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仗,是汉人把满清赶回关外的最好机会,可内讧毁了一切

2022-06-10   这才是战争

原标题:这一仗,是汉人把满清赶回关外的最好机会,可内讧毁了一切

南明永历六年,即公元1652年,也是清顺治九年,以大西军为主体的南明军队一改颓势,发起声势浩大的反攻。在这次反攻中,由李定国指挥的桂林和衡州两战,是整个反攻行动的最高潮,不仅给清军造成自崛起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还差点扭转乾坤,虽然最终因内斗而功败垂成,却也留下了“两蹶名王,天下震动”的千古佳话。

在此之前,残明诸政权沉迷于内斗,全然不顾清军铁蹄南下的事实,连连败退。清军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攻克广州,屠城十余万。定南王孔有德占领桂林,兵锋直指永历小朝廷。永历皇帝朱由榔一无烈皇之“烈”,二无隆武之“武”,其人毫无迎战的勇气,匆忙从广西梧州逃往南宁。随驾的诸多官员也纷纷作鸟兽散,士人们毫无廉耻者望风而降,稍有廉耻者则避居山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明朝天数已尽,乾坤难覆,清朝定鼎已成定局。

神州陆沉之际,还在坚持作战的只剩下往日的“草寇流贼”。已在云南经营两年的大西军伸出了援手,孙可望主动联络永历朝廷,愿归附明室一同抗清。借此机会。孙可望完成了对永历政权残存武装的收编工作,造成了“天子自扈从外,无一民一卒为朝廷有也”的局面,南明政权及其军队实际上变成了以大西军为主的抗清实体,随后他自封为秦王。1652年3月,大西军兵发两面,以刘文秀兵出四川,孙可望和李定国反攻湖广。

得益于对于云南的经营,大西军兵精粮足,初试锋芒便势不可挡,很快就打下了贵州和大半个四川。刘文秀连破吴三桂部,于叙州之战俘获吴军大将白含贞,将其主力压缩至保宁一城。"刘文秀之入蜀也,善抚恤军士。蜀人闻大军至,多响应。于是,重庆、叙州诸府县次第皆复。吴三桂迎战辄败,敛军以奔,趋保保宁。"而李定国更是大放异彩,三月下沅州,五月在靖州击溃清军张国柱部,歼灭五千余人,导致续顺公沈永忠不战而逃,先放弃宝庆,后放弃长沙,一直逃到岳州。清朝在湖南设置的许多道、府、州、县官也随军仓皇北窜。大西军旌旗所指,清军一触即溃,毫不费力便收复了湖南大部分州县。

坐镇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成为了李定国的下一个目标,为了消灭孔有德,李定国先派部将由便道直取严关(桂林东北),截断孔有德撤军退路,然后亲率主力攻下全州,拔去桂林之屏障。攻下全州后,李定国未及进城,便挥师急趋桂林。六月二十九日,孔有德亲率桂林城中精锐于严关迎击大西军。战前为了激励士气,孔有德对部下大肆吹嘘自己的过往,"具言其生平及粤西用兵曲折","王顾盼叱咤自豪,言出皆诺"。其骄横无耻之状,溢于言表。然而开战后,李定国用五十头大象当先突阵,冲乱孔军阵脚,"兵未交而象阵前列,劲卒山拥,尘沙蔽日,马闻象鸣皆颠厥,有德众遂奔,掩杀大败",孔军精锐一战尽丧,"浮尸蔽江下"。孔有德肝胆俱裂,狼狈奔回桂林,唯有闭城死守。

李定国围城期间,孔有德本有投降的企图,因受部将挟制而错过了时机。桂林城北有水硐,直通城中山上。从水硐上山可俯瞰全城,七月初四日,李定国派遣精兵,乘夜出发,三更到达山顶竖起红旗。明军内外夹攻,于中午攻破武胜门,杀入桂林城内,孔有德在绝望中狂性大发,手刃爱妾,将自己多年来收集来的珍宝聚在一室,而后自焚,"至初四日辰时,贼从山上攀附络绎入城,定南王见城已不能守,回王府手刃宫眷数十人,亲将住室发火,自刎被焚,骸骨化为灰烬。"死前嘱咐其子孔庭训不要像他一样一辈子做贼。"苟得免,度为沙弥。勿效乃父作贼一生,下场有今日耳。"

明军的接连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清廷,顺治皇帝任命和硕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统率满汉精兵共十万南下。尼堪是当时唯一一个经历了从后金崇德年间到顺治时期历次大战且能出战的高级宗室亲王。(阿济格下狱处死,济尔哈朗年迈,博洛和勒克德浑都是重病在身)跟随他出征的屯齐、穆尔祜、镇国公汉岱、固山贝子扎喀纳也都是久经沙场的宿将,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可以说这是清廷所能拿出来的最强阵容。顺治对此次出征寄以厚望,亲自在南苑为举行尼堪出征大典,赐予他宝马骏马、蟒袍御服,其他随行的高级将领也一一赏赐。只是顺治帝和这些出征的将领都没想到,这一次的远征,竟成了尼堪的最后一战。

