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尽秋分日
春生冬至时
今天
我们迎来冬至节气
民间习俗从这一天开始“数九”
标志寒冬到来
今日以后,
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会逐渐升高,
北半球的白天也将慢慢变长。
你知道冬至这天有哪些习俗吗?
冬至这天吃饺子,
是为了纪念谁?
......
快和小编一起来看!
冬至三候
在古人看来
冬至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
此时的物候也符合着
古人对阴极阳生的理解
一候:蚯蚓结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之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都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由于阳气初生,山中的泉水也已暗暗开始流动。
冬至吃饺子,
是为了纪念谁?
我们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你知道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谁吗?
故事还得从医师张仲景说起,他是南阳稂东人,著作有《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
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原来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习俗
祭天祭祖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欢搞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北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南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汤圆也称汤团,“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冬至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冬至前后是人们开始进补的最好时间。
起居
应早睡晚起。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
食补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冬季应恰当选择既美味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
温补类食物,如龙眼肉、荔枝、饴糖、扁豆、山楂、胡桃等,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易上火。
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银耳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滋补类食物,如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等,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
今日冬至
愿你不惧严寒、积蓄能量
我们一起
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
来源:人民日报、群众新闻
责编 | 范 琼
编辑 | 魏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