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魏延和杨仪关系如何?杨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4-08-21   郝杰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临终前预感大将魏延谋反,专门留下遗命和计策给信任的杨仪,最终杨仪依计行事,将“生有反骨”的魏延斩杀。而正史记载中,这一事件与《三国演义》有很大出入。那么,历史上的魏延和杨仪的关系到底如何?杨仪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杨仪这个人还是颇有才能的,而他加入刘备阵营的方式却不太光彩。早先他在荆州刺史傅群手下为官,后来直接背叛了傅群面见关羽,关羽便将他推荐给了刘备。刘备见到了杨仪,与其讨论其国家政事,发觉此人颇有才能,就封了他做左将军兵曹掾。

在刘备称王后,更是将他调至汉中,封为尚书处理国家政事。而杨仪这个人自视甚高,心胸狭隘,觉得上司刘巴远远不如自己,于是与刘巴交恶关系很差,于是刘备就将他调到了地方上为官。在刘备死后,丞相诸葛亮总理朝政。诸葛亮颇为欣赏杨仪,在北伐期间将杨仪安排在自己身边组织粮草调度等工作,杨仪将这些时期处理地井井有条,令诸葛亮颇为满意。而杨仪受到诸葛亮器重,有些自鸣得意,不太看得起同僚,因此人缘不是很好。

而此时蜀汉阵营中,随着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等人的故去,魏延已经是数一数二的猛将了。如果说,杨仪与同僚之间的关系是不好的话,那么魏延与同僚的关系算得上很差了。他自恃勇武,傲慢孤傲,除了诸葛亮之外对其他人可以说完全不放在眼里。而包括诸葛亮在内的诸多文臣知道他的性格,都对魏延颇为包容和礼让。

而杨仪却是一个例外,他本来也是颇为骄傲的人,看到魏延目中无人的样子气愤难平,自然从不愿向魏延低头。于是两个傲娇的人愈发看对方不顺眼,关系愈发紧张,而终究还是魏延更牛一些,一次竟拿出小刀在杨仪脸上来回比划,吓得杨仪痛哭流涕。

诸葛亮见状也是头痛不已,在魏延和杨仪之间斡旋,恨这两人不能和平共处。而通过此事,诸葛亮也看出杨仪气量不足、难堪大用,于是上密奏给刘禅,将杨仪排除出了接班人的人选中。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途中病重,临终前命魏延断后,担心魏延不听话于是提出若是魏延不从就随他去,由姜维断后。

而魏延觉得诸葛亮虽然病逝,但这仗还是能打的,不肯撤军。杨仪对魏延仇视已久,怎么可能听从他的建议,直接撤军。魏延见状怒不可遏,直接领军跑到了杨仪兵马前方,将沿途的返程道路桥梁全破坏了。杨仪见状,直接上书刘禅魏延意图谋反,平日里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魏延不久后众叛亲离,被杨仪指派的马岱杀死。杨仪看着魏延的人头,直接踩在脚下,说道:“庸奴!复能作恶不?”,并将魏延夷灭三族,公报私仇的嘴脸一览无余。

杨仪本以为自己立下“大功”,可以接替诸葛亮的位置,然而却发现是蒋琬成了自己的上司。杨仪对此愤恨不已,经常说出忤逆直言,一次竟说出:“丞相死后我就该投奔曹魏。”这样的话,结果被人告发贬为庶民。成为庶民的杨仪依旧口无遮拦,引得朝廷捉拿,最终杨仪自尽而亡。纵观杨仪一生,虽有才能却自命不凡,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度,如此性情岂能担任丞相之位?而落得如此下场倒也不奇怪。你对此有何看法?请到评论区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