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
因为我们总算有了一部拿得出手的国产科幻,《流浪地球》。
终于能在大屏幕上看着末日之下被毁坏的自家地标。
大家都激动坏了。
尽管有些许瑕疵,但观众还是抱着宽容和鼓励,纷纷给出高分。
因此,大家对刘慈欣的另一部小说被搬上银幕,充满了信心。
这就是《三体》。
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扛鼎之作,《三体》获得了有着“科幻界诺贝尔”之称的雨果奖。
也是亚洲科幻第一次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
宏大的架构,深邃的内涵,硬核的情节描写。
让它拥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体。
也让无数读者惦记上一件事:
啥时候才能在电影院看到《三体》?
暂时没人可以解答。
从原作体量来说,《流浪地球》是短篇,一共才两万三千来字。
是一个很适合改编成电影的长度。
而《三体》上下三部共80多万字,情节更加错综复杂,改编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了,有很多长篇小说改编的成功案例在前,长度只是小问题。
更大的问题是技术上的。
说句实话,《流浪地球》的特效技术,已然不错,但也确实跟好莱坞还有些距离。
在表现细节和大远景的时候尚且过得去。
一到中景全景的地方就很容易露怯。
这就给拍《三体》带来了很大限制。
熟悉《三体》的朋友知道,它的剧情极其复杂。
不光是场景的宏大,更重要的是包含的概念非常丰富。
光是一个水滴对阵几千艘星际战舰联盟的场面,难度就很大了。
更别提后面跟四维魔戒文明接触等奇幻场景。
2000响警告
至于二向箔这种降维度打击的概念,先别说做出来的技术。
就光是如何用影像表现太阳系被二维化的美术设计上,鱼叔才疏学浅,反正是琢磨半天也没想出来。
所以,想把《三体》拍的令人满意。
连好莱坞,也很难接下这个活。
“卡神”卡梅隆就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在他看来,20年内很难拍出理想的《三体》电影。
在众多信息媒介中,文字能带来的想象力是丰富和无限的。
画面影像很难表现出文字带来的效果。
好在,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艺术形式:声音。
于是,《三体》广播剧,来了。
最近几年广播剧的江湖地位也是越来越高了。
《盗墓笔记》、《魔道祖师》等在文学市场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大IP,现在都纷纷打起了广播剧的主意。
刚开始鱼叔也有过疑惑。
这些经典IP,很多都已经有了影视剧作品。
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再去听广播剧呢。
跟喜欢听广播剧的朋友打听了一番后,鱼叔get到了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
首先广播剧不是有声书,并非直接把小说的内容“念出来”就好。
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内容创作。
就像同样的故事,优秀的电影会赋予它更多一层韵味。
优秀的广播剧也会给作品本身加分,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而且也不同于传统的相声评书等形式。
它是用声音打造的“剧集”。
良好的台词演绎,配合BGM、音效带来的氛围烘托。
有时候可能比单纯看小说更精彩。
其次,广播剧在传播方式上有着自己的优势。
现在大家都忙得很,恨不得自己能变成八核CPU,同时做N件事。
所以在时间有限的时候,只需要听觉就可以享受完整的作品内容,广播剧就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
当然,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广播剧好不好听,还得看作品质量。
《三体》广播剧,就让我充满了期待。
广播剧的质量关键有两个。
其一,就是声音的创作。
跟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一样,声音的创作也有很多讲究。
配音是否贴合人物,音效是否符合情节。
配乐的选择,转场的方式…都关系着成品效果。
而《三体》广播剧的制作团队,正是729声工场。
729声工场,说是目前国内声音创作领域的领跑者也不为过。
《全职高手》、《狐妖小红娘》等在国漫领域崭露头角的作品,背后都是729的影子。
创始人阿杰,粉丝口里的杰大,无数人心里的男神音代表。
他是《魔道祖师》里的魏无羡,是《古剑奇谭》里的百里屠苏。
这一次,他将成为《三体》广播剧第一部分里的主角汪淼。
负责前面2季的情节铺陈。
而大刘笔下铁打的丁仪,会由《妖猫传》空海的配音,杨天翔来扮演。
还有给申玉菲配音的是苏柏丽。
她是在《花样年华》、《喜剧之王》这种量级的作品里,为张曼玉和张柏芝配音的人。