七月二十日,尼堪率军离开北京,原计划是经湖南进入贵州,与吴三桂、李国翰所统领的四川清军合攻贵阳,这样的部署是希望一劳永逸解决南明所有的抵抗力量。然而孔有德败亡的消息传来,清廷于八月初五日急令尼堪改变进军方向,先占湖南宝庆,然后进军广西。 得到命令的尼堪日夜兼程,十一月十九日,到达湘潭,二十一日,进逼衡州。两日之内昼夜直趋二百三十里,大战一触即发。

清军来势汹汹,李定国却觉得情况不妙,由于其他战场的牵制,他手头兵力不足。李定国见清军远道而来,趁其尚未结好阵形,便下令主动求战。以八旗精锐压阵的清军远非孔有德部可比,明军与清军第一天的交战并不顺利,双方一番大战过后,明军被击退,连大名鼎鼎的象阵也颇受损失。

清廷方面接到第一天报捷为“及明,王率贝勒贝子、公、固山额真等、向前正列阵间。贼兵即至。我兵各依所对之处衡入。贼兵大败。追杀二十余里。斩获甚多。得象四、马八百二十有奇。击败贼兵、约四万余。尔衙门转发钞传”,足见明军损失巨大。此时尼堪根据以往作战的经验,做出明军已经势穷的判断,他决定在第二天的交战中集结精锐直突明军战阵,擒斩李定国。但李定国不愧是那个时代的第一流将星,他的勇气和毅力都远远超越了同辈。在第一天战局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放弃。李定国知道清军在接下来的交战中一定志得意满,于是因势利导,设置了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此番策略果然收获了最大的战果。

第二天开战不久,明军便佯装败退。尼堪不疑有诈,他留屯齐指挥主力殿后,自己则亲率少数精锐一马当先,追击"残敌"。只见他与主力相隔越来越远,明军突然伏兵四起,将尼堪所部截为数段。尼堪本人十分悍勇,大喊"我军击贼无退者。我为宗室,退,何面目归乎?",带领部下在明军包围圈中左冲右突,试图突破重围。却被明军逐渐压缩,逼入到一滩泥沼之中。

尼堪座下战马无法行动,随身携带的箭也射光了,他困兽犹斗,依然拔刀抵抗明军。满清的亲王服饰在战场上格外显眼,尼堪身边的左右亲随也净是些高级武将,服饰鲜明。明军知道围住了一群“大鱼”,诸军无不奋勇向前,尼堪身边的亲卫一一战死,他本人也被明军围杀。他死后,首级被割去献功。其铠甲、绣旗也被明军全部剥去。当明军士兵将尼堪首级割去报功时,这些明军将士可能没有想到——他们达成了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阵斩清军指挥官的最高纪录。

等屯齐所率的清军主力赶到战场,一切为时已晚。他见明军将士欢声震天,知道尼堪估计多有不测。为了能减轻失陷藩王的罪责,清军与明军展开了一场争夺尼堪尸体的拉锯战。清军派勇士三次冲入明军的战阵,却只得到一具没有头颅的尸体。“敬谨亲王闻胜,轻骑疾进,遇伏战没,科尔昆三入围,求得王遗骸。”

此战,尼堪所率的亲军被全部歼灭,明军阵斩清军三品以上高级武将十五人。后人研究统计,从清军入关到桂林之战前的八年,阵亡含汉八旗在内的三品以上将领一共才18名,无怪乎得到消息的顺治皇帝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不少从弘光初期避世不出的明朝遗民听闻清军战败、尼堪授首,重新燃起了复国的希望,开始密谋反清。虽然明军随后的发展不顺,但是与清廷沿西南诸省对峙之势已成,一时间,清朝官吏视广西为畏途,顺治十年有三人赴吏部候选,探筹(即抽签决定补用何地何官缺) 得广西之缺,竟"悸惧却不能受"。顺治不得已重新启用已处于半退休状态的洪承畴来“经略”西南五省。这位对清廷忠心耿耿的“贰臣”,经略西南时,多次以年迈为名请求解任,被清廷讥为“畏难”。

可惜历史未能改写,大胜之后的明军又陷入了内斗的死循环。连战连捷的李定国声望一时无二,孙可望本怀枭雄之志,担心李定国可能会借此大功在地位上超越自己。他这种微妙的心态影响了战局的发展,孙可望强令李定国率部与自己会师,造成两人心生嫌隙。随后孙可望又贪功冒进,在岔路口一战败给了屯奇。战后孙可望将北伐失败的原因全部归咎于李定国,导致二人关系不可挽回,引发大西军之间的内战。内战以孙可望的惨败告终,然而他不甘于失败选择向清廷乞降。此举不仅使他从当世枭雄彻底沦落为历史上的一介小丑,也使大西军艰苦奋战得来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孙可望最后死于乱箭之下

孙可望的出逃乞降,向清廷明确传达了明军内部矛盾丛生,人心混乱的信号。几近丧失信心的洪承畴大喜过望,重新抖擞精神上书请求伐明。躲在汉中观望形势的吴三桂也力陈马上出兵。南明最有可能的一次中兴,就此断绝。兄弟阋墙之下,定国之志垂成,后人哀叹“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

本文作者:楚惜刀,“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