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春:百年荔枝别样红

2022-06-28     小企9999的吃喝玩乐

原标题:福建永春:百年荔枝别样红

福建永春:百年荔枝别样红

转自:中国网海峡频道

【文字编辑:林锦旺、 路线绘制:陈伊铭、 供图:永春农业农村局】

编者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繁衍生息、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的农业文化系统。

目前,泉州共有15项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为挖掘闽南优秀农耕文化,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产业融合,陆续对泉州市农业文化遗产暨休闲农业精品线路进行推介。

本期农业文化遗产:福建永春岵山荔枝文化系统

中国网福建讯 福建永春岵山荔枝文化系统位于福建永春岵山镇,该镇的岭头、龙阁、磻溪、塘溪、铺上、茂霞、和林、铺下、南石、文溪、北溪等11个村使用“岵山荔枝”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区域范围。

【走进“福建永春岵山荔枝文化系统”】

闽南佳果“岵山荔枝”

【历史悠久 宋朝已有种植】

岵山荔枝种植历史悠久,从宋朝时期起便开始种植,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镇域内现栽种有最老树龄500多年的“荔枝树王”。宋代政治家、书法家蔡襄出任泉州太守时,曾到永春第一名山——乐山的“圣泉”为民祈雨,时值荔枝成熟季节,乡民采摘一串红艳艳的岵山荔枝请他品尝,蔡襄尝过后称叹不已,并把岵山荔枝列为名种,载入其专著《荔枝谱》。明、清时期,永春已有荔枝栽培,文字记载始见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永春州志》,其物产志中引用《闽大记》的记载介绍荔枝:“树高二三丈,大可合抱,四时不凋,叶类冬青,花似木犀。闽产比南海、巴蜀尤殊。”并收录介绍了永春首任知州杜昌丁的《署中手植荔枝诗》

永春现存有大量百年以上荔枝树,仅岵山镇就有百年以上荔枝树1181株,均为明清期间种植的老树。岵山荔枝面积3000亩约5万株,产量1600吨, 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6400万元。

百年荔枝树

【地域特色明显】

岵山镇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日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荔枝的总糖度;产区内土壤是呈微酸性的沙质红壤地,富含腐殖质的酸性和微酸性,有利于养分积累;产区内溪流纵横,荔枝多为独立树冠,日照充足,通风透光,有利于品质提高。

在下灶古民居群的左侧,是岵山独有的水岸美景——荔枝河岸。这里是岵山母亲河金溪的茂霞段,两岸天然对称分布的古荔枝树,在生态护岸的衔接下,与碧波粼粼的水面相映成趣,让这段河岸美得的充满生机与灵气。特别是夏天,荔枝成熟,红绿相间,荔香浮动,让人浮想联翩。

荔枝河岸

幽深荔枝林

【品质独特的“岵山晚荔”】

岵山镇良好的生态条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明显的地域特色造就了“岵山荔枝”独特的品质特性:色泽鲜红,皮薄核小,肉厚汁多,肉质细嫩,甜酸适度,香气浓郁、爽滑可口,风味绝佳,品质上等。 感官特色:果皮呈鲜红色,龟裂片凸起明显,且色泽均匀一致,果实心脏或卵圆形,果肉白色,味甜汁多。

2012年,岵山荔枝已顺利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正式命名为“岵山晚荔”,是泉州市首个通过认定的荔枝新品种。

【一年一度的“岵山荔枝节”】

每年7月小暑过后,也就是公历7月12至30日左右,岵山荔枝就会进行丰收季节。

2012年开始,岵山镇首届荔枝节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荔枝节期间,游客们可亲自到荔枝公园参观百年古荔枝树丰收的盛况,更可亲手采摘吃到最新鲜的岵山荔枝,还可以欣赏岵山专有的民俗文化演出和品尝特色地方美食,给大家一场味觉、视觉、触觉、听觉的旅游盛宴,可谓其乐无穷。

荔枝丰收季

【农遗文旅景点推介】

围绕“福建永春岵山荔枝文化系统”,永春将岵山荔枝主产区的相关古村落、古街进行整合,推出了“岵山古镇茂霞村——和塘古街——下灶古民居群”的“百年荔枝别样红”永春岵山荔枝文化休闲景点。

【精品景点】茂霞村

茂霞村位于岵山镇中心部,村域面积3.73平方公里,总人口2617人。2012年,茂霞村正式入选由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评选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成为永春县第一个国家级的古村落。

全村拥有百年以上具有闽南文化载体之称的古厝70多座,还有距今400多年历史的明朝石砌古寨,绵延成片的荔枝园林,充满历史人文气息的闽南骑楼式古街和异彩纷呈的古民俗。古厝、古寨、古树、古街、古民俗汇聚传统村落,这,就是茂霞。

【精品景点】和塘古街

和塘古街,是镇域内保留较为完整的一条修建于民国时期的骑楼式古街。古街全长2.5公里,连接塘溪村、茂霞村、和林村,1930年始建,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现整条古街恢复原来的商贸格局,小镇人悠闲自得的买卖往来,让整个古街呈现出一派怡然和谐之景。

因为古街两侧建筑很多为华侨建的,这些华侨常年在海外谋生,受西方文化影响,古街建筑风格也有了中西结合的特色。现今我们看到的古街基本保留的是民国时期的骑楼式建筑,第一层基本上用作店面和生活空间,第二层则为卧室。建筑格局上,除了保持闽南传统红砖灰瓦外,还融入了西式的罗马柱式廊柱及雕刻栅栏。

【精品景点】下灶古民居群

下灶古民居群,是全镇至今保留的面积最大、最密集的古民居群,为明朝正德年间所建的下灶大厝繁衍而来。现在的这片下灶古民居群为陈氏后代在上世纪30年代兴建的,共7座。分别为金角堂、金国堂、联兴堂、霞溪堂、玉溪堂、金溪堂,明德堂。

这些古厝的后代子孙繁衍至今有7代之多,现在这些子孙大部分在印尼、马来亚、新加坡。虽远隔千里,但偶有闲暇,亲人侨胞们都会回祖厝看看,拜谒一下祖先。这些古厝至今保存完好,屋旁金溪流过,房前稻田广袤,屋后荔枝繁茂,显示出传统闽南建筑背山临田、环水植树的建筑格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f31739e3c2213bd74ef05bec86e6a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