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坛 | 李润生:正豆腐

2023-12-10   渭南文坛

原标题:渭南文坛 | 李润生:正豆腐

渭南文坛 | 李润生:正豆腐

正豆腐

作者 李润生

郑坡村老郑人正点,他的豆腐在李家村呱呱叫,人称他“正豆腐”。

李家村村子大,人口多,正豆腐见天一锅豆腐,一进村买的买换的换,你一块他一块,不一会儿就卖完了。

正豆腐的生意只有老郑能做,换了旁人,李家村没人买账。沟南村有个外号叫“十二能”的人不信邪,非要来李家村试一把。他进村得意洋洋地先亮嗓子吆喝,可巷里人该干啥干啥,根本没人搭理。“十二能”在村子里转了几圈,白白耽搁了大半晌时间,到底没开秤,才知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消息传到周边做豆腐人的耳朵里,自然成了行内的笑柄。从那以后,再没人去李家村与正豆腐抢地盘,争生意。

寒暑易节,岁月如梭。不管天气晴好还是风霜雨雪,正豆腐总是天不亮就进了李家村。临进村一声“豆——腐——呃——打豆腐嘞!”打破了李家村的宁静,爱吃豆腐的人跟听到号令一样纷纷出门,站在巷道里等候。

正豆腐卖豆腐从不拿秤:无论拿钱买的,还是端黄豆、黑豆换的,正豆腐只管收了钱塞进钱布袋,接过豆子倒进豆子袋里,随即手起刀割,豆腐便递到你手里。打豆腐的不说二话,接过豆腐,扭头便回,各忙各事,从不争多论少。更有不拿钱不端豆子的,说声:“斤半,赊账。”正豆腐不问缘由,依旧手起刀割,豆腐递将过去,一声“走人”再无二话。正豆腐没有记账的习惯,可从未为账项和人磨牙费口舌。

正豆腐好些日子没来李家村了,有人扳指头算快十天了。他是病了,还是有其他什么变故?李家村人揣测着、念叨着,也有人开始埋怨。

这天大早,大约还是那个点,还是那熟悉的吆喝——正豆腐终于来了。可仔细一听,那吆喝声唧唧哇哇分明不是正豆腐的原“唱”,很明显是从手提小喇叭里传出的。嘿,这个正豆腐,几天不见,面貌大变了哈!不是李家村人好奇,是正豆腐根本不好那一套。或许是感冒发烧破了嗓子,或是……也不对呀,那小喇叭传来的声音,分明依旧是正豆腐那腔调、那味道……

正纳闷,朦胧中豆腐车子近了。看那走势,一眼便认定那不是正豆腐。哦,莫不是儿子替老子出摊?走近一前,果然是一个十七八岁愣头愣脑的碎小子。

“你大哩?”打豆腐的人带着揶揄的口吻问。

“我大……不在了……”碎小子怯懦懦地回答。

“你大……不在了?”打豆腐的人心里一个寒噤,狐疑地再问。

碎小子低了下头,重又抬起时低低地“嗯……”了一声。

打豆腐的人一阵愣怔,不好再问,却仔细打量:碎小子瘦瘦弱弱的一脸稚气。车子,豆腐筐,豆腐刀,钱布袋,豆子袋,分明都是正豆腐的原样。再看看豆腐筐里的豆腐,也跟正豆腐的没有两样——唯独不一样的就多了杆盘盘秤。

碎小子称豆子,割豆腐,上秤,显然手生,总是手忙脚乱;割豆腐不是多就是少。多就多了不用再退,若是少了,则非得再割一块补上。碎小子的做派跟正豆腐别无二致,博得大家好感。或是怜悯加同情,李家村没有人难为碎小子。一锅豆腐,个把时辰,没出村就给解决了。碎小子千恩万谢,从头到尾感激的话就没断头。

没过几天,李家村有人在外村看到了老郑……等到碎小子再来卖豆腐,打豆腐的人又问了:“小子,你大呢?”

“我大,不在了。”

“……是……真不在咧?”

“是……”

“你是豆腐郑的……”

“我叫小正。”

“豆腐郑不是你大?”

“他……是我师傅,我大……前一向……不在了,他看我娘俩……不好过……就扶帮我,教我……跟他做豆腐……”

来源:黄河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