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气血水关系与“久病必瘀”

2019-11-07   大国医说

气、血、津液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宰下,它们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

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输布(运行)等方面关系密切,故曰:“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难经本义》)。“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医学真传·气血》):这种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这是气和津液在属性上的区别,但两者均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在其生成和输布过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病理上病气即病水,病水即病气。所以在治疗上,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

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均是液态物质,均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者均属于阴,在生理上相互补充,病理上相互影响。

久病必瘀

无论那一门派的中医,到了最后,治到水湿的时候,无一例外要治脾,真正的原因就是因为上面所看到的血与水的关系!

反过来说,如果你要理顺身体里面血与水的关系,不在少阴和太阴上下功夫,注定不可能治好这类疾病,尤其严重的“水”问题,到了腹水严重时,传统的都在厥阴肝上下功夫,那是肝的“泄”功能的体现,但显然已远远不够了,如果不能启动脾的运化功能,所有的渗出液都不能带回来循环的话,只会越积越多,

到了这一阶段,大量的白术和厚朴,大量的熟地就成了能否再次启动脾运化功能的关键,运用得当,时机得宜,病人还有一线生机,否则,也就是尽人事而已!

至于“久病生瘀”,那也是因为静脉回流不畅,导致动脉中以脂质为主的微小物质沉降在动脉壁上,形成我们今天所说的动脉硬化或梗塞,当然静脉回流不畅也导致各个器官中的水分不能及时循环(水在肌肉中占76%;在心脏、肺中占80%;在肾中占83%;肝脏中占68%;脑中占75%,即使看来很结实的骨头也有20%以上的水),

形成所谓的“死水”,你也可以理解为“瘀”;人体内部的实体块块,不管你叫它癌症还是肿瘤,都可以是各种“瘀”导致的结果,所以,有人用单味的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田七,血竭,甲片,水蛭等也有治愈癌症的病例!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