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杭州发现“武松墓”,墓碑记载武松一生,小说和历史不一样

2024-08-18   郝杰

《水浒传》在民间流传了六七百年,很多人都会误以为梁山好汉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其实不是,《水浒传》只是一部小说,它不是历史书,所以它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真假掺半,若是细细考究起来,很多好汉要么是杜撰的,要么是借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形象、事迹等做了一番“移花接木”而“拼凑”出来的。

这听起来似乎会减弱梁山好汉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真实性”,但是文学作品只是文学作品,想象的成分要远高于史实,所以《水浒传》的这一性质和《三国演义》是一样的,故事和历史是不能等同的。

《水浒传》成为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它描写了最全面的古代农民起义事件,更是因为书中刻画的人物群像之多、人物性格之丰富、社会风貌之广阔、社会阶层之复杂等等。而且,单就以人物形象的设计方面来说,《水浒传》也是诸历史演义小说中的翘楚。

说到《水浒传》中最受欢迎的人物形象,武松必须是榜上有名的一个好汉,就连清代著名的水浒评论家金圣叹都夸武松品性之高,是上上等人物,而宋江却只能算在下等人物之中。

那么武松这个颇受民间喜爱的梁山好汉,他的人物形象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历史上真实的武松又是何许人也?

一、《水浒传》中的武松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十分漫长,它并不是由施耐庵一个人单独完成的,水浒的故事自北宋末年就开始在民间流传了,当时只是零零散散的一些英雄好汉的故事,比如《宋江三十六人赞》的话本,这本书通常被认为是《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此外民间戏班子经常上演的有关李逵的戏剧,如《李逵负荆》等。

这些被称为“水浒故事”的戏剧、话本等一直被不断演绎和扩充,到了明朝,“水浒故事”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庞杂的故事类别,施耐庵做的工作,其实就是搜集了这些尚不成体系的“水浒故事”,进而运用他出众的编纂能力将众多梁山好汉的故事进行整合、加工,理清故事脉络,并且对其中的好汉形象和部分事迹处理得更加合理和顺畅,使所有的故事都能前后衔接,形成一个故事完整、人物形象立体、吸引力强大、思想内涵丰富的大型农民起义故事。

施耐庵虽然不是水浒故事原创作者,但《水浒传》的很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事迹为人称道、令人印象深刻的好汉形象却出自他的构思和设计,武松就是施耐庵笔下的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人物。

在《水浒传》中,武松是个重点人物。武松一开始的出场是在小旋风柴进的府上,当时的武松因为在老家清河县喝酒时与人起了争执,武松性格暴烈,一言不合就把对方打翻在地,那人碰见武松也是活该倒霉,他又不是不知道武松在当地是个爱喝酒闹事的人,这一次喝了几口黄汤却撞着了这个太岁。

那人被武松掷过去的酒碗打得当场闭过气去了,武松以为自己打死了人,即使他胆子再大,也不敢不把人命官司放在眼里,为了逃避人命官司,武松无奈之下就跑去了柴大官人的庄子上躲祸。

在柴进的“免死金牌”的保护下,武松平安无事度过了一年,没有官府来找他的麻烦,他过得倒也自在,但是他寄人篱下时仍然改不了一喝酒就闹事的臭脾气,几次下来,柴进也不再待见他,于是武松在柴府里受到了冷落,连得了疟疾也没人照管,发病时只能自己找个铁锨笼一点炭火烤火。

落魄青年武松在这里倒是遇见了他愿意死心塌地追随的大哥——宋江,因为宋江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还看得起他,愿意拉他一把。

武松病好后要回清河县探望哥哥,在路过阳谷县地界时,武松听说山上有虎,他不信,还骂了好心的小二哥,直到他在山上听到了老虎的吼叫声才信了,他虽然有点害怕,可还是壮着胆子过山,因为他不想回酒店被小二嘲笑——这是武松的倔强。

倔强且好面子的武松在景阳冈运气差到了极点,但也好到了极点,他被大虫吓得肾上腺素急速飙升,求生欲也达到了顶点,武松在这种状态下爆发了不可思议的力量,活生生打死了一只大老虎。

于是,武松也走上了人生巅峰,被阳谷县令赏识,当了个都头,进入了他可能这辈子都没想过的仕途。

武松以为自己的生活会就这样安稳过下去,没想到自己的嫂子又给自己最敬爱的亲哥戴了绿帽子,他自己也成了街坊邻居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武松替哥哥感到憋屈,也怕自己刚得到的好名声就这样被抹黑,再加上官府不认国法只认钱,武松越想越气,直接提刀砍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这对污了自己名声的奸夫淫妇。

