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雨有些入园焦虑,早上不想上幼儿园,工作日的时候也想我能陪着他,然后我告诉他工作日妈妈要上班挣钱,周末休息妈妈可以陪伴他,很多时候他的回答是“妈妈,我可以不要玩具,就只要你陪着我”这种回答很让我哭笑不得,三岁的宝宝可能对金钱的概念还不太懂,他更多的是需要妈妈的陪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带动了移动支付,10年前我们更多的是纸币交易,如今移动支付扫码支付更贴近我们生活了,逛街购物吃饭一步手机扫码就解决了,小孩都知道扫码支付,虽然支付方式改变了,但是对孩子的金钱教育还是有必要做的,那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呢?
第一,教孩子认识、了解钱。
教孩子辨别钱币的价值是进行金钱观教育的第一步。即使现在流行手机支付,这一步也依旧不可少。专家认为,孩子4、5岁时就可以开始培养他们的金钱观了。这是孩子三观初步形成的重要节点。家长们就可以拿不同面值的纸币、硬币,教他们识别钱币的面值。然后,家长可以试着让孩子学会钱币等值交换。比如家长可以拿10元的纸币,让孩子用几张面值和为10的纸币进行交换。
第二,让孩了解钱的来源和获取途径。
父母需要告诉孩子,钱是通过辛勤的合法劳动获得的,有劳才有得。家长们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体验劳动,并给予一定的报酬。西方国家较为流行的做法是让孩子参加劳动获得报酬,比如做家务。这种做法我们可以借鉴。但是类似于收拾归置玩具这一类孩子自己分内的事,就不必给予酬劳了。如果是利他的劳动,则给孩子一定的酬劳。这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不会随便浪费钱,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第三,引导孩子学会管理钱。
单有金钱的理论是不行的,还需要有实践相结合。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管理、支配钱。
每年孩子收到的压岁钱肯定不少!家长可以帮孩子存一部分,让他们留一小部分自己支配。家长可以问一下他们的计划,在认为不合理的地方,适当给他们一些建议。
还可以给孩子配置一个存钱罐。当孩子有多余的零用钱时,引导孩子将他们放进存钱罐中,逐渐培养他们储蓄的意识。
第四,引导孩子如何使用钱。
钱基本的用途是购买物品。物品分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正所谓,花钱就要花在刀刃上。不管家里的经济条件是宽松还是紧张,都应该向孩子传输这种合理使用金钱的理念。
比较简单的途径是到超市采购生活用品。家长们可以让孩子自己拿着采购的钱(暂时就不要用手机支付啦),列好购买清单。带着孩子按着购买清单买东西。
当孩子遇到自己喜欢的零食或者玩具时,就可以告诉他采购资金不够了。但是清单上的东西是必须要买的,零食和玩具可以之后再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孩子彻底说服。
一种行为、观念的形成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一教就会的。所以孩子的金钱观念还是要尽早培养。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并不是为了让孩子陷入“钱眼里”,而是让他们对于钱的观念有一个更好的掌握。
推荐阅读书籍:《正确的金钱观》、《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零用钱计划》、《富孩子》、《富爸爸穷爸爸》
第五,与金钱有关的教育,却不仅仅是金钱的教育。
财商的教育,犹太人的做法堪称范本。他们这方面的教育,差不多是从"娃娃抓起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们认识钱,给他们开设银行账户。制造机会让孩子管理钱,学会挣钱,同时鼓励孩子走出去,从小培养孩子理财的能力。
犹太裔中国妈妈莎拉,在中以建交后,带三个孩子回到自己的故土以色列。而这也开启了她不一样的教子旅程。
刚回到以色列,他们没有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窘,妈妈莎拉靠卖中国春卷养活三个孩子。虽然辛苦,但依然秉承着中国妈妈的教子理念,再苦不能苦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们做,只要好好读书就行。
而她这标准的"中国式好妈妈",却遭到了犹太邻居的训斥:"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邻居的话虽然难听,但却点醒了她。
在当地犹太人的影响下,她开始积极鼓励孩子,加入到家庭的经济活动中来。
家中的东西不再无偿使用,包括妈妈提供的餐食和服务。在家吃一顿饭,要支付100雅戈洛的成本费用,洗一次衣服要支付50雅戈洛……
在收取费用的同时,也给孩子们赚钱的机会,妈妈把每个春卷,以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他们带到学校后,可以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可以自由支配。
在妈妈的鼓励下,三个从中国来的孩子,竟然慢慢克服了羞涩,胆怯的心理,把春卷生意做出了花样。原来只会黏着妈妈撒娇的孩子,摇身一变成了精明的小犹太商人。
同时他们的学习也没有耽误,为了想出更多赚钱的点子,孩子们反而更努力的学习。
多年后,两个儿子成了富商,小女儿也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就连妈妈自己也是过得风生水起,三个孩子成了她人生最引以为傲的成就。
教育家默克尔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教孩子如何认识金钱,教他们如何管理金钱,就是教他们怎样打理自己的人生。理清和金钱的关系,才能让孩子具有获得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