全是大佬有木有。
除此之外,因为《三体》里面的角色数量非常庞大。
据说,光是前面两季就会有200多位配音演员参与录制。
同时在录制过程中,对音响、音效的搭配使用,对配乐的选择等,都有着精心的设计和考量。
放眼国内的广播剧市场上,可以算得上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科幻首个声音大剧。
同时也标志着广播剧进入大片时代。
其二,当然是剧情的创作。
再好的原作也抵不过二次创作的胡说、乱编。
这次的《三体》广播剧共分为6季80期,每期30分钟。
每本原著都有2季的篇幅来表现。
这样长的篇幅,能保证对很多细节有足够的展示空间。
广播剧一开场,是作为科学家的汪淼被请到作战中心,协同调查“科学边界”学会。
据说,很多世界顶级物理学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自杀。
而他们的死,跟国际性学术组织“科学边界”有着莫大关联。
但这不是一个邪教,也没有使用任何违法药物。
也就是说,即使“科学边界”对这些自杀的学者产生过影响,那也是通过合法的学术交流途径。
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军方高层请汪淼来作战中心,其目的就是破解这背后的谜团。
而方法是,让其作为卧底,加入“科学边界”学会,从而调查这个由顶尖学者构成的组织。
由此,汪淼开始逐步逼近这个世界的真相…
剧情说到这里,还不过第一集的部分内容。
可见有多精彩。
而且,广播剧在小说原作的基础上,为每期节目都设置了相应的情节点。
矛盾、冲突。
悬念、高潮。
一波三折的故事被收纳进30分钟里,这一点上鱼叔觉得有点借鉴了美剧的意思。
大刘对《三体》广播剧给出了“细节让人身临其境”的评价。
他说,“声音是科幻最好的载体之一——它提供细节和空间。”
对于科幻作品来说,这是介于纯想象和纯具象之间微妙的中间地带。
在没有没有画面,但声音充分表现的前提下,人的想象力可以被极大的激发。
在聆听过程中,听众的想象力伴随着广播剧剧情,参与了信息接收的最后环节。
成为了创作的一部分。
这就是一千个人可以听到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实中国的科幻文学一直都有。
国内最高科幻奖项银河奖,到今年已经是第30届。
每年都有大量的科幻作品被创作出来。
但问题是,就目前中国市场的行情来说。
科幻作品很大一个问题就是不像其他种类的作品,那么容易变现。
仙侠剧、历史剧和都市剧是市场的主流,科幻想要改编成影视作品难度较大。
而没有实打实的经济收益做支撑,就很难有持续的开发投入。
毕竟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依靠“救济”肯定无法长久。
救急不救穷,只有在业界内形成了持续产出的利益结构,才能保障创作者的持续创作。
所以在鱼叔看来,这部《三体》的广播剧不只是单纯对一个大IP的开发。
更是对目前国内科幻IP变现的一种探索。
大刘曾亲口说过,拍摄《三体》的难度很大。
在影视化难度过大暂时无法实现的前提下,广播剧试图走出一条新路。
而这条新路如果能走得通,那对国内整个科幻创作的环境,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或许有人会问,我们有那么多题材可以选择,为什么要在“科幻”上死磕呢。
科幻的意义是什么?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曾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
科幻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着眼点在于“人类”。
面对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面对着人类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这个艺术形式下,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个体。
技术爆炸,外星接触,宇宙航行。
所有这些在科幻作品中常见的情节中,人类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在思考——
在这文明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会如何应对必将到来的危机?
而我们的文明,又终将走向何方。
所以科幻的“硬核”之处,不在于预言。
而是帮助人们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审视自身,审视环境。
审视我们的技术、文化与伦理。
去发现在其他条件下,很可能无法发现的警示。
它让我们能够在当下生活的琐碎中,不忘记去仰望星空。
所以科幻是什么?
那是从浩瀚宇宙中传来的未来之音。
想听《三体》广播剧的,
喜马拉雅现已上线第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