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平治”邢广程: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2023-08-15     长安街读书会

原标题:“学思平治”邢广程: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邢广程: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学思平治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拥有14亿多人口而又精神上文化上高度团结统一的国家,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将“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作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凝聚起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的历史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从古至今,各民族都为祖国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力量。建立了向内凝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的重要历史表现。

建立向内凝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地理特征为西高东低,大江大河多呈“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这样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经济发展较快,文化水平比较先进,能够对周围地区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从黄河中下游向外发展,逐步形成了汉族;生活在中原地区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逐步向内聚集,形成了多民族融合互动、向内凝聚的自然历史过程。此后,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局面大致可以归为三类,即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多民族王朝并立,这三类政治局面都表现出极强的向内凝聚特性。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通过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协同和带动周边少数民族发展,形成强大的向内凝聚力;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本身就是向内凝聚的产物,这些王朝入主中原后又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少数民族向内凝聚的趋势;在多民族王朝并立的时期,各并立的王朝都以正统自居,并极力争夺中原地区的“正统”地位,即使在这样的时期,大一统思想依然在起作用,中华文明依然表现出突出的统一性,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内聚性依然在发展。这些历史现象的产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秦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起点。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这表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内凝聚的结果使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统一性。

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一体”中的“多元”和“一体”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各民族内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之间辩证和谐的共同体关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此为“多元”。不过,这些民族从来不是以相互隔绝、相互排斥状态出现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嵌入,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共同体,此即“一体”,这就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形成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56个民族这个“多元”在中华民族这个“一体”中得到充分体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救亡图存的历史。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危急时刻,各民族总是能够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其丰富历史内涵和鲜明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大地上各民族通过交往互动,逐步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和谐关系,共同营造了统一的共有精神家园。这个统一的共有精神家园容纳和融合了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最终融为一体,并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上中华民族虽曾遭遇很多挫折,但中华文明始终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一个基础性原因就是在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作用下,中华民族各民族拥有“融为一体”的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各民族拥有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国土是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生活、繁衍生息的疆域和空间,是我们前辈世世代代留下来的极其宝贵的不动产。在中国历史上,一切分裂国土的行为都没有好下场,都受到了历史的惩罚。现在和未来,一切妄想分裂国土的行径也都不会有好下场。国家是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中国历史上,一切搞乱国家的行径都受到了历史的无情审判。现在和未来,一切妄想搞乱国家的行径也必然遭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反对和谴责。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是,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现在和未来,一切妄想拆散民族的行径也一定会遭到历史的惩罚和人民的唾弃。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我国先民创造的许多伟大文明成果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必定传承中华文明,必然走自己的文明之路。

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至今的2000多年里,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历史上的教训时刻提醒着我们:国家分裂必然意味着社会动荡,而社会动荡则是生灵涂炭的开始,绝不能容许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告诉我们,国家统一过去是、现在是、未来永远都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

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命运所系。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表明,一个羸弱的国家不可能维护住国家的核心利益,不可能保护好各民族群众,不可能给全体中国人民带来幸福安宁。新中国的成立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才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才是各族人民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命运所系。

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贡献史学力量

古往今来,历代中国人民都用自己的行动维护着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面向未来,我国历史研究工作者应不断深化研究,为传承和巩固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贡献史学力量。

做好重大学术问题研究。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研究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重大问题为抓手,做好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的学术研究工作。具体来看,我们要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讲清楚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等等。

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所确立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民族始终把大一统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大一统传统和理念具有重要时代价值。中国历史研究院首批重点课题之一《清代国家统一史》从国家统一的视角客观阐述清代国家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和维护统一的历史进程,较好地体现了大一统思想。我们要继续做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深度研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大一统传统与现代国家统一的有机衔接,不断筑牢中国人民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

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少数民族纳入中国史,随后的历代史著都延续这个体例和传统。这些史著真实客观和系统地记载了中华民族各民族融为一体的历史事实,体现出我国古代史学维护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的担当。今天,我们要着力提高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的研究水平,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深入总结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实现、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经验,揭示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规律,把握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推动有关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的历史研究不断走深走实,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

【邢广程: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刘星月;初审:程子茜;复审:李雨凡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好书”长安街读书会年度推荐干部学习书单(经典篇、热门篇)

“党建阅读”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度优秀合作单位”

“期刊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230802期干部学习核心期刊目录

“新书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230804期干部学习新书书单

长安街直播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百科】【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干部培训】【免费赠书】【直播】【新书报送】查看更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98dbc3d2c1a0dea68316155d211e4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