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限高令”,似乎让温州的天际线建设蒙上了一层阴影。
7月12日,国家发改委在官网发布了最新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方案明文规定:严格限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 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 米以上建筑。
越来越严格的“限高令”,很可能会“误伤”温州。
温州置信中心(建筑高度约251米)&世贸中心(建筑高度约333米)
瓯越楼市实拍
这是2020年以来第四次提到“限高”政策,前三次分别为:
2020年4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要求“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的通知》,提到“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2021年10月,住建部和应急管理部发布关于《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明确“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建筑”。
从开始的“一般不得”、还带点商量,到最后的明确禁止,“限高令”的口吻一次比一次严厉。
而温州,好巧不巧,恰恰踩在“雷点”上。
从城市规模上来说,七普数据显示温州市区常住人口约300.4万,而城区常住人口不足300万,刚好“不及格”。(城区常住人口指地级市下辖区中城乡分类代码为111和112 的村社区中常住人口的总和,温州市区有大量村社区编码为220/121,不计入城区常住人口)
依据去年10月发布的《通知》,理论上来说,温州只可以建250米以下、150米以上超高层,还要“看人脸色”。(应报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查,并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
如今最新方案明确限制新建超高层,一旦严格执行甚至出台更严厉的新政策,届时省里面一“卡”,温州或将彻底失去建造超高层的资格。
华润万象系综合体(主楼建筑高度约318米)
未来此类250米+高楼或在温州绝迹
更不幸的是,从城市建设进度上来看,温州又刚好处在超高层集中建设的“高潮期”。
这些年温州新建的250米+级超高层,有国鸿中心(约350米)、君康健康产业中心(约339米)、华润置地万象系综合体主楼(约318米)、温州中心(约288米)……等,进展神速。
国鸿中心示意图(建筑高度约350米)
而温州重资打造的“城市封面”——滨江CBD——也才刚刚拉开帷幕,位于核芯的鹿角湾原来规划打造建筑高度约350米主楼,如今看来已成废案。
温州天际线,才刚刚开始茁壮成长,就被“拦腰剪去”。
除了慨叹温州再次“慢人一步”(地铁审批同理)、错过“楼宇经济”的东风外,我们也应该思考:为什么要限制造超高层,像温州这样的城市,是否具备条件建造大量超高层?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我国的超高层建设,是有点“疯狂”了。
据CTBUH全球高层数据库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摩天大楼总量最多的国家,而这一壮举仅用20多年就实现了。
上海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中心大厦实景图
外表有多光鲜,内里就有多狼狈,我国超高层建设普遍面临两大难题。我们不妨来看看,温州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开建容易、竣工难。
建超高层,最大的问题不是建筑工艺,而是资金成本。而如今,正是房企最缺钱的时候。
比如苏州中南中心,2015年桩基施工完成后,至今尚未交付,就是因为开发商遇到了严重的资金难题,温州也有不少类似案例。
苏州中南中心
规划建筑高度从729米降到499米
据统计,截至2020年9月,国内未完工的81栋摩天大楼中有66栋已经烂尾,如今房企资金面急剧恶化,形势更加严峻。
直白点说:建超高层,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靠谱的开发商。
再看温州,这几年滨江CBD、中央绿轴的超高层项目,基本找的都是首开、华润、保利这样的国企。
市府旁保利中心示意图(建筑高度约150米)
出让条件也层层设防,既约定了高额保证金,又将住宅预售和超高层进度捆绑,防止开发商“吃了肥肉、丢下骨头”。
滨江商务区E-04、E-07地块监管要求
可以说:起码就市区来讲,温州这几年的超高层出让是相当稳健的;但细看郊县,就没有这么靠谱了,不少郊县超高层找了资金实力较弱的民企合作,确实存在不小的隐患。
小编认为,只要温州能坚持将超高层建筑和国企开发商绑定,做好前期的勾地和对接,后期的合同签订和保证金监管,就不必过分担心烂尾问题。
目前来看,在这些方面,温州近年的表现不说是“优等生”,也算在“年级前列”。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交付容易、运营难,建了超高层却不赚钱、甚至亏本。
摩天大楼的存在前提,在于区域经济繁荣、土地稀缺,不得不“向天空要地”。也就是说,“先有鸡后有蛋”,不得已才造的摩天楼。
但在中国很多城市,却是“先有蛋后有鸡”,明明不缺土地、经济一般,也要硬着头皮造超高层。
这就导致部分城市的CBD(如南宁),建好以后才发现租金收益极低,甚至大面积空置。
南宁五象新区实景图
回过头来看温州,起码就市区来讲,摩天楼的选址还是靠谱的,遵循客观的“先有鸡后有蛋”定律,保证了经济效益。
无论是香开万里、保利中心、国际广场(位于市府周边),华润置地综合体、规划的鹿角湾(位于滨江CBD),还是老的世贸中心、置信中心(位于老城),都“扎堆”落位在温州租金收益最高、土地又极其稀缺的一流地段,租金有保证。
数据来源:艾嘉悦行,高租金写字楼集中于市府、沿江、老城
其他如凯迪中心(蒲州)、君康中心(瓯海中心区),则在二流地段做“点式”分布,没有“摊大饼”,做到了量力而行。
温州君康中心(在建)实景图(建筑高度约339米)
就选址问题,温州可以拍着胸脯说:虽然这几年温州造超高层,“大干快上”看起来挺吓人,但办事情还是很踏实的。
总的来说,一座城市能不能建造超高层,最重要的指标是竣工率、收益率。直白点说就是两句话:能不能建起来、建起来有没有钱赚,而这2个指标,似乎和城区常住人口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就此来看,我们温州人是有资格鸣冤的。城区常住人口不足并不能代表温州没有经济实力建造超高层,不代表温州就必须“矮人一等”。
论规模,温州近千万的总人口在整个浙江足以和杭甬掰掰手腕;论经济,温州名列全国前30强,胜过沈阳、昆明、长春等省会。
如果仅仅由于温州市域面积狭小,没能把周边乐清、永嘉、瑞安“吃”进来,就卡死温州的超高层建设,未免太冤枉了。
你怎么看待温州的摩天大楼建设,你觉得温州是否有资格建造更多250米+级别超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