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江胜:
浙江温岭泵与电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秘书长
记者:当前,温岭的泵与电机产业优势与其他地方相比,优势是否依然突出?
江胜:虽然在发展过程有一定要素制约,但我们温岭泵与电机产业优势依然明显,包括原材料基地优势,丰富的上下游协作产业配套。最难得的是产业40年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庞大的产业技术人才资源,在温岭泵与电机产业技术工人人数已经超过5万多。同时,经过多年努力,温岭泵与电机产业已经形成面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完善营销网络。在广交会上,有一条温岭泵与电机的参展企业组成的产品一条街,这种现象是独特的。
制造业发展并非一日之功,温岭泵与电机产业数十年产业积淀就是难得的优势。
记者:您觉得,当前温岭泵与电机产业发展正处于怎样的阶段?
江胜:当前,温岭泵对电机产业正处于一个良好的机遇期。去年,台州将泵与电机产业列为七大千亿产业集群,而泵与电机产业90%左右的企业集中在温岭,温岭是台州打造泵与电机产业集群的主战场。温岭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三年内,把泵与电机产业打造成为温岭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世界级的泵与电机研发生产基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将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力量。
记者:当前温岭泵与电机产业转型升级,您认为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眼下应该做好哪方面?
江胜:我认为,当前温岭泵与电机转型可以朝以下几个方向:一、攻克永磁电机技术难题,研发小型泵永磁电机一体化产品。按照当前绿色环保节能的发展趋势,4-5年以后,永磁电机替代异步电机将成为主流。目前,温岭很多规上企业都在做相应的研发储备。二、加快农用泵、家用泵向工业泵、高端医疗配套泵等高附加值产品转型。三、做好现有产品提升,通过工业设计提升产品外形、性能等方面;四、加快产品与互联网的结合,包括生产管理、销售模式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
记者:当前,国际泵与电机产品正电子化转型,但本地在电子产业领域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不显,这一要素短板是否会制约温岭泵与电机产业的发展?
江胜:确如你所说,电子产业的人才和技术确实是温岭泵与电机产业的短板,但并不是关键问题。近年来,我们当地政府通过大力招商,引进相关科研机构、技术人才;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现代通讯科技的便利,传统产业与先进人才和技术的对接更加便利,包括我们创新服务平台也在努力帮助企业和高校等科研单位牵线搭桥,引进专家技术团队。此外,政府在杭州等城市设置科创飞地,企业在外面设立科研中心,通过主动“走出去”的方式来破解这方面的难题。
记者手记
“心思巧妙”的行业智慧
本报见习记者龙 楠
温岭人很聪明,他们总是能用巧妙的心思来达到目的。”在本次采访中,记者关于温岭泵业最深的印象,就在于此。
“心思巧妙”称得上是温岭泵与电机的行业智慧。在上世纪90年代,旋涡泵中有一个关键零部件——叶轮的生产效率极低,当时大多国有企业都是通过铣床和分度盘人工一个一个地制造,光人工和机床的开销就很高。
慢工虽能出细活,但却不适用于快速发展的机械时代。为了提高加工效率,温岭泵企创造性地想出了将小台的仪表车床进行自动化改装,既能节省人工费,做出来的产品稳定性也更好。在当时,仪表车床一台也不到1000元。用极低成本便完成了要求较高的零部件制造,这让温岭泵与电机的价格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最开始的时候,北方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工作。”毛剑云笑着说。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是老一辈创业者的钻研精神。
走过四十年,温岭人依然将那份巧妙的“匠人精神”传承下来——创新升级,打造有世界竞争力的泵与电机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