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本周以阴天间多云天气为主,多阵雨。其中,22日后有一次明显的降雨天气过程,雨量中雨,局部地方有暴雨。
入汛以来
我市降雨量为232.6毫米
(近10年来5—6月平均降雨量为193.4毫米)
发布预警信号7期
其中蓝色预警信号2期
黄色预警信号4期
橙色预警信号1期
如此频繁的预警信号
各级各部门是如何未雨绸缪
抓实抓细防汛工作的呢?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成立34个单位为成员的防汛指挥机构,构建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调度有序的防汛指挥体系,加强防汛物资储备,确保“战时”能用。
定期对防汛重要河段、水库、饮水工程、山洪危险区、水电站、旅游景区、人口密集区等进行排查。截至目前,全市已组织专业人员、镇街干部对防汛安全隐患展开调查,共计投入排查队伍1407支3487人次。
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落实专人密切关注雨情、水情、灾情等信息,做好信息的跟踪、收集、上报工作,持续跟踪气象情况,定时通报雨情、水情信息。
崇州市应急综合救援队
根据应急系统各队伍目前的救援能力,抽调5支地方救援力量组成崇州应急综合救援队,人员编队采用“平战结合”的方式:
平时保证30分钟内可调动50人,60分钟内可调动100人。
灾害发生时保证30分钟内可调动100人,60分钟内可调动人数不少于200人。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今年以来,全市已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提示2次、三级预警1次。预警发布后,组织力量对沿山镇隐患点预警响应情况进行抽查。
严格落实“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制度,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在省、成都市出台的政策基础上,制定了《崇州市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奖励办法》,将增减挂钩项目与地灾搬迁政策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群众搬迁积极性。
2019年—2021年
全市共搬迁364户1138人
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87处
极大减轻了防灾压力
2022年计划搬迁21户
通过大力推进地灾搬迁工作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镇(街道)也将扎实做好防汛物资储备
抓好防汛及地灾应急演练
强化应急值守制度
崇庆街道
全面梳理排查汛期房屋安全隐患,组织街道、村(社区)干部、网格员400余人,走访辖区2297户残疾人、低保、散居特困、高龄、独居等特殊人群家庭,对房屋安全、生活保障、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精准摸底。识别出地势低洼26户、老旧房屋155户、沿河居住9户、独居12户。
针对已评级的123处危房、山洪灾害点附近房屋,对房主进行安全告知,同时制定紧急情况下人员转运方案,针对重点人群,建立一户一巡查档案,制定一户一应急方案,明确巡查和应急响应责任人。
分批组织320名街道、村(社区)干部及网格长参加汛期安全培训,提高基层避灾减灾救灾能力,积极开展汛期房屋安全宣传进小区、进林盘,开展自救能力培训,提高居民汛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怀远镇
压实镇村组三级干部责任,扎实开展地灾点位受威胁户危房排查工作,做到对地灾点位及山边、沟边等地灾防御薄弱环节的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
同时强化应急队伍和应急物资准备,合理前置救灾物资,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在收到地灾预警时,做好“三个避让”,落实“三个紧急撤离”,做到“应转必转、应转尽转”。
文井江镇
成立应急抢险队伍9支195人,储备防滑桩、砂石、救生衣等10余类防汛物资。与副食零售店主、重型机械业主签订汛期供货协议、优先使用机具协议书,确保物资供应迅速。
推行危险区三级管理,更新设立警示标志42个,落实重灾隐患点防御责任人、监测责任人、洪水警戒观察员等责任人员,实行汛期内24小时待命,配备卫星电话设备2台,实时研判辖区河流实时水位、降雨量,及时通过村级广播、短信向群众发布预警信息。
强化隐患排查整治,严格按照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工作步骤开展汛前隐患排查,共修复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整治工程7处,清除泄洪障碍12处945立方米。设置丽景园、聚友等18处危险区临时安置点,截至目前,已提前转移避让34户地灾隐患点位受威胁人员共计1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