯草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小心被淋湿,会大大影响做饭的速度,国民党的追兵可不会给红军太多的时候。
很多时候,饭做到一半,国民党追兵趁机杀来,红军战士就不得不立刻撤离。在长征路上,李开文所在的炊事班,每次都是第一个生起火来,而且从来都没有出现过柴火短缺的情况。
细心的红军战士发现,每当行军的时候,李开文的肚子就会变得浮肿,走路会比较困难,但是宿营一晚之后,他又完好如初,这让大家都很不解,开始寻找原因。
不久后,这件事情的原因终于被大家找到。原来,身为炊事员的李开文,为了不让引火用的枯草被打湿,就把它们全部都放在身上,有些已经被打湿的枯草,经过李开文的体温烘干,也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这些枯草在每个夜晚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迅速解决了战士们的吃饭问题,还可以随时生火取暖,让众多战士免受寒冷的侵袭。
有人发出感叹:“李班长的肚子不是浮肿,而是塞进了大家的救命草,因为有了这些草,我们才能很快吃上饭。”
那个时候,除了枯草的问题需要解决以外,还有食物的问题需要解决。每次到达新的宿营地,不管食物是否充足,李开文都会去附近寻找能吃的野菜,比如苦马菜。这些野菜会被李开文保存起来,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这可是大家的救命菜。
长征的那段岁月虽然艰苦,但大家都没有放弃,他们各自分工,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去,这就是长征的精神之一。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那个时候,李开文收到了组织的命令,将他调到中央军担任炊事员的职务。来到延安以后,他又直接被分配到党中央机关工作,成为了中央特灶班的班长。
这一系列的变化,并没有使得李开文骄傲自满,他依然坚守本心,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曾经有人问他:“你现在做了毛主席的炊事员,一定会感到骄傲吧?”李开文听到后连忙摆手说:“我哪里敢骄傲,毛主席从来都不搞特殊,他身上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再说我也不只是给毛主席做饭,还有周总理,陈云部长等领导。”
在中央特灶班的那段日子里,李开文从毛主席身上学到了很多,随着进一步的接触,李开文逐渐明白了毛主席的作息规律。很多时候工作到深夜,饭菜已经冷了,也没见毛主席来取,这时,细心的李开文就会将那些饭菜热一遍,然后亲自送过去。
一个冬天的夜晚,天气寒冷,毛主席的一个举动,让李开文记了一辈子。当时,毛主席像往常一样工作到深夜还没有吃饭,李开文见状,把饭菜热好之后就给毛主席送过去。
他来到毛主席居住的窑洞门口,推开门,一股冷风吹了进去,穿着单薄的李开文不由得直打哆嗦。这时,毛主席刚好停下手中的工作,看到了眼前的这一幕。
他对李开文说:“老班长,天气寒冷,要多穿点衣服。”说着,就取出一件羊皮背心递给了李开文。李开文见状,赶紧将饭菜放下,连忙摆手说道:“不冷不冷,我已经习惯了。”
毛主席看到后,依然将手中的羊皮背心递给李开文,执意要他穿上。李开文推脱不了,只好按照毛主席说的那样做。当他穿上的那一刻,不仅身体感到温暖,心里更是温暖。
见李开文穿上了自己送的羊皮背心,毛主席笑了,他说:“这才对嘛,你个子小,不抗冻,冻坏了我就吃不上你做的那道菜了。”
李开文一听,忙问:“主席说的是哪道菜?”毛主席回答道:“当然是红烧肉啊。”这个回答让李开文有些不好意思,其实原本李开文并不会做红烧肉,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听说毛主席是湖南人,最爱吃红烧肉,于是他便跑到隔壁炊事班请教大厨,这才学会了制作红烧肉。
第一次制作红烧肉的李开文显得有些紧张,难免会出现一些状况,当红烧肉做好之后,李开文又觉得拿不出手,但值得高兴的是,毛主席吃完以后,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也在无形之中给了李开文无限的鼓励。
回去的路上,李开文穿着毛主席送的羊皮背心异常高兴,当他来到灶间时,看见一名年轻的小战士穿着也很单薄。于是,李开文便将毛主席送给他的羊皮背心送给了那名小战士。
1942年,蒋介石对延安实行了封锁计划,不让物资流进延安,想要困死那些战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主席倡导大家积极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来,开垦荒地,自给自足,而大家也都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中来。
那个时候,中央特灶班只有七名成员,这些人大多年轻力壮,只有李开文年纪比较大。于是大家一起商量,不让李开文下地,让他专门负责烧水做饭。
