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康满
时近冬至,天气晴好,在朋友的陪同下,我又一次来到花苗地,拜谒革命烈士墓,对于这个地方,我第一次来是1974年清明,至今已有四十五年了,以后又来过多次。每一次来,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花苗地烈士陵园长眠着45位抗日烈士,目前是巢湖市安葬烈士人数最多的烈士陵园,也是全市首批1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座落在崇山峻岭的东黄山腹地中,现在属于夏阁镇元通行政村花苗地村民组,陵园正前方面对的是一片相对开阔的地带,正在拓宽的八板路从陵园边经过,一头连接夏阁镇八字口,一头通往柘皋镇板桥,烈士们静卧在大山的怀抱中,墓旁苍松翠柏环绕,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陵园中的烈士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在刘仁庵事变中牺牲的七名烈士,二是在五公庙战斗中壮烈殉国的三十八名勇士。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1938年5月底的一个深夜,黄山抗日游击队二分队的方纯一、罗恩长、王家盛、胡崇元、王凌云、王有庆、杭之正等七人正在位于刘仁庵的营地中熟睡,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投机革命的曹仁民、靳华堂为了夺取游击队的大权,带着队伍投靠日伪军,趁大队长冯文华、政委张恺帆外出之机,向留守的游击队员痛下杀手,事后他们组织了一支100多人的“别动队”。刘仁庵事件震惊了上级党组织和新四军七师领导,一个月后,冯文华大队长、张恺帆政委在上级的周密安排下,联合含山游击队,全歼“别动队”,活捉曹仁民、靳华堂,并召开公审大会,枪决了曹靳二人,为牺牲的烈士报了仇,1938年12月28日,召开了巢县各界追悼烈士大会,隆重安葬了七位烈士。烈士墓原来位于山下的洼地中,1978年冬迁墓于杏子山山腰。
在此赘言几句。七烈士中为首的方纯一和我的父辈是姻亲关系,我大伯的女婿就是方的侄子兼嗣子方必升(方纯一无子,其侄子兼祧两门),我的这位堂姐夫现年88岁,居于省城,他年年清明都要带着儿孙们到花苗地祭奠亲人,我因此多次耳闻方纯一烈士的有关生平事迹,得知方纯一原名方在发,是庙岗乡方小嘴村人,当过塾师,早在1930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据巢北另一位传奇人物方茂初在《巢北革命斗争片断》中回忆,方纯一是他的本家,也是他的革命引路人,1938年死于敌手时年仅28岁。
安葬在花苗地的另一部分烈士来自10里外的尉桥集。他们牺牲于1942年的尉桥五公庙战斗中。那是1942年深秋,驻扎在含山清溪的新四师部队通过侦察得知,把守在尉桥五公庙(今尉桥粮站一带)的国民党部队仅一个班十多个人,这些兵痞假抗日、真剿共,平时鱼肉百姓,横行乡里,当地百姓深受其害,叫苦不迭,新四军决定为民为害,12月15日(农历11月初8)深夜,新四军一个排在排长张咸玉带领下,秘密潜入五公庙附近一个干枯的水塘里,不料消息被叛徒泄露,国民党171师连夜从全椒古河调来一个团的兵力,将枯塘团团围住,拂晓时分,向新四军埋伏地用机枪猛烈扫射,战士们奋起反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又无法突围,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不大的枯塘内洒满了鲜血,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尸体,现场惨不忍睹,国民党政府还下令不得收尸……直到数月之后,才由新四军派人秘密收葬。2004年冬至,当地政府将烈士遗骨掘出迁至花苗地重新安葬,并勒石纪念,可惜的是除排长留下英名外,其他人均不知姓名,更不知他们家住何处。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烈士纪念设施的修缮,2003年拔专款对花苗地陵园进行了彻底翻建,2009年又粉刷、油漆一新,当地群众像当年支持新四军一样,爱护着园区的一草一木,元通行政村指派专人管理,陵园内始终保持整洁。市内不少单位经常来陵园祭奠烈士,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在这里进行入党、入团宣誓,据媒体报道,最近就有市经开区、市政务中心、财政局、市场监察局以及周边夏阁、苏湾、柘皋、栏杆、卧牛山等乡镇街道到这里开展活动,我想,烈士们鲜血没有白流,现在正是他们所期待的和平盛世。
离开陵园时,刚才还静穆的松柏忽然飒飒有声,似乎是烈士们在与我们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