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调查显示,27.8%的中小学生,不知道爸爸妈妈喜欢什么;
几乎每一个中小学生,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却有33.3%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天。
很多孩子,把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应当,却很难体会到父母养育的艰辛。
为什么孩子长大后不心疼你了?从你对他做这3件事开始,就错了。
习惯“听令”于孩子
孩子会有这样的习惯:“爸爸,我渴,给我拿水。”
在她还小的时候,我们觉得,她确实不能自己倒水,我们也就帮忙做了。
可随着她慢慢长大,这样的命令却越来越多了:
爸爸,给我拿鞋;妈妈,我没有筷子,给我拿一双;爸爸,把这本书放回去......
看着这个小小的人,却像一个大人般命令我们做这做那。
我们意识到,这孩子产生了可以随意命令别人的错觉。
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他不会做。
而且,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就是照顾好他。
这就导致,很多时候,我们错把自己当成了“保姆”,允许孩子直接发号施令。
即便很多时候我们内心也会不舒服,但父母的天性,会驱使我们依然照做。
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
当孩子出生后,我们作为大人,就会自觉将自己的需求让步,而首先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
即便孩子长大,我们也没有意识到,他的有些需求,是过分的。
比如爷爷想看会儿电视,但孙子也要看,爷爷就得让步;
孩子想吃什么,哪怕绕再远的路、跑好几个地方,爸爸也得办到;
孩子提要求,爸妈觉得不合理不同意,孩子一发脾气,家人马上答应。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觉得所有人都要围着他转,都得让步于他。
很少让孩子分享
父母的伟大之处,就是太无私。
“爸爸,这个苹果真好吃,你也尝一口吧。”
不,爸爸不吃,你都吃了吧。
“妈妈,给你一块饼干。”
不,留着宝宝吃吧,妈妈不吃。
“妈妈,这个虾真是太好吃啦,你怎么不吃啊?”
你喜欢吃就都给你吃,妈妈吃别的。
我们无私地谦让,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一个人。
他当下能多享受一些,但也可能会形成错误的认知:“只要是我喜欢的东西,就全部归我所有,别人不能拿。”
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自私的性格,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慢慢地,他也就不懂得心疼你了。