留在家里的李开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他除了日常的生火做饭以外,还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每天要做七双草鞋,当这些做好的草鞋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李开文就会把它们送给那些劳动的战士,为此,很多人都穿上了李开文做的草鞋。
后来,胡宗南纠集大量兵力,想要偷袭延安,毛主席得到情报后,立即下令撤退,那一年,李开文50岁,他跟着毛主席转战来到陕北。
三月的陕北,天气还是很寒冷,黄土高原上到处找不到食物,这可急坏了李开文,他每次见到毛主席吃饭都没有菜,心里十分不好受。
一天夜里,李开文下定决心,他要去做一件危险的事。只见他带着两名小战士,趁着夜色的掩护来到了敌占区。原来,由于当时撤退比较急,很多食物都来不及收拾,于是李开文便将它们藏在了一个山洞中,想日后再回去取。
当时是半夜,很多敌人已经睡着,哨兵们的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所以,食物很顺利就被取了出来,李开文等人不敢久留,带着这些取出的食物飞奔回到了部队。
一路上,李开文心情大好,他只要一想到毛主席的饮食能得到改善,就抑制不住地开心。
第二天,毛主席发现餐桌上突然多了很多食物,一看就知道不对劲,于是赶紧叫人将李开文找来。毛主席严肃地问李开文:“这些食物都是哪来的?”李开文一五一十地回答道:“敌占区拿来的,原来走的时候存了一些食物,昨天晚上去取的。”
毛主席一听,瞬间放下了筷子,沉下脸说道:“你知道敌占区有多危险吗?万一被敌人发现,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李开文低着头不说话,过了一会,毛主席的气也消了,他看了看李开文,对着大家说:“来,大家吃饭,不要辜负了老班长的一片心意,这些都是他豁出命带回来的。”
看着毛主席重新拿起了筷子,李开文很高兴,他知道,毛主席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安危。
后来,李开文在组织的安排下,进入到干部学校学习,这段学习的时间,也就没有陪在毛主席的身边。不过,他依然没有忘记毛主席的教诲,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眼界。
1949年7月,从干部学校毕业回来的李开文来到了中央群工部等待分配工作,时任群工部部长的李维汉是李开文的老熟人,他对李开文说:“老李,如今苦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你也该享受享受甘甜了,组织决定派你到天津糖厂当副厂长。”
李开文一听,忙问道:“那个糖厂有多少人?”李维汉回答道:“大概1000多人吧。”听到李维汉的回答后,李开文直摇头,大声说道:“不行不行,我没有办法管理这么多人,还是留给其他有能力的人吧,我想回到大别山。”
李维汉十分不理解,多次劝他不要放弃,但李开文心意已决,执意要回到大别山。回去之前,他考虑到路途遥远,以后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再见到毛主席,于是他决定去见一见毛主席,和他告个别。
当毛主席听说李开文放弃优越的工作,一心想要回到大别山的时候,他笑着说:“你这是想家了吗?”李开文回答道:“主席,我知道自己不是当厂长的料,想将这个职位留给有能力的年轻人,而且离开家乡这么久了,如今年纪越来越大,也该回去看看了。”
毛主席听完后,心里很是欣慰,嘱咐李开文一定要多给他写信。就这样,李开文告别了毛主席,回到了大别山。
回到大别山以后,安徽的有关部门想让李开文去金寨县当副县长,李开文听到后连忙拒绝,他说:“一个县最少都有几十万人,我可没有这么大的本事担起这个担子。”当地的领导本来还想劝劝李开文,但见他如此坚决,也就只好放弃了。
后来,李开文来到了响山寺粮站,成为了粮站的站长。说是站长,但李开文做的工作却不少,每次一有脏活累活,他都是冲在最前面,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
在那个粮站,每一名工人都很尊敬和爱戴李开文,不仅仅是因为他比较年长,更多的原因是被李开文身上的精神所折服。
1956年年底,李开文因为当选全国粮食系统的劳动模范,来到了北京参加大会。大会上,毛主席对李开文说:“我们的老班长又回来了,真了不起,这次回去,竟然获得了一个劳动模范。”
大会结束以后,毛主席邀请李开文去家里吃饭,他看见李开文还是穿得很单薄,于是便将自己的毛皮大衣和毛皮鞋送给了李开文,这次李开文没有拒绝,他接过毛主席的礼物,感动地落下眼泪。
1992年2月29日,李开文因病去世,安葬在响山寺的后山。他这一生都过得朴素踏实,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他散发的精神,将会指引更多的年轻人奋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