出完这口恶气,武松自首,被发配孟州。在去孟州的途中,武松差点被菜园子张青的老婆孙二娘包了包子,还好武松机智,留了个心眼儿,保住了一条命,还将这对卖人肉的夫妇认作哥嫂。

在这对哥嫂的帮助下,武松逃出生天,押送武松的两个差役则被剁成了包子馅儿,武松化妆成了行脚头陀,前往二龙山落草,和鲁智深、林冲过了一段快乐日子。

此后,武松遇见了宋江,跟着宋江上了梁山,成了宋江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也是宋江麾下最能战斗的爱将之一,武松对宋江的信任程度在梁山招安前的这段时间里达到了顶峰,然而在招安后征方腊时,武松被断一臂,宋江对武松的态度也急转直下,武松这才看清了宋江的真面目,果断放弃为宋江的梦想送死,出家为僧了,寿至八十而终。

《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读来令人酣畅淋漓,他一生的快意恩仇才是人们心中梁山好汉的风格,当然,武松的形象原型也是借鉴了历史上真正的武松的故事才演化出来的,那么历史上的武松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历史上的武松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书中的武松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到1894年时发生的一件事,更使得人们确信了这一点。

这一年是光绪二十年,当时的杭州府要重修涌金门,衙门摊派徭役,农民们不敢不去,正在大家伙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工人们却在工地上挖出了一具棺木,人人都觉得十分晦气,但这具棺木却漆着红漆,棺木也很厚实,看似不是普通人的棺椁,于是民工们都压不住好奇心,把这棺木挖了出来。

挖棺木倒不要紧,可棺木挖出来后却让人大吃一惊,棺木几乎完好,棺盖上还用金漆描着四个字,认得字的人拂去泥土后见那字写的竟是“武松之柩”。

常从从说书人那里听故事,谁都知道武松是个英雄好汉,谁知现在居然真的挖到了武松的棺木,大家慌忙跪拜,忏悔不该惊扰英雄灵柩,同时报告了官府,让官府拿主意,武松的棺木该怎么处理。

杭州府也不敢随意乱动武松这位人人敬仰的好汉,只好下令把武松的灵柩原地葬下,修缮了武松墓,四时都有民众来祭祀。

至1942年时,崇拜绿林的杜月笙、黄金荣连同张啸林三人一起重修了武松墓,将武松墓修得更加宏伟,成为杭州一景,因此,武松墓附近也成了风水宝地,很多人去世后也葬入了这里,多年以后,武松墓周边成了一大片陵园。

建国后的1964年,杭州为了重新规划城市,计划清理这片墓园,人们纷纷迁坟,武松墓也在被迁之列。

当考古人员挖开武松墓后,发现棺木已经腐朽,而且棺内的骸骨也不是正常墓葬中的样子,而且从武松的骸骨来看,武松并没有像小说里说的那样高大,最奇怪的是,武松的骸骨多处被挫伤、打折的痕迹,骸骨也残缺不全。这是怎么回事?

武松墓内,除了武松的骸骨,还有一块刻着武松生平事迹的石碑,从石碑上的文字里,这位武松的真实身份才被揭开。

这位武松就是《水浒传》武松的原型,他是北宋人,生于1026年,他自幼流浪,却学得一身好武艺,常在杭州街头耍大刀卖艺,为人性格豪爽、嫉恶如仇,见不得不平之事,后受到杭州知府高权赏识,在衙门里充任都头之职。

高权也和武松一样有侠肝义胆,处处为百姓做好事,可高权这样的官儿在官场却行走不了,高权被人陷害下狱致死,武松打听到是新任知府蔡鋆暗中搞的鬼,义愤填膺的武松潜入知府衙门,当众杀了蔡鋆,但武松也被衙役们抓住了。

武松杀掉的这个蔡鋆是太师蔡京的儿子,杭州府不敢擅自发落武松,就上报给了蔡京,蔡京果然大怒,要求严惩武松,杭州府为了讨好蔡京,便对武松施加重刑,武松被折磨致死后,尸骨被弃在了乱葬岗,等乡亲们找到武松尸骨时,尸骨已经被野兽啃食掉了一部分,乡亲们只好把残骸收集起来安葬了。

三、小结

艺术来源于生活,《水浒传》中的武松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是因为他的原型就是一位让人可敬可叹的豪杰,想来施耐庵可能也听说过这位武松的事迹,才会在他的书中如此倾尽笔墨刻画武松,他写活了武松,写活了他心目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