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杜月笙旧居:移建后按原来图纸1:1重建,大门内八个字很显眼

2019-10-03   荷小衣的分享

2000年的时候,杜月笙原来居住的公馆在延中绿地市政建设中(即静安区、卢湾区、黄浦区三区交界处)被拆除。老房子由爱国华人黄修志收藏,并请来专业人员,把这座房子一砖一瓦、一石一木、落地的合页门、整根的红木雕花大梁、石碑石柱,都小心翼翼地拆卸后,把材料都编了号存放在江苏同里一个仓库内。

​十年后,由原班人马在嘉定区西云楼花5年时间按原样完成移建,保留了基本原貌和原材。三层的洋房因为是砖混结构无法移建,而采用按原来的图纸1:1重建。

在西云楼杜公馆里,收藏着百余张与杜月笙相关的珍贵的历史老照片、老物件和资料文物。其中老照片大多由杜公馆名誉馆长杜美如女士亲自尽心搜集提供,近年几次来沪赠与杜公馆收藏并对每张照片的内容进行仔细回忆讲解。每一张张难得的老照片都承载着一段段历史的故事。

杜美如是杜月笙与他的四姨太姚玉兰所生之女,当年杜月笙正式提婚要娶大女儿姚玉兰为妾时,姚玉兰的母亲筱兰英就出面正式找准女婿杜月笙谈了一次,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必须,要明媒正娶,成亲宴会要公开。二是必须与杜府三位夫人分开住。

杜月笙娶妻心切,对此条件都答应,聚姚玉兰不仅登报明娶,还专门在复兴路辣婓坊16号(今复兴中路553弄复兴坊)买了房,可见杜月笙对姚玉兰待遇非同一般。姚玉兰婚后生育了二子二女(杜维善、杜维嵩、杜美如和杜美霞)。

姚玉兰不仅唱作俱佳,而且聪慧过人,她被孔祥熙的夫人宋蔼龄认为干女儿,又与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结为闺蜜,在台湾期间受到的宋美龄和宋蔼龄的照顾,晚年还经常在重要的场合演出,1980年代逝于台湾,并是唯一葬于杜月笙墓旁的夫人。

杜月笙家眷在杜公馆这里生活了近30年,中国近代很多历史故事都跟这幢房子和它的主人有所关联,它见证了昔日十里洋场的风云传奇和沧桑岁月。

杜公馆始建于1920年,原坐落于上海市黄浦区宁海西路236号(旧称华格臬路,原宁海西路一带的房子全部拆迁,现场已是一片建设中的绿地工地,这就是很多朋友说找不到原来的地方的原因)。

该公馆由三栋建筑,一栋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两层楼房,一栋ArtDeco风格的三层砖混楼房和另一栋中式的建筑组成。其中石库门建筑作为杜月笙接待宾客和各种商务办公之用。三层洋房是家眷居住的地方,分别住着杜月笙的各房太太。

主建筑前一组高达六米的精美石库门头,两根西式石雕门柱,上部镶嵌着“麒麟和凤凰”的图案,石头门匾上镶刻着“竹苞松茂”四个字,将象征“龙凤呈祥”、“子孙满堂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式的建筑元素完满揉和。

大门内外地上象征“幸福如意”、“快乐长寿”的的八个字很是显眼,“如意”、“快鹿”的石雕依然还在。

大厅西厢房是账房间,顶上的大梁,是造这房子时,黄金荣送的楠木大梁,这一根楠木据说当时价值不菲。

在二楼的大客厅,是杜月笙当年接待重要客人的城所,如章士钊,章太炎、黄金荣、戴笠等都是这里的常客,据说来抗战后戴笠坠机死亡还使杜月笙一度伤神伤心不已。

1951年夏,杜月笙的哮喘病愈发严重,杜美如和娘娘(姚玉兰),妈咪(孟小冬)整日守护在父亲床边,杜美如亲自帮父亲从保险柜里取出放借条的小铁盒,看着父亲亲自销毁了所有借给人家的借条和清单,并对周边的的人说,我没希望了,中国有希望!这年的8月16日父亲永远闭上了眼睛,在临终前,还叮嘱:有机会一定要将尸骨带回来,埋在上海浦东老家。

1951年8月16日,62岁的上海滩一代枭雄杜月笙在香港过世。在次年杜月笙过世一周年时,宋美龄正式邀请杜夫人姚玉兰携杜家全体子女扶杜月笙灵柩去台湾,于1952年10月下葬在台北县夕止镇大尖山下,位于秀峰国小后方,墓地坐北面向上海。

在落葬后的一周恰逢杜夫人姚玉兰的六十大寿,由宋美龄安排,宴请杜家全体子女在在台北丽都花园为姚玉兰祝寿,宴会后姚玉兰和全体子女在宴会厅的祝寿高烛背景下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这也是杜家子女们唯一的一张全体合影,以后全体子女和就各奔东西,分居大陆、台湾、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各地。

如果想要去参观杜月笙旧居的话,一定要提前网上预约,因为他们每次的参观人数都会控制在50个人以内,一般在周末或节假日开放,参观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